唐诗为何能在唐代繁盛
时间:2023-04-11 08:30:38 编辑:宗皓 点击量:1621次
一提到诗,我们脑海中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名垂千古的诗人也大多生于唐代,唐诗是被人们公认的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代表着诗歌成就的登封造极,诗歌已经成为了唐朝的一个代名词,唐代诗歌质量之高、数量之多、普及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那么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唐代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为何说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如此繁盛的景象?今天,本文将以唐朝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氛围这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来谈谈唐诗在唐代繁盛的原因。
一、唐代的社会制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朝代,为何在唐代之前,汉魏隋的时代,诗歌没有如此繁荣?为何在唐代之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诗歌没有如此兴盛?要说唐代社会制度与唐诗发展之间的关系,总是离不开科举制度四字。
1、科举制度的发达
科举,其实就是设科取士的意思,即朝廷按照行政管理的不同需求,规定不同的考试内容,文人可以按照个人智趣和文化程度自由选择考试科目,考试通过即可进入仕途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考试产生于隋而兴于唐,它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其打破了豪门贵族阶级对国家政治的垄断,那么科举制度的发达究竟与诗歌的兴盛有何关系呢?借用余冠英与王水照在《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中提到的"唐代以诗赋取士为重要内容的科举制度,是打破士族垄断政治,为庶族打开仕进之门的新官僚选拔制度,也是促进唐诗繁荣的直接因素",来概括最为合适。
在唐代,因其国力的强盛,在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高度发达的状态,科举自不例外。进士科在八世纪初开始采用诗词歌赋的方式,到了唐天宝元年,用诗赋取士已经成为了固定的格局,可以说进士科的诗赋之制为唐代社会营造了重视诗赋的氛围,南宋词人严羽就在其《沧郎诗话·诗评》中说到:"唐以诗取士,故无不攻诗",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方面,唐代科举考诗赋是唐代诗歌自身发展的结果,诗词的发展带来了以赋取士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诗歌也成为了寒门士族想要步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在那样一个交通不便利,信息也不发达的年代,要想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报负,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写诗来引起统治阶级的注意与重视。
作诗是可能改变自己仕途与命运的最佳法宝,这也就不难理解那些贫寒文人倾尽自己全部心血用以作诗歌的创作,并且在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崇尚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我们可以说唐代的科举制度促进了诗歌在唐代的繁盛。
2、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统治阶级的意志与社会制度之间并不存在实然的联系,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似乎是很难理解的,但在中国古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社会背景之下,皇帝才是国家权利的绝对掌控者,所谓国家制度的规定与确立,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因而,笔者将与唐代唐诗繁荣不无联系的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归到了唐代社会制度的影响之中。那么统治者的意志纠结与唐诗在唐代的繁盛有何联系呢?
唐代君主爱诗,如唐太宗开设文学馆,礼遇当代文士,李白正是由一首《清平调》受到玄宗的青睐,白居易去世之时,宣宗皇帝亲自为其题诗曰:"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代上至太宗、中宗、睿宗、肃宗、德宗、宣宗、等数任皇帝,下至妃子宫人,无人不能吟诵,品读诗句。
唐代皇帝爱诗惜才,对那些作出旷世佳句的诗人大加赏识,唐代诗人往往能因一部名篇甚至一句佳句受到皇帝赏识而扬名立万,从此平步青云的人也不在少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因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是得名。在皇家贵族推崇与喜爱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因一二诗词之工便成名士的文人不在少数,也引得无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想要入仕的寒门子弟纷纷效法,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唐诗异常兴盛起来。因而,我们可以说唐代统治阶级重诗爱诗的意志推动了唐代作诗风气之盛。
二、高度开放的文化氛围
我们都知道,唐代经济实力雄厚,多民族相互融合,这些都造就了唐代高度开放的文化局面。唐朝的文人相较于其他朝代,眼界更开阔,思想更自由,社会风气也更加开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造就了唐诗在唐代的一派繁荣景象。
1、边塞诗里的王朝
古代边塞往往是一副断壁残垣的破败景象,高山大漠、黄沙古渡,承载着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光荣耻辱与兴衰,到了唐代,边塞诗被诗人由毁灭和复现双重景观呈现到大众眼中,即诗中实际物象的残败与诗人内心深处对古代生活的重塑。边塞战争悲壮威武,一直被统治者与文人高度重视,终唐一代,凡是颇具声誉名望的诗人,都无一例外地作出过以边塞战争为核心的边塞诗,从诗中,便可窥探唐朝独特的文化氛围。
初唐国家初定,常遭侵袭,因而当时的边塞诗中常常充斥着一种强烈的压抑与愤慨之情。盛唐边塞诗主要反映的是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诗中塑造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赞许颂扬了许多忠君爱国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颇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高远志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从鼎盛的巅峰滑落下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成为这一时代的代名词,诗人常常在诗中发出沉痛的怒吼,或给庸懦的朝廷以辛辣的讽刺,边愁思想成为诗中突出的主题,理想的光辉逐渐趋淡,现实的色彩愈加浓烈,如李愈的《塞下曲》中的一句"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就将边塞的凄凉悲苦描写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唐代独特的边塞文化中衍生出的卓然独立的边塞诗歌。
2、酒香飘洒,诗酒相伴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是不乏诗酒相伴而行的身影,论起诗与酒的结缘,当数唐代最盛。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酿酒业空前发展,酒已不再是奢侈品,诗人们将饮酒与作诗两项活动合二为一,常常借酒来激发创作灵感。唐代真正做到了诗酒交融,
唐代文人饮酒作诗蔚然成风,诗酒唐朝的诗中有痴酒如命的诗仙李白,酒中八仙之一贺知章在诗歌上的建树也不小,唐代送别之时有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忧愁之时还有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唐朝酒文化的影响下,唐诗中出现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一时期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他们用酒与诗表现出了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树立了诗酒的高峰。
在唐代许多诗人心中,人生最大的快意已不再是封侯拜相,拥有无尽的金银财富,而是能够肆意徜徉在诗酒交融的世界中。在他们眼中,诗与酒是双美,二者缺一不可,唐朝诗人杨秉在《南徐春日怀古》一诗中写到的"酒肠堆曲蘖,诗思绕乾坤",就表现出了酒对诗人情思的重要作用。
再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郭沫若形容李白的一生是"生于酒而死于酒",他以飘逸、豪放著称于世,以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他在微醺时作出的名篇名句俯拾皆是,如"星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再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等等与酒有关的诗句都流芳百世。
一边饮酒,一边作诗,酒香飘入诗中,诗意留入酒中,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没有做官不会有人取笑,但如果不会作诗,那可真是要贻笑大方了,那些诗酒名家,往往为当时的人们所津津乐道。酒承载着世间的悲欢离合与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酒独特的作用使它能够调动人内心最真挚的情感,从而激发起诗人的创作灵感。因而我们可以说,唐朝酒文化的发展同样推动了看似毫不相干的唐诗的发展。
3、时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俗话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唐朝百姓富足的生活使得他们有更多的闲情雅致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不得不说,唐人的精神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众多精神层面的产品之中,最吸引唐朝百姓的还是唐诗。
当时的世人普遍爱好诗歌,诗歌不仅仅是文人的专利,从皇帝皇后到嫔妃大臣,从一般士众到青楼女子,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皆爱诗歌,如著名女道士鱼玄机就留下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传世名句。唐代诗歌的影响广泛,与当时世人重诗的社会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唐代科举制度与统治阶级的推崇,以及独特的边塞文化与酒文化的共同影响之下,诗歌在唐代真正达到了繁盛。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了解唐诗繁荣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唐诗的内涵并将其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