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亲子教育 > 综合教育信息 > 正文
亲子教育
  • 习近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系列解读
  • 时间:2019-01-30 18:54:59        编辑:xinzhengjiaoyu        点击量:2576次
  •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党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这一传统,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其发扬光大。这主要体现在他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资源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习近平强调要努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价值观建设是文化治理的基础层面之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他进一步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治理重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文化治理的重要资源。习近平又指出,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也就是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深沉的历史积淀、博大的文化精神、高远的思想境界可以为今天中国的软实力“添瓦”“争分”。但前提是必须对其经过积极的、科学的当代转换,并有效地、广泛地传播出去,这样才能在提高我国软实力水平上发挥作用。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中,习近平注重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和历史经验。

    世界经济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国家的经济调整和转型正在深入进行。如何进一步激发本国经济发展活力与国际合作潜力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秋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他指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还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通过这一构想,可以推动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从深层来看,这一战略构想借鉴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进取、合作、共赢的积极精神和历史上对外经济交往的经验。陆上丝绸之路远在西汉就由张骞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也在西汉开通过,当时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此后各代在这两条线的交往络绎不绝。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一些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和创新。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讲的和谐精神。今天习近平提出这一战备构想,实际上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族交往经验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予以继承和创新,也是传统理念中积极部分的运用。

    第三,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注重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

    作为今天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对外交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他充分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向世人传播。在2014年3月27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指出:生活在2500年前的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关于“和”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里他指出“和而不同”理念在中国的悠久存在和国人对此的深刻理解,而这就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他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另外,他还有相当多的类似表达。这里,先人智慧和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现实政策和深层哲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外交风格。

    第四,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强调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十八大以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这项工作中下了巨大的力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复杂原因的存在,这项工作仍然是长期的、艰苦的。在2013年4月19日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工作,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大量清明廉正的官员,成为后人景仰纪念的对象;也有惩治贪官的有效制度和做法,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挖掘、整理这些史实,便可以今天的反腐倡廉提供积极的资源。

    在充分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在今天治国理政中的意义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他指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的内容要予以弃除,这也是治国理政工作中的一项必要内容。反之,如果让传统中某些消极的东西死灰复燃,可能会对国家治理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国家战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近来的一系列讲话,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与世界互动的时代启示意义。

    纵观人类成长的历史,有两个典型事例为我们理解总书记关于生态和文明间的兴衰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南美国家智利向西约320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孤悬在太平洋深处的小岛:复活节岛(Easter Island)。历史上这里也曾经是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后来,人口增加,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最终被人类活动的重压超越,出现了“人增-地减-粮紧”的矛盾。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复活节岛文明陷入衰弱。

    另一个故事的结局是温馨的。在处于中华文明的西南边陲的摩梭人,建立起了尊重自然,自律性控制人口的生活方式。这种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信念,不仅保存了自己,也影响了周边的普迷人、纳西人和彝人,包括原来贸易的汉人,成为一个缩微版的太平洋沿岸多民族和谐互动,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和谐的千年样板。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在过去百年间的大发展并未有效吸取上述两个事例的教训和经验。西方发达经济体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方式,迅速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发达工业文明经济体的国家很少采取在战略上与其他文明体经济和谐相处的战略,早期出现冲突的时候,更多的是用武力,强盗式地撞开人家的大门;近代升级版的方式是将较少污染、较少劳动的产业留在域内,将较多污染、密集劳动的产业转向域外,然后以理念的冲突来最大化自己利益。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主席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讨论生态文明问题,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必须要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这种站在人类共同利益的视角思考生态自然、经济和人类关系的观点,内涵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方法论思想。中国古代就具有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先秦时期,就有哲人结合庄子“顺天”与荀子“制天”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质就是将天、地、人作为和谐的整体来看待,既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在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人类活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形成“人类-自然”二者合一的复合型生态良性循环互动的关系。

    文明必须与生态良性互动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契合。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可归为两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适当加以改造与引导;维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例如孟子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娄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为不违背农作物耕种的时节,按照大自然的季节和节气,就会粮谷满仓,获得丰收。《吕氏春秋》里面从反面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意为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索取,自然资源就会耗尽。相近的典故还包括“焚林而猎”等。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的论述与观点,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内在相一致。恩格斯曾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西方文化片面主张人定胜天,强调科技改变一切,过度掠夺自然资源,最终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再创新的产物,既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制度建设、加强法制等行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上一篇:济南的雾霾何时散去啊——《霾是故乡浓》
  • 下一篇:家庭教育缺失给孩子造成的伤害终生无法弥补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