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新闻阅览 > 财经新闻 > 正文
新闻阅览
  • 中国经济七十年轨迹: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
  • 时间:2019-09-02 14:33:34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2689次
  •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下旬,一波促进消费的政策袭来,涵盖便利店、汽车、文化旅游等多种消费模式,在空间上跨越城市与农村,在时间上从白天延伸至夜晚。一幅促消费的政策版图正立体地构建起来。
           在近5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将消费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内需的增长潜力被不断挖掘。在今年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被提出作为今年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如今回望过去70年,从使用粮票的有限供给到如今的想买就买,从用现金支付到如今移动支付被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无论是消费方式,还是消费规模,一场变革已经确切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短缺到充裕,70年来零售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在1952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277亿元,到了2018年则增长至38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1.6%。最直接的体验就是,越来越多的商场建起来了,逛商场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一。商务部的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国大中型购物中心项目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
           消费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网上零售持续扩容,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90065亿元,比2014年增长2.2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14年的27.5%提升至2018年的45.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拉动也从3.3个百分点提升至4.1个百分点。
           然而,未来我们的消费究竟如何进一步升级?消费作为主导型的经济又该如何建立?对此,时代财经专访了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现代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促进处处长陈丽芬,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依绍华。
           购买力提升引领供给创新
           时代财经:近年来,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收入却与消费呈现越来越大的“剪刀差”,如何让居民在有能力消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
           陈丽芬:一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与美国、日本、韩国等相比较,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还是偏低,要制定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等措施调节收入分配,通过深化高等教育、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等来提高居民就业本领,从而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要降低居民消费支付成本。提高消费品制造业的水平,增加高质量消费品供给;减少进口消费品的税费成本,减小国内外产品的价格差距;降低房价、医疗、教育等的消费支出成本,鼓励科技型消费品销售。
           依绍华:首先,完善制度供给、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能够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从而产生新的产品或服务供给。
           其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公平竞争环境,能够使企业将关注点放在市场的反馈上,促进消费者对创新产品与现有产品的评价,如此便能够通过需求变化与价格信号向上游传递。
           第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能够促进资金、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适应需求发展的行业和企业不断流动,使供给能力伴随着需求规模的扩大而逐渐提升,防止出现因供给不足造成的发展约束。
           当然,这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措施还要与增加居民收入、提供医疗保障等稳定消费预期的需求侧措施相互配合,使消费者的购买力获得提升,从而实现由供给创新到引领需求,继而随着需求增长提升供给能力,再进入新一轮供给创新的良性循环。
           时代财经:目前我国消费市场正经历的这一轮消费升级呈现出哪些特点?
           依绍华:第一,从实物消费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举转变。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消费对象由实物型向服务型消费转变,消费方式便捷化、多样化,居民的消费产品结构、消费地区结构、消费模式不断优化、升级。相应地,消费升级表现出新的特征,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服务型消费逐渐成上升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一般生活用品的消费需求面临升级,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重实物消费向重服务消费转变。
           第二,从追求数量向追求品质消费转变。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强,已经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转变,更加注重品牌消费。
           第三,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个人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呈现出个性化消费,占消费的比例不断提高,并且每年呈现稳健的增长趋势。
           第四,从本国消费向全球消费转变。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消费者对全球优质产品的需求也逐渐上升。国内消费者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全球消费,包括传统线下的超市、进口商品专卖店、线上B2C电商平台海淘、C2C代购、出国旅游购物等等。而随着渠道愈发多元化,中国消费者“买全球”的便利程度也逐渐提升,消费外流的现象也日渐明显。
           陈丽芬:还包括消费环境升级,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时代财经:未来互联网消费将如何扩展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升级?
           陈丽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创造场景式消费,例如社交电商、服务到家、个性化定制、跨界融合等,带动消费观念更新,把消费体验发挥到极致,打造不同的消费场景,以适应消费心理个性化、消费时间碎片化。
           依绍华:一是消费体验重构的融合,该类融合侧重通过结合互联网运营模式实现消费者到店体验的优化。例如,盒马鲜生作为生鲜超市 餐饮模式的新业态样板,主要解决消费者对于“吃”的场景化需求,同时覆盖日用高频消费品类。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并实现线上线下同款同价,为消费者提供“人到店”和“货到人”的可选即时消费方式;通过对门店业态进行重新整合,将超市与餐饮结合,强化对于生鲜品即食场景的需求满足。
           二是消费场景延伸的融合,主要体现为最后一公里配送以及线上预约门店自提,其意义主要在于打破消费者进行交易与取得商品的空间限制的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即时性的需求。以京东到家为例,作为京东旗下无界零售即时消费平台,京东到家着力于满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消费需求。
           逐步进入消费型社会
           时代财经: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1978年只有38.3%,到2018年的76.2%,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中国从生产型社会转变到消费型社会还有多远?中国为什么要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
           陈丽芬:我国目前已经体现出消费型社会的特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贡献率超过投资和出口,且趋势性增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日益上升。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今后还会继续发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消费型经济正在逐步建立。
           之所以要建立消费主导型经济,是因为尽管中国实行全面开放,但是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国内因素驱动,而非国外因素决定,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如果完全依靠出口驱动,面临的外部风险会较大。其次,投资对经济增长也曾经有过主导作用,但是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这也是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
           依绍华:从国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人均GDP处于8000至9000美元之间,与世界主要国家同期水平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低于可比较国家同期水平。随着促消费各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我国居民消费力将进一步增强,逐步进入消费型社会。
           时代财经:目前国家正着力推动“夜间消费”和“农村消费”,从时间和空间上挖掘消费的新动能,要进一步挖掘这两者的消费动力还需要哪些支撑?
           依绍华:一是要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尤其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近年来,农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但是城乡消费差距依然较为明显,因此农村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当前农村消费基础设施仍然不足,要在继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消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扩大农村物流网点建设,为消费升级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二是形成有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形成法制化的市场监管环境。对于造成消费安全重大事件的企业,实施“即查即关”等严厉处罚措施。与此同时,要建立消费品的溯源体系,一旦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立即倒查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并且追究相关责任。
            三是推动夜间消费,产品品质、基础设施、城市治理等仍需完善。发展夜间经济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必须进一步提高供给产品质量和特色,同时,发展夜间经济还需要依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完善的公共交通设施支持。此外,对城市治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加大力度维护夜间市场秩序,增强人民群众夜间消费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陈丽芬:夜间消费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城市配套,例如交通、规划、人工、租金、水电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制定促进夜经济发展的鼓励措施,在夜间水电等成本上给予优惠和相应的补贴;同时,商家也要调整经营策略,推出适合夜间消费的业态,加大夜间引流力度,冲抵增加的运营成本。
           在促进农村消费方面,要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还要推动“高人气”商品和“接地气”服务进村;要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和城市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健全农村的消费基础设施,畅通优质工业品下乡渠道。
  • 上一篇:撑起国民经济脊梁——从国有企业发展看中国经济变迁
  • 下一篇:黄奇帆最新重磅演讲:人家要的不是钱,是你的命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