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韬武略 > 正文
学习园地
  • 探究张良的劝谏之道
  • 时间:2023-04-05 08:30:52        编辑:宗皓        点击量:743次
  •        古代向君王献计献策和进谏劝谏都非常重要,两者都是向君主提议,但仍存在差别。献计、出谋划策一般是对敌而言,即是对外,只要所献计谋合情合理,有可用之处,君主就有几率采纳,谋士来说风险较小。而向君主进言则是对内了,即是所谓“克己”,相比“制敌”,“克己”更难,风险也更大,历史上因劝谏遭受横祸的臣子不计其数。“汉初三杰”张良的劝谏之道一直为后人称颂,刘邦对他可谓深信不疑,那么,他的劝谏方法是什么?
           一、顺谏——佐策入关
           所谓顺谏,指的是顺从上级内心的想法劝谏,以顺言顺语告知他将要采用的方法很有可能达不到他心中想要的结果,如果换成其他更有效的方法,就能达成原有期望。
           相对来说,这种方法风险比较小,谏者与被谏者方向一致,想要达成的结果也相同,触怒君心的几率也就大大减小。
    只要昏乱之君,劝谏者提出的建议又合情合理的话,让君主听取建议不算太难。当时,楚怀王与刘邦、项羽等人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人就能够称王,刘邦取秦心切,入关中的路上途径宛城,在宛城遇到阻力。由于宛城之地短时间不能攻下,刘邦又想快快向西进攻,所以一开始想绕过宛城这个是非之地。张良分析利弊后认为这样做不合适,向刘邦进谏:“您想快速进入关中,现在秦兵还有很多,形势危急。现在不攻下宛城,如果宛城从后方攻打,强大的秦兵又处前方,两面夹击,汉军将会陷入危险中。”
           张良可谓将顺谏用的恰到好处。先向刘邦说明秦军众多,汉军正处在危急时刻,再分析如果不攻打宛城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有理有据,两人的目的都是顺利进入汉中,张良的这番分析可谓深得刘邦之心。于是刘邦便率众返回,趁夜包围宛城,最后在陈恢的建议下兵不血刃轻取宛城。一方面张良的计策合情合理,另一方面他劝说刘邦也是以委婉的方式,用不取宛城会造成的后果委婉说服,而不是直接说刘邦这样做不对,这就大大增加了刘邦听取张良意见的几率。后来刘邦率军到达峣关,又急于攻取,想要强夺峣关。张良知道现在的刘邦非常心急,已处于失去理智的边缘。他先对刘邦:“秦军还很强,现在不能轻举妄动。”让刘邦认识到现实的情况,接着心急如焚的刘邦便问计张良。张良即顺势而言:“我听闻守卫峣关的将士是屠夫的儿子,这种常年游来市井间的小人,用钱财币帛就能让他动摇。您可以派遣部队,同时备好5万人军需,同时在峣关四周的山上林间设置相当数量的军旗,虚张声势。再让郦食其带着珍宝财富前去劝降守卫,便可成功。”
           这次劝谏也是顺谏,与上次相似,面对失去理智的刘邦,张良首先让他认识到现在秦兵还很强,不是说攻下就能攻下的,认清局面的刘邦自然不会一意孤行,便问张良计策。张良凭借对风土人情的了解,为他拟定最有可能成功的政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便是如此。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的这两次急攻才没有展开,而是作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在张良妙计下,守卫峣关的秦国将领果然反叛,他甚至想与刘邦联合,共同抗击秦王。刘邦没有认真考虑就想答应,幸有张良在一旁劝阻,张良知道,这个秦将反叛因为利益,这次能为刘邦给他的利益反叛,下次也会因为别人更高的利益再次背叛。但他仍没有选择直白的方式进谏,“现在只是这个将领想联合抗秦,他的部下士卒未必和他想的一样,如果部下不服从,那就非常麻烦了。不如趁现在对方军中松懈,将他们一举歼灭。”饶关的将领都有了投降之心,军中自然松懈,刘邦趁此时率军大举攻入,一路西行,直取咸阳。这次劝谏张良没有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而是顺着刘邦的心理用“恐士卒不从”的理由,再次将刘邦说服。如果张良直言心中的想法说这个守卫会再次反叛,刘邦可能会责怪张良,因为一开始给他出谋划策让守卫反叛的人是张良。张良的这席话没有说刘邦的任何不对,而是在赞同他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建议,所以刘邦很容易就听取了。不说刘邦是张良的上级,就算两人同等级,在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先否定他人,无论多理智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反感,张良的顺谏之道可谓为人处世之良策。
           二、讽谏——阻居秦宫
           讽谏类似举例子,即是用已经发生的事实和现在的情况类比,让君主认识到这样做会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听取建议。所用的例子最好是与现实切实相关,劝谏之人十分熟悉的,这样讽谏的效果会更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便是用讽谏的方式,将自己作为例子,成功劝说齐王纳四海之谏,形成不废一兵一卒,燕、赵、韩、魏皆朝的盛况。
           张良劝说入秦宫后的刘邦,退守所用的也是讽谏之道。刘邦天生性格里就有贪财好色的缺点,又常常被胜利冲昏头脑,秦宫的财富、美人都是一国之最,对刘邦的诱惑自不必说。快马加鞭的刘邦进入秦宫后,琳琅满目的珠宝财富、婀娜多姿的美人姬妾对他诱惑非常大,加上此前“先入关者王”的约定和贪图享乐的本性,刘邦已在美人怀里飘然欲仙了。在刘邦看来,进入关中他就能称王了,这些财富美女已是囊中之物,丝毫没有考虑气势汹汹的项羽。冷静如张良,他知道项羽现在也是日夜兼程,恨不得瞬移关中即刻称王。而且现在刘邦的大军与项羽军队的实力仍有差距,如果对上就是以卵击石,必然损伤惨重,于是张良讽谏:“秦国无道,所以您现在能攻入咸阳。您为天下人扫除贼寇,应该以俭朴为本。现在刚刚攻入咸阳就安于享乐,这就是‘助桀为虐’。况且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愿您听樊哙的建议。”刘邦猛然清醒,抛下珍宝美人,又遂张良之计“约法三章”,为刘邦赢得民心之向。
           张良此次讽谏也如教科书一般,虽非为顺谏,但他仍没有直言刘邦做得不对,而是举“秦国无道”的例子。秦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凄惨下场,便是因为“无道”,所谓“无道”当然包括贪恋财富、抢掠美人,与刘邦现在的行为并无二致。这番话一说出刘邦便能认识到如果自己继续这样做,就是在做当初秦国所为的无道之事,下场必然与现在秦国一样。所以他猛然惊醒,即刻退出秦宫居于灞上。
           三、陷谏——斗志鸿门
           陷谏是大义之举,指臣子不顾自身安危,就算因劝谏丧命也在所不惜。
           鸿门宴时,刘邦身处危境,张良因与项伯有交情才得知项羽攻打刘邦的计策,张良拒绝与项伯一同逃走,选择救沛公与危难之中。刘邦得知项羽的计划后非常害怕,问计张良,这时张良没有立马献计,而是先问刘邦:“您真的要背叛项羽?”实际上张良是在刺探是谁唆使刘邦闭关为王,好确定降罪对象。然后又问:“您自己觉得能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知道自己不行,接着张良才献计让刘邦与项伯说自己不敢背叛,降低项羽攻打他的可能。这次进谏可以看出张良对刘邦进言时非常小心谨慎,一步步试探刘邦的心理,再用最适合的话术将他劝服。尽管如此,多疑的刘邦还是对张良起了些许猜忌之心,项伯毕竟是项羽集团的人,张良怎会与他有交情?刘邦询问张良后,张良波澜不惊,聪颖如子房,他应当早就考虑过现在的情况,便坦荡直言自己与项伯曾有救命之恩,是私人恩怨与双方阵营没有关系。又说如果没有项伯,可能要死了还不知道。张良的讽谏不仅让刘邦不再猜疑,也让他清楚地认识到现在身处的危境。
           四、指谏——定都关中
           指谏是指在劝谏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让上级在事实面前被说服。汉朝天下刚定,定都是每个刚刚成立的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对国家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时朝中关于定都的意见分为两个阵营,一是以刘邦为代表的认为应当定都洛阳,一是以刘敬为代表的认为应当定都洛阳。很明显第一种意见在当时的朝堂中很占优势,一方面刘邦首肯,一方面朝中认为定都洛阳更合适的大臣数量也多。但是张良知道,洛阳并非长久之计,于是从事实出发,指谏刘邦,先说洛阳地理情况如何,在分析其不适合之处,再谈关中地理情况,分析优势。这次劝谏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时朝中除刘邦外,还有许多大臣持定都洛阳的意见,如果子房的分析不够有理有据,必然不会被采纳。张良将关中优势一一列举,在事实面前,刘邦再一次被说服。
           结语
           张良通过顺谏、讽谏、陷谏、指谏等多种方式为刘邦献上锦囊妙计,助他一步步夺取天下,建立汉朝。他的策略中的智慧自是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同时他的进谏方法更是非常值得后来人学习的。正是这种进谏智慧让张良免于受猜忌的同时还能让刘邦循己之策,最终一统天下,安邦定国。
  • 上一篇:中国第一艘航母的功臣徐增平
  • 下一篇:红色间谍阎宝航的事迹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