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知识大全 > 历史知识 > 正文
科目辅导
  • 中国古代历史简介:先秦时代的夏商周历史
  • 时间:2020-07-04 19:48:46        编辑:陈心正        点击量:8184次
  • 心正点评:以下内容是为了学习历史的学生编写的,其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不了解历史,就无法把握未来。所话说叫“以史为镜”!

    先秦时期

    一、夏朝(二里头文化)

    黄帝炎帝部落联盟成华夏族,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历史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十四代,十七位王,延续近五百年。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朝的建立者。禹即王位后,建都于阳翟,又曾都安邑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定贡赋的制度。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

    启之后继位的太康被一位诸侯首领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在后羿手中。仲康死后,其子相即位,后羿的臣子寒浞杀掉后羿与相,自立为王。相的王后缗带孕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少康。少康长大后,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最终被商汤所灭。

    二、商朝(二里岗文化)

    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灭亡。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商汤时,已经成为以亳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战,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商朝时出现的甲骨文是已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技术也迅猛发展,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发生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并多次迁都。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穑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商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后来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顶点。纣王刚愎自用,奢侈无度,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众人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外围部族用兵,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亡商朝。

    三、周朝

    1、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国,到公元前771年幽王亡国,共历两百多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物质、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

    周的始祖传说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后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势力,自称为周。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最后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昌赎出。西伯昌积善修德,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自称为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周文王逝世,其子发继位, 即周武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西安)。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之一的朝代周朝。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周初总计分封了约七十一个诸侯国。封邦建国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成王进行了营建洛邑的工作,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后来的昭王南巡汉水时,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还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之后,周朝逐渐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引起民众的不满。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不久,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掳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也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2、东周(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一说前770年-前403年),属于东周的前半段,因孔子修订的《春秋》而得名。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各自为政。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

    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氏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战国时期的开始。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战国时期由此得名。


  • 上一篇:中国上古时代原始社会历史简介
  • 下一篇:中国古代历史:秦朝大事记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