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心正】凡是学习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共产国际是起了指导作用的;后来派了好多代表,赋予他们的权力太大,李德就是一位权力最大的代表,给中国革命和中央红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当时的中央负责人博古太年轻,不懂军事,一切盲目听从李德的瞎指挥,他们到哪里哪里就遭殃。在上海待不下去了,逃到中央苏区。当时的苏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成为大后方,红军指战员超过10万人,非常安全稳定。李德和博古去了之后就开始瞎指挥,不断地打败仗。尤其是广昌之战,红军惨败,损失巨大。正如彭德怀当时说的话“崽卖爷田不心疼”。
一、李德简介
李德(1900年9月28日-1974年8月15日),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 Braun),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情报员之一。
1974年8月15日,李德病逝,活了74岁。
二、李德给中国革命和中央红军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
李德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大片根据地丢失,红军指战员死伤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惨重代价。
1932年春,时年32岁的奥托·布劳恩(李德是化名)从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两周后紧急受命,被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中国。他穿一身西服,带一张奥地利护照,化名斯托洛夫,乘坐快速火车穿越西伯利亚,经满洲里到哈尔滨,与设在此地的苏军秘密情报机关负责人赫尔曼·西伯勒尔会合后,迅速赶往大连,再转乘轮船来到上海。他此行的目的,是为苏联红军总参谋部驻中国情报机构"佐尔格小组"承担送钱救人的任务,将经费交付佐尔格。
他是在当年秋天到达上海的,在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工作。由于共产国际驻华军事代表兼中共中央总军事顾问曼弗雷德·施特恩迟迟未到上海,所以"从第一天起",奥托·布劳恩"就不得不作出军事上的判断和建议",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
1932年底,迫于国民党政府的压力,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指示,在上海的中共中央随博古、洛甫、陈云最后转移到江西的中央苏区。博古、洛甫动身前,主动要求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尤尔特将李德派往苏区,担任军事顾问工作。李德本人也将计就计地同意了,他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请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出一个相应的指示。
【心正点评】李德留下来开始参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开始祸害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把好端端的大好形势变成了全军惨败,战略转移,李德的罪行罄竹难书,不可饶恕。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根据地。同年9月来到瑞金,并开始启用他的中文名字--李德。
1933年9月,李德获准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身份,在装扮成王牧师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陪同下,从上海经汕头,进入江西瑞金中央苏区,恰恰重蹈了以"个人代表负责制"和"明确领导责任"的覆辙,住在特别安排的"独立房子",由伍修权担任其翻译,处处享受着"洋钦差"、"太上皇"的威严,每一句话都被当作圣旨。随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中央随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李德来到苏区,虽然怀有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但是他错误的干预、指挥却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重大损失。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太年轻了,没有什么经验,将红军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这个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3年和只有街垒巷战经验的顾问,不问中国国情、不顾战争实际情况,仅凭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坐在房子里按地图指挥战斗,结果导致反"围剿"作战连连失利,致使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而他本身只指挥过一个骑兵旅,使红军踏上了悲壮的长征路程。
长征初期,李德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他的军事指挥错误再次充分暴露。他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了消极避战、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损失惨重。
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不作调查研究,听不得不同意见,生搬硬套在苏联有效在中国行不通的战略战术。……李德和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半,李德、博古罪责难逃。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深刻分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李德神情沮丧,拒不接受批评。遵义会议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
三、李德正确的一点
不再指挥军事的李德,做对了两件事。一是反对张国焘南下;一是反对李特分裂。
此后的长征路上,李德虽然不再拥有军事指挥权,但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1935年6月26日,在四川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甘肃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1935年7-8月间,红军大学成立,李德被派往讲授军事理论课。不久,发生了红军大学教育长、原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拉拢红四方面军学员随张国焘分裂逃跑的事件。李德与李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持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是正确的,不经毛泽东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把部队拉走。争吵中,毛泽东赶到说:"捆绑不成夫妻,谁愿意走,放他们走吧!"
1935年10月,李德随红军到达陕北。1939年8月李德离开延安返回莫斯科。作为长征的亲历者,李德对长征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虽然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看,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红军抵御了占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突破了敌人的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打击和成百次骚扰。红军行程1万多公里,横贯14个省,翻过18座大山,渡过24条大河。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 "
四、李德的婚恋
1、李德刚刚来到部队,提出了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好笑的条件,就是希望有个中国女战士陪他睡觉。
33岁的李德精力旺盛,表现出比东方人更强烈的求偶欲望,追求已婚女红军。陈士榘上将后来回忆说:"李德刚来到部队,提出一个在我们看来很好笑的条件,在中国尤其是在红军,就显得有点可笑。"博古虽然对李德言听计从,但在这件事上他还是顾及影响,暂时没有照办。其实在来华之前,李德已经有一任妻子。1924年,李德在德共中央委员会做情报工作,结识了一名叫奥尔加·贝纳里奥的女青年,并吸收她入党,随后两人便结为夫妻,这是李德的第一段婚姻。
不久闹出了李德骚扰女性的事件。 那是一天中午,李德穿戴整齐,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腰束武装带,骑上马,直奔少共中央局(团中央)驻地。原来,他看上了在这里工作的一个女团干部。众目睽睽之下,李德轻巧下马,快步走到那位女团干面前,用德语示爱说:"你长得太美了,我太喜欢你了,太需要你了!"虽然听不懂李德的话,但他炙热的眼神让这位女同志感到很不自在。
这时正巧女团干的丈夫走了过来,他也是中共中央局的领导,曾留学德国,能听懂德语。见洋顾问肆无忌惮地挑逗自己的妻子,就大声说:"顾问同志,请你自重,这是我的妻子!"那位丈夫一把拉过妻子,头也不回地朝屋内走去,"砰"的一下关门声将李德尴尬地晾在那里。
2、言听计从的博古给李德找老婆,坑害了一个女红军
李德的尴尬事件很快就在苏区传开了,博古也对李德的冒失举动看不惯,但他认为"洋顾问"一个人在中国不容易,他的生活确实需要照顾。博古让人留心这件事,给他找个夫人。
博古决定通过组织,在红军女同志中为李德找一个政治上可靠的妻子。他将中央局妇委主任李坚贞找来,对她说:"交给你一个任务,给李德同志介绍个女朋友。"并说:"这是政治任务,你必须完成!"
李坚贞不敢怠慢,找了好几个,她们都不同意。李坚贞左思右想,想到了同乡萧月华。萧月华1910年8月出生于广东大埔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曾给人当童养媳,1926年加入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大埔县妇女部长。毛泽东曾认为她是一个很好的妇女干部,让她在少共中央局当文书。她长得算不上漂亮,文化水平也不高,但却很贤惠、壮实,爱打篮球,能歌善舞,同志们都叫她"小百灵"。
当李坚贞动员她给李德做夫人时,她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表示坚决不干。对萧月华来说,李德是个外国人,双方语言不通,生活习惯迥异,而且比自己大10岁,前不久他骚扰本单位女团干的事已传为笑谈,与这样的人结婚她无论如何是不情愿的。
过了几天,李坚贞又找萧月华谈:"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帮助中国革命的领导干部,给他做老婆,是革命工作的需要。组织已决定你同他结婚。"萧月华沉默不语。"你必须完成这个任务!"李坚贞又说。
萧月华哭了,"党组织为什么要把这种任务交给我呢?这比入地狱还难啊!"月华,这是你对革命作出的一种特殊贡献,明白吗?"
革命高于生命,重于一切。萧月华含泪答应了下来。李坚贞也哭了,说:"你的这种献身精神很可贵,党组织非常感谢你!"萧月华长叹了一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认了……"
3、婚内出轨,离婚再娶
萧月华抗大学习结束后,被派到陕西三边地委担任妇女部长兼地方妇女委员会主任。她回家取准备带走的东西,推开门,却见李德和李丽莲在一起,顿时火冒三丈:"你是什么国际主义者?你是帝国主义分子!你勾引人家女人,违反党纪国法,我要到中央告你,我要和你离婚!"
毛泽东听完萧月华的哭诉,说:"博古那时把李德奉若神明,言听计从,要什么给什么,需要女人,就将你提供给他,实在是荒唐,造成这场婚姻悲剧。"又说,"你们已经结婚几年了,又有了孩子,还是不离婚的好。"萧月华说:"我和他生活不到一块,再说他现在恋上个歌唱演员李丽莲,我要坚决和他离婚。"
经过各方面调解无效,边区政府民政厅同意了他们的离婚要求。离婚手续上写明:"宁宁归萧月华抚养,李德给萧月华600元抚养费。"临别,李德蓝色的眼睛里含满泪花,他在儿子脸蛋上亲吻着,喃喃说:"布萧德华,我的儿子,再见了……"
李德决心在延安长期住下去,并向李丽莲求婚。李丽莲看中李德的身份和他在延安还算优厚的待遇,经过一年的交往她也很喜欢这个坦率的洋人,便愉快地答应了求婚。李德找到中组部部长陈云,申请与李丽莲结婚,还提出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要求。陈云批准了他的这两项要求。
婚后,李德和李丽莲经常一起跳舞、散步和买菜,形影不离,他们相约在中国生活一辈子。
5、奉召回共产国际述职
然而1939年8月28日清晨,李德接到通讯员送来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速来机场,你飞莫斯科。张闻天,8月28日。"李德愣了一下,不知道让他去干什么。就急忙收拾东西,并给李丽莲看了纸条,李丽莲也惊呆了。李德骑上马直奔机场而去。原来,共产国际发来电报,要求李德回苏联述职。这天正巧有一架飞机,送因不慎骑马摔伤胳膊的周恩来去苏联治伤,便让李德搭机前往。毛泽东、张闻天、邓颖超等100多人前来送行。这时李丽莲也赶到机场,李德要求带妻子一起走,但因没有护照签证未得到批准,李丽莲当场晕倒。毛泽东祝李德一路平安。李德含泪吻别李丽莲后,依依不舍地登上飞机。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李德长达7年的中国之行就此匆匆画上句号。
李丽莲后来在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助教,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建国后任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和对外联络部部长。1965年4月病逝于北京。
萧月华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后调为副军职待遇,曾任湖南省军区军法处长、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省政协委员。1983年11月3日在广州逝世 。
五、李德回去后写了回忆录,1973年出版《中国纪事(1932年~1939年)》。李德对中国革命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把一个好好地根据地葬送了,却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把错误推得一干二净,是个很不负责任的人。
六、红军历史的罪人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李德支持左翼社会主义者。1923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曾同苏联秘密机关联系。1926年德国统治者指控他有叛国罪行而被监禁。1928年4月,从柏林莫比特监狱逃出到苏联。不久进入军事学校学习,参加苏联红军,当过骑兵师的参谋长。以后被送到莫斯科陆军大学进修,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
2、他在担任军事顾问期间,推行军事教条主义,他不懂得中国的国情,也不认真分析战争的实际情况,只凭在军事课本上学到的条条框框,在苏区进行指挥。当时任临时中央书记的博古,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由他一人凭着地图指挥战斗。当时的地图大部分是一些简单的草图,极不准确,所以他的指挥往往与前线实际情况差距很大。在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都是按李德"短促突击"、"两个拳头作战"、"御敌于国门之外"、建立正规军打阵地战这一套错误路线进行的。
3、他既排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又反对红军支援蔡廷锴。李德极其短视,错过了大好时机,对博古说:蔡廷锴的福建人民政府是最危险的敌人,比蒋介石还危险,有更大的欺骗性,红军决不能支援蔡廷锴。结果蒋介石打败了蔡廷锴的部队,也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去了取得胜利的机会。
一二三次反围剿,毛主席指挥打败了国民党;第四次周恩来和朱德遵从毛主席的战法,同样打败了国民党;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博古亲自指挥,纯粹是瞎指挥,败得很惨,被迫撤出苏区,名义上北上抗日,实际上是被迫逃跑。
1934年春,李德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准备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10日,军委总部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李德等人强令部队采取"甬道式"搬家,行动迟缓,部队沿途消极避战,使兵力很快损失了三分之二。在这期间,李德以华夫为笔名在《革命与战争》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评论,他是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军事上的推行者。
4、1935年1月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李德列席了会议,在受到会议批判后,被取消了他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撤销了军事顾问的职务。从此,李德离开了中央机关,随红军一军团长征到陕北,在那里帮助训练过骑兵,后任延安军事学院教授,算是干了点有意义的事情。
六、被撤职后的李德在红军大学还是称职的
1、在红军大学的李德已经全没有当年的狂妄,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存在,讲课中他举了好多红军作战的成功例子,以这些战例作为教学的参考。一个曾经指挥红军千军万马、实际权力一度比毛泽东、周恩来还高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在被削掉了兵权、并受到严厉批评和羞辱后还能保持如此平和的心态,却也是难能可贵。当时相当多的红军学员对李德都产生了新的看法,觉得他是一个可敬的德国布尔什维克。
2、1939年夏,李德离开延安经兰州回到苏联,随后被派到出版社工作:1949年返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马克思列宁研究所工作,把苏联的一些政治和文学著作翻译成德文。一度担任过东德的文联主席、作家协会第一书记。
3、其实共产国际并没有给李德"一锤定音"的权力,但是王明和博古不懂军事,权力太大,过于信任李德,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当时又被排斥,所以,阵地战变成红军的主要战斗手段。这是他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而硬要套用欧洲革命的经验,以至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 。
后来李德坦荡地说:"我听了毛泽东的讲课。他很伟大,中国红军也很伟大!"讲到这里,李德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李德不像王明,王明是明明错了死不认账。李德在总结自己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时坦荡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中国同志比我更了解他们在本国进行革命战争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我没有根据中国的地理形势、中国人特有的作战传统进行指挥。"(参考《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