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民国元年,伴随着新政的深入推行,教育界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部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倡导下,果断发布命令,停止孔子丁祭,即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的祭孔仪式。这一举措旨在一扫封建礼教的残余,推动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此举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激烈争议,被视作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彰显了新时代对传统的反思与超越。然而,局势的风云变幻在1920年代初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随着袁世凯试图复辟帝制,为巩固其皇权,他不仅恢复了祭孔礼仪,还设立了祭孔礼仪培训班,以彰显对传统礼仪的尊重,试图利用孔子的文化象征为自己正名。
1917年,北洋政府内部爆发了激烈的“府院之争”。张勋应召入京,试图调解纷争,但他暗中策划了更加激烈的行动——带领辫子军队北上,邀请前清遗老入京,意图复辟清朝,恢复封建帝制。张勋的复辟行动得到了部分保守势力的支持,但全国范围内的反对声浪逐渐高涨。在各方力量的联合抵抗下,复辟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历史上一场令人唏嘘的闹剧。 五年前,袁世凯刚刚登上大总统宝座时,一些志士仁人便在暗中谋划复古之事。陈焕章、麦孟华等人在康有为的授意下,于上海成立了孔教会。这一组织由袁世凯的顾问与康有为的弟子共同推动,旨在弘扬尊孔读经之风。在张勋的复辟过程中,孔教会曾一度活跃,试图借助孔教的力量维护传统文化,但随着复辟的失败,孔教会逐渐走向边缘,影响力日渐消退。
1917年11月,上海成立了孔教会总会,康有为担任总会长,陈焕章、麦孟华等则担任干事,均为康有为的门徒。他们负责日常事务,宣传孔教教义,推行礼仪,并研究孔教经典。康有为早在青年时期便认为孔子是完美的宗教典范,主张以孔子的思想指导社会。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曾下令停止祭祀孔子,康有为对此深感不满,决心振兴孔教。 为了争取合法地位,1913年,孔教会向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递交立案请求。康有为等人的尊孔言论迎合了袁世凯巩固权力的需要,迅速获得批准。袁世凯登基后,极力拉拢孔教会,试图借助其力量为自己复辟帝制制造舆论。多次邀请康有为入京主持礼教事务,但他均以各种理由拒绝。原因在于康有为心存旧恨——曾在戊戌政变中向慈禧太后告密,背叛了革命理想。更有甚者,孔教会内部也有不少成员主张复辟清朝,不愿支持袁世凯的帝制计划。因此,孔教会对袁的态度冷淡,反而在袁复辟失败后,积极加入反袁运动。 张勋的复辟行动成为当时的焦点。辛亥革命后,张勋仍然坚持长辫和清朝服饰,沉醉于复辟清室的梦想。康有为对亡清怀有深厚感情,将复辟希望寄托于张勋身上。在此期间,孔教会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张勋作为孔教会的名誉会长,曾邀请康有为赴徐州,为复辟提供理论支持。康有为为张勋撰写了大量论著,试图以孔教思想正名复辟之举。孔教会与张勋的复辟运动一度携手齐心,视之为“文圣”和“武圣”的象征。可惜,这场复辟终究未能成功,反而演变成一场闹剧,遭到全国各阶层的强烈反对。失败之后,康有为辞去了孔教会会长职位,孔教会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传统的封建伦理受到猛烈抨击,孔教会所倡导的礼教思想逐渐被视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包袱。孔教会的影响力迅速衰退,最终走向衰败。北伐成功后,北洋政府倒台,孔教会的影响力随之式微。到了1937年,国民党将孔教会改组为“孔学总会”,变成一个纯粹的文化团体,试图借助传统文化的名义延续存在,但已无法复兴昔日的辉煌。
后果
张勋的复辟帝制,成为民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插曲。1917年,北洋政府内部爆发激烈的“府院之争”。张勋趁机进入北京,试图调停纷争,却暗中策划北上,带领辫子军队,邀请清朝遗老入京,意图恢复封建皇权。其复辟行动虽得到部分保守势力的支持,但遭到全国各界的坚决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一场荒诞而哀伤的历史插曲。 孔教会作为辛亥革命后的尊孔复古团体,试图通过恢复儒家道德来巩固社会秩序。它倡导尊孔敬祖、礼仪教化,曾在一定时期唤起部分民众的认可与认同。然而,其推崇的伦理纲常本质上与共和思想背道而驰,成为封建思想的象征。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孔教会逐渐被边缘化,影响力大为削弱。其所倡导的封建礼教,在现代社会中难以立足,最终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尽管如此,孔教会的存在也提醒后人:传统文化的复兴,必须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