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它主要来自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文人作品和外来文化等五个方面。用好成语不仅要注意其读音、写法,感情色彩,还要注意其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转化意义等。
6.姓氏——
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7.年节风俗——
【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殉国)
【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7. 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
●《诗经》
●《楚辞》
●《玉台新咏》
●《古诗十九首》
●“序”与“赋”两种文体
(2)古文化常识
●【总角之宴】(总角,指少年时代)
●【回朕车以复路兮】朕,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起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初七及下九】(初七即乞巧节)
●【主簿通语言】主簿:太守的属官。
●【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都要适合(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要掌握天色纪时与地支纪时法)黄昏对应戌时(即19点到21点),人定对应亥时(即21点到23点)。
●【岁在癸丑】古人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组成六十多,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至和】宋仁宗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