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知识大全 > 大学教育 > 正文
科目辅导
  • 大学生心理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 时间:2019-01-30 17:35:15        编辑:xinzhengjiaoyu        点击量:3236次
  • 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一)自身问题 
    现在独生子女所占的比率越来越大,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家长对其倾注了更多的爱,寄予更高的期望。由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使他们除了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以外,还表现出他们独有的特点,如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具有音体美等方面的特长和优点。但不可否认,独生子女大学生同样具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 
    1、生活方面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差。 
    2、性格方面不善与人合作,集体意识淡薄,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懂得谦让,不顾别人的感受,容易与别人发生矛盾。 
    3、心理方面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从小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很少受到批评,他们想要的东西可以轻易得到,并且缺乏逆境和社会的磨练,因此耐挫能力较差。 
    4、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容易轻信他人,缺乏必要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感情特征,往往不作理性分析,具有盲目性、片面性。 
    (二)就业压力问题 
    1、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资料显示,2013年毕业人数近699万,而且以后每年的毕业人数还在以每年五十万的速度增加,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现在大学生自身存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对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喜好不明确,缺乏对自己职业合理的认定。 
    3、大学生自身缺乏对自己客观、系统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在大中城市、交通是否便利等作为选择标准,在择业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 
    二、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 
    硬性灌输,缺乏人性关怀。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硬性灌输,形成了“我讲你听"、“我说你做"行政命令式的教育模式,缺乏有效的疏导教育、启发教育、指导教育和实践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等同于科技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没有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地位,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注学生实际需要的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社会发展需求而主动接受教育、参与教育的局面,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地位,缺乏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教师资源配备和学生人数不相适应 
    由于我国的高校的连年扩招,我国师生的比例已经远远大于国际大学生比 1:14 的标准,每个大学生占有较少的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和学生人数不相适应。每个大学生所占相对较少的教师资源也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一些学校的辅导员要负责几个班甚至整个年级的教育管理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而且辅导员也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心理压力并给予及时的疏导。教师资源和学生人数的不适应,是近年来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 
    (三)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专业知识不完备,影响就业。 
    高中阶段很多老师灌输的思想是“考上大学,万事大吉”。因此,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只是应付学分考核,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缺失、影响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面的拓展,知识结构的完备。用人单位在考察新员工时,往往是考察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末倒置,在校期间不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急于打工锻炼,反而使自身的就业能力下降了。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坚持把教育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由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压力普遍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甚至激发成为各种矛盾,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学校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消除心理困惑和障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重视社会实践,拓宽心理教育。 
    大学生涉世不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社会实践能力却普遍偏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在组织时,要尽量接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的实际,采用他们新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应用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使其在劳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使其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美丑、是非与善恶,增强辨别能力,达到思想、认识、心态上的不断成熟;使其加深对市场经济政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重要任务的理解,增强自身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率。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等相结合,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四年大学生活始终。学校还应多渠道地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包括思想教育指导、政策指导、职业规划设计指导、信息指导、技术指导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选择合适的就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四)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 
    首先,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五)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对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要努力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以及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实现寓德育于无形熏陶之中。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构建积极、健康、生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功能,寓德育于环境感染之内。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配套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寓德育于活动形式之上。 
    参考文献: 
    [1]艾美芳. 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04) 
    [2]史丽丽. 大学生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心理健康应对策略[J]. 中国报业. 2011(08) 
    [3]付艳萍. 当代大学生教育面临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1(06)

  • 上一篇:大学生参加工作前必读:《任何时候不要以身试法》
  •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本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