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明诗钞》是久负盛名的山东地方文献。明代山东诗人别集已失传而有赖《诗钞》得存一鳞片羽者,不在少数,周京即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位。
周京,字寤西,号野王,沂州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科山东乡试第三名举人,次年联捷第二甲第一名进士。周京诗文书法均负一时盛名,撰有《金城集》、《贲园草》和《吴越游草》等。
周京是一位身前名远盛于身后名的诗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是他的别集传本稀少以至湮灭,其诗文仅零星流传,故难以产生较为集中而恒久的影响。近偶检《山左明诗钞》,见有周京诗,读之既毕,始知其才名不虚。
周京入仕之前,曾游学江南;为官之后,又持节陇上,可谓“身行万里半天下”。这样的人生经历无疑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周京诗作的题材,除山水、行旅、书斋生活和友朋赠答之外,还关心民瘼。《猛虎行》一首,明写虎患,暗刺贪虐,笔力雄健,不可多得,亦足见其为人。
周京之诗以五律最佳,字句间颇有唐人风味。然而康熙《沂州志》说他“诗宗李杜”,太过空泛,有套话之嫌。周京的诗,和李白的关系实在不是很大,他的七律、五律倒是对杜甫有所取法,五律当中描写山水的一些篇句,俨然王孟韦柳一派衣钵传人。其五律当中佳者,如“风送回帆鼓,星分照塔灯”,意味悠长;“江风吹暑去,海月送潮来”,境界阔达;“一壑亦堪老,万山相对青”,胸襟高远;“宇宙一俯仰,英雄俱草莱”,寄怀深沉。造境、造语皆有机杼,颇为难得。
周京七律,亦不乏佳句。“鬼斧削来鳌作柱,神工嘘处蜃为城”、“云气入关皆作雨,河声出峡迥如秋”,皆可品味。“中散步兵俱作达,僧弥法护定谁贤”、“行看候骑遥迎节,愁听栖乌独倚楼”,颇近杜甫。而“闻君謦咳吾应喜,见我头颅尔亦怜”一联,似已导晚清同光体之先路了。至于其五七言绝句,稍弱于律诗,然诸体兼工,良非易事,不应责备贤者。总而言之,无碍野王为吾沂有数之诗人也。
《山左明诗钞》选录周京诗四十首,应是目前所见其遗诗之最大宗。此数在《诗钞》中甚至超过章丘李开先(三十六首)、临朐冯琦(三十四首)等名家,足见其诗名一时之盛。此四十首,除个别篇目外,大部分均暂未见于他书,然似尚不多为人所注意,因为过录,并缀读志所见零篇,合为四十三首,以存吾沂先哲遗文。过录时,有不同版本存世者,校其异文;于地理、人物可考者,略施注语。底本中能据文意推断其为清代避讳字的,如“玄”作“元”、“丘”作“邱”等,均已改回原字。
▲《山左明诗钞》书影
重过泉林
征车向晚急,况值深秋时。策策风叶鸣,冉冉云根垂。清流出涧壑,湍激争雄奇。停车步巉岩,解带濯涟漪。悠然外形骸,顿觉忘饥疲。劳生事行役,久为造物欺。真赏固在矜,岂负山灵期。高鸟欣美荫,游鳞乐华池。万物各有托,吾生竟何为。寥寥千古心,独契谁能知。
【注】泉林,考光绪《泗水县志》,在县治东五十里,诸泉分涌如林,故名。县十景之首即为“泉林环翠”。
猛虎行
吴山秋高木叶黄。会稽饥虎来钱塘。乘潮赴浪十里强,千夫失声谁敢当。始从山中搏麋鹿,渐向人家取黄犊。駴迹闻声处处惊,呼耶觅子家家哭。夜月山头常见形,方瞳紫焰光荧荧。怒拔老松抉危石,悲风满谷摇寒星。南山有狐北山魅,各假余威争引类。一虎耽耽百虎驰,张吻磨牙血狼戾。泰山妇人真可哀,弘农太守何时来。壮士冯凌车欲下,将军睥睨弓难开。山径萧条白日静,人烟渐稀藜藿盛。雄行但喜逐膏脂,失路宁知蹈机阱。我言雕虎无食人,山中狐兔日踆踆。上帝命尔长百兽,率兽食人上帝嗔。
过范太史宅看海棠饮芙蓉阁
太史藏书处,寻芳偶一过。溪流抱村远,山气入楼多。卷幔看花笑,停杯听鸟歌。闲云将醉酒,相送出烟萝。
【注】芙蓉阁,《大明一统志·中都·扬州府·宫室》:“芙蓉阁,在泰州厅后。”然芙蓉阁之名并不特殊,野王亦未系以地名,难以笃定其必为泰州芙蓉阁。范太史为谁某,暂未考得。然称太史,则必曾于翰林院任职。
金山二首
天堑中流断,危栏不可凭。潮声喧铁甕,山势走金陵。风送回帆鼓,星分照塔灯。更闻航苇至,时有日南僧。
孤屿绕栴林,阴阴碧殿深。僧知六朝事,客系五湖心。地势分吴楚,江流自古今。千秋多感怆,不独为登临。
【注】金山,《大明一统志·中都·镇江府·山川》:“金山,在府城西北七里江中……唐有裴头陀,于此开山得金,赐名金山。”
夜坐吞海亭纳凉
夜静天气迥,台空无点埃。江风吹暑去,海月送潮来。树影千帆落,烟光两岸开。却疑河汉外,还有使槎回。
【注】吞海亭,《大明一统志·中都·镇江府·宫室》:“吞海亭,在金山寺内。”
妙高台坐月
突兀江中寺,崔嵬山上台。更无尘可到,唯有月能来。浦树参差远,寒潮寂寞回。香消僧定后,戍鼓隔江催。
【注】妙高台,《大明一统志·中都·镇江府·宫室》:“妙高台,在金山上,宋僧了元建。”
客窗秋夜
江外火云收,萧萧檞叶秋。蛩吟石坛浄,萤度竹林幽。金气潜迎枕,潮声直上楼。西风太无赖,吹送一天愁。
病中怀高平仲诸子却寄
入夏苦相忆,不来空屡招。尔曹真懒慢,吾党竟萧条。病骨清如竹,愁心束似蕉。蓬蒿虽满径,岂遽绝渔樵。
【注】高名衡,字平仲(一作仲平),沂州人,崇祯四年(1361)进士。曾任河南巡抚,加兵部右侍郎。清兵破沂州,夫妇俱殉难。《明史》有传。
不雨
共有周余叹,重玄渺未通。艰难频望岁,辛苦独为农。罢市迎河伯,行香舁土龙。圣朝无祷祀,应不为乾封。
避暑玉泉偶逢羽士谈蓬莱之胜飘然有尘外想漫兴
闻说蓬莱好,东方云海空。仙山飘缈外,蜃市有无中。倘遇浮丘伯,相邀少室翁。萧然携白羽,万里御天风。
【注】玉泉,光绪《费县志》:“玉泉,在上冶之东岭,泉自石罅涌出,深七八尺许,澄澈见底,荇藻交横,流如碧玉,西入紫荆关河。泉上有明大学士于慎行题‘枕流’二字。石碣北即枕流亭。”
枕流亭
宇宙皆成寄,乾坤复此亭。烟光媚泉石,风景出林坰。一壑亦堪老,万山相对青。未须论去住,何处不浮萍。
【注】枕流亭,在玉泉旁。万历三十八年(1610),野王避嚣入山,寓居费县寿胜院僧舍,时与友人流连于玉泉之畔,因作此亭,有《玉泉枕流亭记》记其事,见光绪《费县志》卷二。
过钱受之瞿元初拂水山房
居然濠濮间,闭门足寄傲。客来人未知,幽禽为相报。
【注】钱谦益,字受之。瞿纯仁,字元初。钱、瞿俱常熟人。崇祯《常熟县志》:“拂水山房,邑士瞿纯仁所居,在拂水岩下。湖山映带,林壑翳然,三吴结社之地未有胜于此者。”民国《重修常昭合志》:“拂水山庄,在拂水岩下。初,瞿纯仁筑,以为读书结社之所。后尚书钱谦益得之,建耦耕堂。既而斥山麓为父墓,改建明发堂。有朝阳榭、秋水阁、花信楼、留仙馆、玉蕊轩诸胜,谦益皆自为记。”考《牧斋初学集》,瞿纯仁墓志亦钱谦益所撰。
书清江酒楼
落日照江浦,轻帆过酒家。醉乡真可托,鹢首是天涯。
琅琊吊古诸葛城
三分筹策已茫茫,鱼腹千秋战垒黄。马上欲寻龙卧处,空城斜日下牛羊。
【校】此诗亦见万历、康熙《沂州志》,乾隆《沂州府志》。诗题又作“诸葛城”,疑原与《琅琊冢》、《卧冰河》等为组诗,“琅琊吊古”为总标题。
【注】诸葛城,万历《沂州志》卷二:“诸葛城,州北三十里。‘隐公四年夏,城中丘。’注云:‘中丘,古城,琅邪临沂县即此城也。’后诸葛亮来居于此,故名。”
琅琊冢
禾黍萧萧晋代宫,尚余高冢卧秋风。新亭几许神州泪,尽入荒烟一望中。
【校】此诗亦见万历、康熙《沂州志》,乾隆《沂州府志》。诗题一作“琅琊王冢”,“荒烟”一作“空原”。
【注】琅琊冢,万历《沂州志》卷二:“琅邪王墓,在州东南一里。晋宣帝子伷墓。前旧有祠,今废。”
漂母祠
自是当年烈士心,曾因一饭掷千金。谁知鸟尽弓藏日,只为王孙望报深。
【注】漂母,即《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饭韩信之妇人。漂母旧有祠,在淮阴县。清光绪间胡凤丹纂有《漂母祠志》。
登西兴浩然楼
西风吹冷鹔鹴裘,倚棹闲凭江上楼。忽见三山白似练,舟人指点是潮头。
【注】浩然楼,据乾隆《萧山县志》卷六,在萧山县西十里西兴镇。
闻朝鲜消息
楼船东下慰来苏,制险当机总庙谟。海上雄关云黯淡,师中龙盾血模糊。贡琛还拟图王会,飞捷先传献倭俘。闻道廉颇犹善饭,可令弹剑老菰芦。
冯仲南遗我蟹菊兼投以诗答谢
水国霜寒郭索肥,东篱秋色倍芳菲。年华尽付拍浮了,采撷谁言服食非。清味已烦分沆瀣,新声况复散珠玑。西风应笑张公子,空忆鲈鱼未得归。
送旧刺史贾太宇还东阳时左迁益藩
琴鹤飘然下翠微,莼鲈应识季鹰归。天涯杯酒贫交在,江上孤帆从吏稀。畏垒有祠方俎豆,周南无树不芳菲。何堪更作长沙傅,东去严滩是钓矶。
【注】贾宗正,号太宇,浙江东阳人,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沂州知州。万历《沂州志》有传,称其因赈济饥民忤逆上官,被论去职,士民惜之,为立生祠。
秋日杂兴五首
野寺荒荒日欲曛,水禽相叫自成群。山从蒙羽千峰转,河至琅琊几派分。秋入高楼兼暝色,寒生绝壑黯归云。愁心一倍西风里,薄暮哀蛩不可闻。
水浄鸬鹚立钓矶,寒烟漠漠隐荆扉。开残黄菊知秋老,住惯青山与世违。海内弟兄行处隔,天边消息到来稀。闲情更觉亲鱼鸟,斜日林皋自拂衣。
此地今年幸有秋,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