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最具代表性的论辩文
时间:2019-09-16 17:15:53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2764次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行王道,施仁政。千年以后,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孟子的个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
《孟子》散文的特征是长于论辩,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反复诘难的方法,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用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辩文的特点娓娓道来,引人入彀。
《孟子》散文的风格特征是气势浩然。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浩然之气”。
此外,《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了《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总的来说,《孟子》一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值得后人反复的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