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品读
时间:2019-09-20 15:02:10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2001次
《行路难》唐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的豁达,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股“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迈之气扑面而来,诗仙不愧是诗仙,看似简短的几行字,却揭露了一个多么深刻的人生道理——鸟尽弓藏。
什么叫一个成功的人生?功成名就,名垂千世,有多少人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却止步不前,流恋于富贵与名望之中,最终却招来杀身之祸。
李白在诗中这样写“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追逐名利的人间豪客,纵然头顶悬剑,也没有几个愿意缩回脖子;步逼深渊,也不愿意后撤一步,放在如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你又能否认这些人的智慧?
伍子胥何人!助吴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却被谗言所杀,只能在临死前含恨若苦地说:“把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九年后,吴国果然被灭。
屈原又是那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功成名就之时,他是否看清了自己的未来,最终只能屈身于湘江之下。
陆机,李斯,李白对他们更多的也只是惋惜与悲叹,纵有千古雄才,也保不了自己的性命。历史中有才能的人很多,能够急流勇退者,却区区少数,越国范蠡,初汉张良,都堪称这方面的顶尖人物。
张良虽息影林下,却不得不插手宫廷之事,好在手法高明,令汉高祖不察,但依然招来嫉妒。而范蠡才是真正的急流勇退,退得干干净净,退得完美无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三千越甲大破吴军,灭吴称霸,而成功的背后,范蠡和文种的出谋划策,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范蠡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递交辞职书。
当勾践读完范蠡的辞职信后,又急又气,昨日的左膀右臂,今日就要被砍断,况且如今江山虽得,倘若想要做大做强,又岂能离开范蠡?
勾践当晚令宫人掌灯,点燃庭火,化黑夜为白昼,变寒冬为暖春,想用此感动范蠡,留下这位千古功臣。范蠡得令后拾级而上,心情轻松,但他并不是因感动而轻松,而是将这次觐见视为诀别而轻松。
殿中很温暖,但依然无法融化范蠡离开的决心,就如同再亲近的关系,也无法改变君臣之道。此时勾践如同朋友一般亲热,但王座上的寒风,仍时刻冰封着他的心,尽管言出善言,但最后还是说出了如同刀锋一样的话语。
“爱卿智勇双全,是越国报仇雪恨的头号功臣,寡人甘愿禅让王位……”
就算是钢铸的心,也会被这几句话穿出窟窿,虽然决意离开,但没有比此刻更为伤感。看着范蠡离开的身影,勾践仿佛忘记了他所做的一切,不禁捋须而笑。
范蠡离开后,留给了同职文种一份辞别信“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高鸟已散,良弓将藏……子若不去,将害与子,明矣。”
文种虽才,却没有范蠡君臣之道的大智慧,果不其然,三个月后,那把曾经饱尝伍子胥鲜血的宝剑,再一次品尝了文种鲜血的味道,给他留下的也只有懊悔与激愤。
范蠡则急流勇退,三次成为首富,三次散尽钱财,不仅善终,更得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