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国学文化 > 唐诗宋词 > 正文
国学文化
  • 唐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 时间:2019-10-06 16:36:00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4948次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之作
          提到杜甫,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他的情怀,不同于李白的放荡不羁,也不同于白居易的闲适淡然,杜甫的诗歌中往往夹杂着浓烈的情绪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读他的诗最能体现出安史之乱后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史料,这也是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作诗史的原因。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何如此备受赞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诗篇,此时与杜甫离开人世还有四年的时光;杜甫之所以为杜甫,他的思想在这首诗中完美的体现了出来。整首诗可分为四段,前三段为写实的铺垫,讲述自身所遭遇的状况;后一段为理想的升华,只要天下人民过的幸福快乐,哪怕我一个人住在这破茅草屋里冻死也心甘情愿了。杜甫的伟大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也在这首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创作者杜甫的人生经历
           我们不禁要想,世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有杜甫有这种高尚的思想呢?其实这与杜甫的的个人经历有关;现在我们重新走进这位伟大的唐朝现实主义的人生轨迹之中,去探寻杜甫思想的核心所在。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同年,杜甫出生与一个名门士族,京兆杜氏。自幼,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就展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才华;“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这是杜甫童年时期的写照。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游历名山大川,而后回乡参加乡贡,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在游历过程中作出一首脍炙人口的《望岳》,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心怀大志的杜甫年少轻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当时他的满腔抱负。
           天宝三载,杜甫遇见了他的偶像:李白。二人开始共同游历;四年后,杜甫又去兖州与李白相会,两人一同寻找仙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天宝六载,杜甫参加唐玄宗举办的考试,由于当朝权相李林甫的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士子全部落选。科举行不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开始转投权贵之门,但是并没有多大用处,客居长安的十年,杜甫真正的体会到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此后郁郁不得志,生活贫困,再无年少的轻狂。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仓皇出逃,不料途中被俘,此后一直辗转与各地。乾元二年,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见到黎民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悲愤不已,感慨万千,当即作下六篇不朽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乾元二年,杜甫漂泊四川,在此处开启了他人生最后的篇章。在这里他先后任职大小数个官职,作诗数量达到了高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这时所作。
           公元770年,杜甫思乡心切,但是生活困难,难以北归,又遭遇战乱,暴雨,最后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手法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过盛世,体验繁华;遭遇过战乱,感受疾苦。想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平安,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难以做到,只能通过写诗来体现人间疾苦,反映社会不公,抨击政治昏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果我可以让天下人有一间屋子避寒取暖,我就算冻死又算作什么呢?
           这首诗第一节的五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秋风起势的迅猛展现出来;“风怒号”,怒本是人的情绪,运用在风的描写中更体现了风的急烈;茅草的四处飘落,跟体现出秋风来的突兀,与急切。“卷”“飞”“洒”“挂”“飘”一系列的动态,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副连绵的画卷。
           第二节的五句,是第一节的延伸, 茅草被风刮走了,没有办法捡回来,在地上的又被南村的小孩捡走;“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什么呢?命运的不公还是生活的困苦,或许二者都有。
           第三节的八句描写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状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用环境的惨淡来衬托出自己内心的惆怅,而后从茅屋的破败展现出整个国家宛如这破败的茅屋一般,自己哪里只是担心茅屋的破败啊,而是担心整个国家的存亡啊!
           最后一节乃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在这种时刻还能想到天下人,甘愿自己冻死也要让天下人吃饱穿暖,杜甫为何被后人崇敬,他的伟大在这时就体现出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文明能绵延五千年,这些心怀天下的士子们,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些日人才让中华文明如此灿烂辉煌并傲立于世界。
           我们学习古诗,不单单学习古人写诗的手法,更要感受古人的情绪,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
  • 上一篇: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 下一篇:宋 苏轼词《定风波·重阳》赏析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