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国学文化 > 唐诗宋词 > 正文
国学文化
  • 不懂豪放派宋词?看完这篇就懂了
  • 时间:2025-09-19 10:08:40        编辑:宗皓        点击量:126次
  • 诗词类节目热度颇高,不少选手在台上大秀对婉约派宋词的理解与赏析,那叫一个精彩绝伦。可一到豪放派宋词,要么寥寥几句带过,要么解读得干干巴巴。嘿,这豪放派宋词就这么难懂?难道就只能记住几句“大江东去”“壮志饥餐胡虏肉”就完事了?咱今儿就好好唠唠,让您看完这篇就懂豪放派宋词到底咋回事儿!

    一说豪放派宋词,可能好多人就觉得,那不就是词儿写得嗷嗷有气势,嗓门大呗。嘿,您可就大错特错啦!就拿范仲淹的《渔家傲》来说,“将军白发征夫泪”,这词儿是在啥情况下写出来的?范仲淹当时带着民兵守延州,那可是打了胜仗的呀,可朝廷拖后腿,愣是让这些英雄好汉困在边关啃沙子。人家那是酒碗里晃着月光,刀柄上结着霜花,心里憋屈得不行,才迸发出这么有力量的词句。这是喊口号能喊出来的吗?显然不是呀!所以说,豪放派的气势那是源于生活的憋屈、源于对家国大事的那份无奈与担当呀,可不是光扯着嗓子喊几句豪言壮语就行的。不然的话,这豪放派和那些只会瞎嚷嚷的有啥区别?

    再看岳飞的《满江红》,“饥餐胡虏肉”,听着是够野性吧。可那时候金兵都把汴梁皇宫改成马厩了,二圣都被抓去冰天雪地住窝棚了,文人还在写风花雪月呢,武人的这份血性词章那可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被逼出来的呀。要是没这等事儿,岳飞能写出这么带劲的词?哼,恐怕未必吧!所以呀,别以为豪放派就是单纯比谁词儿里看着更有劲儿,这里头的门道多着呢,您可别小瞧咯。

    总结起来就是,豪放派的气势那是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根基和时代背景的,可不是空穴来风瞎咋呼的。

    不少人觉得吧,豪放派宋词那就是武人写的,像岳飞这种上过战场的才写得出来。可事实呢?苏轼、辛弃疾那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呀。苏轼在密州打猎的时候写“西北望,射天狼”,五十八岁的老头了还硬要做少年将军呢。但苏轼可不是武人呀,他就是个文人,可他的词里照样有那份豪情壮志。他是用酒气盖住失意,靠想象力在纸上收复失地呢。这说明啥?说明豪放派可不管你是武人还是文人,只要你心里有那份对家国天下的抱负,有那份想要抒发的豪情,就能写出豪放派的词儿来呀。要是非得说只有武人能写豪放派,那苏轼不得被排除在外啦?这显然不合理嘛!

    辛弃疾就更有意思了,喝大了半夜摸剑看兵书,做梦都在指挥骑兵冲锋。可他晚年写《永遇乐》的时候,念叨着廉颇老将的梗,朝廷愣是装聋作哑。他也是文人出身呀,可见豪放派的创作和身份关系不大。不管你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干过,还是只能在心里想象着那番豪情场面,只要你有那份心,都能在词里展现出豪放派的风采。哼,谁说豪放派就是武人的专利啦?这观点可站不住脚哦!

    所以说,豪放派宋词的创作可不受身份限制,文人照样能写出豪情万丈的作品来。

    有人可能觉得,豪放派嘛,就是那种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的风格,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没错,这确实是豪放派的一种典型风格。但豪放派的“豪放”可不止这一种表现形式呀。就比如说辛弃疾的《定风波·三月七日》里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头虽然没有那种特别宏大的场面描写,可那种面对困境时的洒脱、那种不畏风雨的豪情,不也是一种豪放吗?要是只把豪放派的豪放定义为那种大场面、大气势的,那像这样的词句岂不是要被排除在外啦?这可不行呀!

    再看苏轼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这里头也有别样的豪情在里头呀。所以说呀,豪放派的豪放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对家国大事的慷慨激昂,也可以是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那份洒脱与豁达。可别把它给局限死咯,不然咱可就错过好多精彩的豪放派作品啦。哼,您能说只有一种模样的才叫豪放派吗?显然不能嘛!

    总之,豪放派的豪放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今儿这一通唠,可算是把豪放派宋词给好好扒拉了一遍。别再觉得豪放派宋词难懂啦,其实它就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在不同的生活境遇、时代背景下,用自己的方式抒发着那份豪情壮志罢了。以后再读豪放派宋词,可别光看个热闹,得好好品品里头的门道咯。那大家不妨想一想,在如今这个时代,要是让您用宋词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您会写出怎样的“豪放派”作品呢?

    希望大家以后都能真正读懂、爱上豪放派宋词呀,让这份传统文化的瑰宝继续闪耀光芒。


  • 上一篇:白居易:被贬江州后,他活成了唐朝最通透的“闲人”
  • 下一篇:领略宋词婉约派的细腻情感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中国教育部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