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如春风拂面,温润心田;似冬日暖阳,驱散严寒。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之交不在朝夕相处,而在灵犀相通。开心时相视而笑,失意时默默相伴,恰似松竹相映,梅雪互彰。纯真情谊经得起岁月的淬炼,无须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不必甜言蜜语,自有肝胆相照。知己之间没有功利牵绊,不必刻意维系,即便各自奔波,也不会忘记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下面一起读诗:
《平山堂》 北宋 · 王安石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
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墟落耕桑公恺悌,杯觞谈笑客风流。
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否?
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以龙图阁直学士出知扬州。这位直言敢谏的君子,虽然带着仕途挫折的余绪,却未堕治世之志。欧阳修在扬州推行宽简之政,轻徭薄赋、以劝耕桑,减省刑罚、以安民生,并始终秉持与民休息的原则,从而将扬州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平山堂乃是欧阳修担任扬州知州时所建,坐落在扬州蜀冈之巅,可以北望淮河、南眺长江,既能俯瞰村落耕桑,又可尽览江淮吞吐。堂成之后,先生常与宾客在此杯觞谈笑,这种风流背后,隐藏着以文人雅趣调剂治政辛劳,以开阔视野涵养治世胸怀。
王安石37岁时曾路过扬州时,当时的作者正处于仕途的上升期。王安石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平山堂,并即兴题诗,文中暗含对其治下民生安乐、文人雅集景象的赞叹,字里行间也表达出对欧公的致敬,更是对自己的期许。
“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开篇描写平山堂周围的景象,显得气势不凡。城北横亘的山冈宛如一条翠绿的虬龙正在奔走,一座高堂之上可以俯瞰两三个州县。一个“走”字,展现出山冈蜿蜒之态,同时又暗喻欧公治政,就像虬龙一般顺势而为,极具开阔胸怀。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之后就来到了京城,并献书力陈变法之必要,虽然当时未被采纳,却引起了欧阳修的注意。这位文坛宗主不仅在朝堂上举荐王安石,更是题写了名句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欧公将这位后起之秀比作李白、韩愈,评价之高在宋代文人交往中实属罕见。
颔联承接前文,突出细节描写,“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 淮河之畔的群峰迎着朝阳,在朱红的栏杆前慢慢显现;江边山峦与绿色瓦片齐平,仿佛在云端浮动。一个“浮”字,刻画了云雾缭绕的虚景,又暗喻欧公虽然仕途受挫,却以开阔心境待之。
颈联由景及人,村落里农耕蚕桑,欧公温和可亲;宾客们酒杯交错,谈笑间尽显文雅潇洒。恺悌是指平易近人,浓缩了欧公宽简的仁政;风流暗指主人与宾客的精神共鸣。对欧阳修而言,平山堂体现了他治理扬州的成果。堂外的淮岑、江岫是他眼中的江山,堂下的墟落、耕桑是他笔下的民生,堂中的杯觞、谈笑是他与骚人雅士同道。王安石登临平山堂时,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堂宇,更是一位前辈的治世缩影。
最后两句以晋代羊祜的典故收束,不知当年羊祜登临的岘首山,那时的景象能有平山堂这般壮观吗?羊祜担任荆州刺史时政绩卓著,百姓为其树立了堕泪碑。欧阳修治扬虽无羊祜那样的赫赫之功,却能留惠于民。王安石的这一反问非为比较,实是一种精神追认,他将欧公纳入历史贤臣谱系,既赞其德,更寄己志。
王安石怀念欧阳修,题写一首七律,炼字讲究,字里行间充满了崇敬之情。真正的壮观不是山川之险,而是德被于民的不朽。同时作者也希望未来的自己,也要像欧公、羊祜那样,以贤德留名青史。全文无一句直写欧公,却无一句非写欧公;无一句明言己志,却无一句非明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