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是《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的总称。冯梦龙在编撰《三言》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社会发展与大运河的关系。具体地讲,《三言》中有大量讲述了明代中后期的经济活动、手工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故事,忠实地反映了运河城市的风土人情等,再现了明代中后期运河城市的社会生活及文化等,描述了大运河给沿岸城市的经济繁荣等实况。从《三言》入手,可以进一步地了解那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等风貌。
一、《三言》中的运河流域商贸活动
(一)、经商类型
(1)坐商——本地商人
牙行,据《明律集解附例》卷十规定:“凡城市乡村诸色牙行及船埠头,并选有抵业人户充应。”也就是说明代,经营牙行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产,经官府批准并发给执业凭证和帐簿方可从事这个行业。经营牙行须经朝廷批准,并交纳税课。牙行于其中抽取可观的佣金。由于牙行是本地人,了解市场行情,知悉货源以及买家,所以可以为买卖双方说合、介绍交易。牙行凭借优势将其经营范围从为买卖双方间作介绍,扩大到代商人买卖货物,代商人支付和存储款项,运送货物,设仓库保管货物,代朝廷征收商税等。
《三言》
《三言》中女牙人的描写比较多而集中,牙称为婆(也称卖婆)亦称牙媪或牙嫂。他们除了介绍人口买卖,还充当其他买卖的中介人。她们是一个特殊群体—牙婆,她们大多是年纪大的老妇,往往精于世故,能言快语,喜贪不义之财。如《蒋兴哥重回珍珠衫》中徽商陈商“忽然想起大市街东巷,有个卖珠子的薛婆,曾与他做过交易”的薛婆就是从事牙行的老人,她的珠子都是主人家的,代人出售货物,她只是从中赚些小钱。
坐商是指在一个地方有店面且长久的经营的店铺。这类生意包括酒店、当铺、粮食铺、盐店、油店、解库、生药铺、丝帛铺、杂货铺、漆器铺子等等。经营的内容大多是民生日用的物品。但其中的利润却相当可观。这些铺户经营的商品中,既有本地生产的,更多的是外地输入的商品,且大多是市民生活所必需的日用品。市民生活用品的供应主要依赖于铺户贸易,铺户贸易成为当时城市商业的主要形式。坐商在《三言》中几乎随处可见。《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秦重本是临安城清波门外,开油店的朱十老过继的一个小厮,但是受到另一个伙计邢权的算计被赶出家门。然后担油沿街叫卖从而认识了花魁王美娘。开油店的朱十老就是坐商,并雇用婢女和主管。
城市兴盛,市民阶层崛起,产生了自己的文化娱乐需要。各种饮食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当时市民可以去茶馆、酒楼、可以听书、听小曲、看小说。茶楼、酒楼、行院都是坐商经营的。茶社的大量出现正是适应广大市民阶层日益频繁的社交需要,并成为富商巨贾们休息娱乐、洽谈生意的好去处。
冯梦龙纪念馆
酒楼是以经营饮食业为主、兼营其它的商业性店铺,又称酒肆,酒坊,酒馆等名。相比于比较便宜的茶馆,酒楼更能体现顾客的身份。而这些酒楼为招徕顾客也各有特色,有的以佳肴知名,有的以美酒引人,有的则以独特的建筑和装饰招客,甚至一些酒家还设有专职陪酒女郎—俏酒歌女,借以吸引顾客。明朝初期,酒楼大多是官营的,而后期的酒楼则主要是民间开设的,以自身盈利为目的的。《醒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的入话讲的是强得利贪财失采的故事。泼皮强得利在众位相邻的帮衬下以为自己得了二十两雪花白银,于是请大伙去酒店喝酒,十五个人就吃掉了三两多的银子。这个酒店是强得利舅子开的,属于民间开设了。
娱乐业相比于茶馆、酒楼,消费水平要更高。往往是外来客商或者有钱人的消费场所。文艺方面,出现了一些为广大市民仍所喜爱的歌手、琴师,如正阳钟秀之、徽州查八十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琵琵演奏家,许多富商、文人墨客远道而来,拜其为师,学习演奏技巧。晚明著名的评书演说家柳敬亭在南京说书名闻遐迩。《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就是凭借弹得一手好琵琶,成为才艺双绝的名姬。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
(2)行商——外地商人
漕军:有些商人主要经营店铺生意,而有些人主要经营长途贩运的买卖。明王朝将漕运视为军国大事,为了使运军能够专心从事漕粮转输,统治者允许运军随船运售各地土特产品。成化十年,规定运军每船附载“土宜”货物十石,后放宽到六十石。这样,大量土产货物在转运途中无暇脱手,只有到达交卸地点验收之后,方能赁主销售。于是,大量土产产品涌入交卸地点的市场,这些地方就成了集散、销售南来土产货物的重要市场。促进了沿岸经济发展,使得南北物资交流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长途贩运的商人: 明朝时期,人们对商业对商人的态度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不在以经商为卑贱的事业。相反,很多人认识到商业的重要性,理解商人的诸多风险与危险。更重要是的人们羡慕经商所得带来的奢华生活。《蒋兴哥重回珍珠衫》中就有“一品官,二品客”的说法。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有些屡试不第的读书人也放下架子,进行商业,将做买卖作为一个务实的正事来做。《杨八老越国奇逢》中原本是读书君子的杨思温转行去福建做买卖,他的妻子不但不认为经商是贱业,反而很支持丈夫的选择。原因就是明朝中后期,商人地位提升,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
(二)商人种类及其特点
南京溧水胭脂河
(1)徽州商人
徽州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描述了商人少年即背井离乡、抛家舍业的形象。徽州土地贫瘠,不适合稻谷生长,再加上人口越来越多。人多地瘠,赋税又多使得徽州人不得不远走他方经商。另外,徽州地处东南经济要区的苏浙的中心,交通比较便利,再加上以前徽州人在贩卖手工业品时曾获得的商业经验,很容易促使他们走上经商之路并精于其道。关于徽商的经营的主要商品,明清的书籍中有记载。如谢肇淛的《五杂俎》中记载:“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致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这里记载徽商以盐业为赚钱的途径,并且谋取了巨额利润。
徽商通过盐、茶、木材等贸易赚取大钱,于是很多人选择在江苏、浙江落户,定居下来。现在还有很多徽商修建的园林保存了下来,显示当时徽商的辉煌。《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徽商陈大郎,其经营业务就是在湖广襄阳府一带收购粮食,然后发往苏州贩卖。《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中的徽商陶公是个专在长江上往来经营盐业或粮食的商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孙富,是个从祖上开始就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徽商子弟。这些徽商足迹遍布江苏、江西、湖广、川陕各地,经营范围涉及盐业、粮食、当铺、木材加工等。这些徽商大都本钱充盈,从事着高回报的行业,如盐业、粮食业、当铺等等。
(2)苏州商人
苏州商人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苏州自古经济繁荣、商业昌盛。苏州由于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地处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更处在京杭大运河南段,到明朝中后期,迅速崛起。附近物产丰富,原料、技术均充足。更兼人文馥郁,才子辈出,文化事业兴盛。从明代开始,江南各地就流行“钻天洞庭遍地徽”的说法。苏州商人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苏州府志》记载:“人生十七八即狭资出商,齐楚鲁魏,无远勿屈,有数年不归者。”
苏州古运河
冯梦龙对苏州地貌、苏州商人多有表现。在《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就是讲苏商高赞嫁女,“定要拣个读书君子、才貌兼全的配他,聘礼厚薄到也不论。”才敷衍出的一段说话。文章中先对太湖进行描述,然后引入洞庭,接着,冯梦龙直接说道:“话说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面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这就道出了苏商足迹遍布全国,善于经营的面貌。而文章的主角高赞则是个“少年惯走湖广,贩卖粮食。后来家道殷实了,开起两个解库,托着四个夥计掌管,自己只在家中受用。”的成功的苏商。
苏州是明朝的丝织业中心。丝织业相当发达,并因此兴起了很多工商型的小镇。每年生产出大量的丝织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供应全国市场。这一情景在《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抒之声,通宵彻夜......”文章讲述了盛泽镇的一个普通织户如何通过勤劳节俭、忠厚老实外加好运而发展成为一镇首富的。其中,书中为我们详细的再现了小机户是如何做买卖的。
(3)山西商人
当朱元璋将元朝贵族赶出中原,但他们对于明朝的威胁始终没有彻底消除过。在这种长期的武力威胁之下,明王朝一直在山西、陕西北部布置大量军队。这些军人在边境就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为此明朝统治者实行了开中制以保证边境军队日常生活。“有明盐法,莫善于开中......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盐法边计,相辅而行。”在封建社会,盐是属于国家专利,能短时间内获得暴利。经常有人铤而走险贩运私盐,而这种国家给与盐引,必然获得众人青睐。山西人凭借地处长城内侧,是东西、南北商路要冲之地的这个地理优势,集北边屯田、贩运粮食和盐于一身,大获其利。山西商人本就具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更兼占有地利,成为开中制的获益者。
山东临清
另外,山西处在中原与北部边境要冲的特殊位置上。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贸易也是山西商人的特有的经商类型。《明史》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官茶间徵课钞,商茶输课略如盐制。”晋商从事商茶贸易,将江南的茶叶运往西北,谋取暴利。《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中提及赵昂花了若干银子才买得山西一个县丞这个美差。通过分析沈洪这个《三言》中晋商的代表,可以看出晋商沈洪第一,善于经营,资本雄厚。沈洪有上万的银子随身带着。第二,性格温良,尊重女性,玉堂春对他百般拒绝羞辱,他仍和善待之。第三,挥金如土,花费两千两白银,娶玉堂春而毫不吝惜。
《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讲述:“西饶州府浮梁县,有景德镇,是个马头去处。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磁器为业,四方商贾,都来载往苏杭各处贩卖......”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均是江西人,这里出现了很多窑户、铁匠、酒店。这个丘乙大就是个窑户,靠烧瓷器,出卖瓷器赚钱,这些瓷器大都集中到苏杭,再由苏州、杭州通过运河运往全国。江西景德镇手工业、商业也非常兴盛。通过水运将商品运送苏浙集中,再通过大运河卖到国内外。
二、《三言》中运河城镇的商贸活动
(一)《三言》中南部运河城市
(1)苏州
苏州又名吴州、吴会、平江、姑苏,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建城历史超过2500年,于隋开皇九年更名为苏州。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濒临太湖,位于大运河与娄江的交汇处,水网密布,交通便捷。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著名的鱼米之乡。历来经济发达,文化繁盛。人口密集,手工业兴盛,是闻名的丝织业中心,也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最早地区之一。《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人阿寄:“遂雇船直到苏州......除去盘缠使用,足足赚个对合有余,暗暗感谢天地,即忙收拾起身。”可见苏州市场需求量之大,贸易之兴隆。阿寄虽毫无经商经验,在苏州、杭州附近倒卖粮食、漆,将主人家赚起一个大大的家业,留下义仆的美名,受人敬仰。在商人的主导下,以运河为交通主干线,苏州开始成为全国商贸中心。苏州商品经济兴盛离不开丝织业,丝织业商品化离不开大运河。丝织业是手工业的领头行业,同时也引领全国潮流。当时的“苏式”、“苏样”是时尚的标准。各地商人往来苏州买丝,脱货,利润丰厚。甚至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相对自由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悄然兴起。
扬州古运河
(2)南京
南京,旧称建业、金陵、江宁、建康,元时称集庆。朱元璋攻占集庆,曾一度改名应天。洪武元年二月,又改名为南京。明代一统,南京是南方最大的城市。《松窗梦语》描述其为:“北跨中原,瓜连数省,五方辐辏,万国灌输”南京手工业发达,最著名要数丝织业,其主要产品有缎、纱、罗、绢等多种。其次是印书业。此外,南京匠人在造船、棉纺织、首饰、制扇、藤器、竹器、打铜、打锡、乐器、成衣、鞍辔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制作水平,其中有些人成为了驰名全国的专家。《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中写出了金陵的皇都景致:“人烟凑集,车马喧阗。人烟凑集,合四山五岳之音;车马喧阑,尽六部九卿之辈。做买做卖,总四方上产奇珍;闲荡闲游,靠万岁太平洪福。处处胡同铺锦绣,家家杯牵醉星歌。”南京不同于其他运河城市,在于它更是南方的经济政治中心,便利的交通更巩固了它的地位。
(3)扬州
扬州,又称为江都、广陵。滨临大运河,临大江,靠近东海,物产富饶,交通便利。贸易以盐、木为大宗。万历《扬州府志》卷一记载:“四民资士农工贾而外,惟牙侩最多。扬州、瓜、仪经纪不下万数。”明代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交易。在宋代,扬州就设有管理东南漕运的转运使和东南六路发运使司,当时已经是经济发达的工商业城市。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富家子弟孙富就是徽州新安人氏,积祖在扬州种盐。家里巨富,愿意花千金来接近杜十娘。《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里的杜子春也是世代在扬州的盐商。盐业在明代是朝廷专卖,利润丰厚,极易发家。而扬州靠近两淮盐场,水陆交通发达,扬州也成了盐商的聚居地。扬州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人物风流多才。
淮安里运河
(4)淮安
明代废海运,内河航运重新兴起。淮安地扼南北大运河之中,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枢纽。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于成为清江口,水路发达,成为漕运、河运的中心。同时,淮安还是国家四大漕仓之一。除此之外,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的淮北盐运分司、淮安榷关也在此设置。因此,从明代开始淮安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与杭州、苏州、扬州并成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醒世恒言·蔡瑞红忍辱报仇》中:“话说这宣德年间,有个兵部尚书赵贵,当年未达时,住在淮安卫间壁,家道甚贫,勤苦读书,夜夜直读到鸡鸣方卧。”这个赵贵不知是何方人士,寓居淮安,日夜备考。选择在淮安备考原因大概有三。一、淮安毗邻大运河,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坐船去北京应考可以省钱省时省力。二、淮安工商业非常发达,物资丰富,生活方便。三、淮安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事业昌盛,书院数量繁多。所以,赵贵才会选择淮安来读书。而结局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后来连科及第,直做到兵部尚书”。
(5)镇江
秦汉称丹徒,六朝称京口,唐宋称润州,后称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处,占尽交通优势,是远近闻名的水上码头。《宋会要辑稿·食货》中记载“来自闽广各船并海南蕃船至镇江府,买卖至多”。元代大运河裁弯取直,镇江扼江南槽运之咽喉,为东西南北士人商贾必经之途,槽路更见繁忙。冯梦龙在镇江丹徒曾做过训导之职,对镇江有感情,且相对熟悉。所以很多故事都是以镇江为背景,《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叙公子李甲携十娘自京城南归绍兴,行至潞河,舍陆从舟,雇只回瓜洲的差使船,顺槽河而驶,一路欢悦。船泊瓜洲江口后,别雇民船,准备翌日一早渡江到镇江,不料在徽商孙富的挑唆下,竟忽然变卦,酿成了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
镇江古运河
(6)杭州
杭州亦称余杭、钱塘、临安、武林,处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东临钱塘江入海处,与浙东运河相连,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万历年间杭州与两京、广州并列为全国大都会。人口众多,工商业兴旺,刻印书籍业居于全国最高水平,当时人们把杭州与苏州、福建并成为明代的三大刻书中心。嘉万时期,杭州城里“井屋鳞次,烟火数千万家”。类似苏州,杭州商业活动也以丝绸贸易为中心,是太湖南端的丝绸商品市场。万历年间丝绸主要品种有绫、罗、绸、纻丝、纱、绢、绉纱七种。杭州不仅是丝织生产中心,也是丝绸贸易量最大的城市,临平镇是其中代表。棉布出产于邻近临安、硖石等市镇。商品主要有:葛布、苎布、麻布、黄草布、兼丝布等。杭州交通便捷,工商业繁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就是写一个卖油郎凭借诚实本分,辛勤劳作,走街串巷卖油,遭遇了素有花魁娘子之称的王美,最终冲破障碍,喜结连理的故事。其中秦重靠每天担油贩卖,一年就赚取了16两银子。后来继承朱十老开个油铺子,生意愈加兴隆。
(二)《三言》中运河北部城市
(1)河西务
河西务位于北运河西岸,始称河西,初为停泊修船的地方,曾有过“河西坞”之称。后因户部在此设立分司,这里成了著名的榷税钞关,河西务由此正式得名,一直相沿至今。河西务起源于汉朝,崛起于元初,兴盛于明清。在《三言》中也有对河西务繁忙商业的描写。《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中:“这话本也出在本朝宣德年间,有一老者,姓刘,名德,家佐河西务镇上......舟揖聚泊,如蚂蚁一般;车音马迹,日夜络绎不绝。上有居民数百徐家,边河为市,好不富庶。”生动地记载了这个新兴的运河城市的忙碌景象。河西务为出入京都的门户,更因为在大运河沿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虽然是个小镇但由于靠近运河,流动人口也多,商业极其繁荣。故事的主人公也靠着临近运河,开个酒店,老两口生活富足。
津门首驿河西务
(2)临清
号称“临清马头甲天下”的山东临清是典型的因运河通航而兴起,也因运河停运而衰落的城市。元代会通河开凿后,位于会通河北端的临清,成为汇集七省漕粮北运的中枢和内陆通往北京的咽喉战略要冲。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成为四方货物的集散中心,大小船舶成百上千,南来北往,络绎不绝。苏州的布绸、无锡、广东的铁锅,江西的瓷器,陕西的皮货,辽东的毛皮、药材,通过陆路转水运,运抵临清,再转往他地。临清确实是“诚繁华之地,贸易之所,天下之都会,京师所倚重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中云:“原来大凡吴、楚之地作官的,都在临清张家湾雇船,从水路而行,或径赴任所,或从家乡而转,但从其便......”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临清是人们水陆行路的转换地,也是漕粮与货物运输的中转地。而且这段文字真实记录了漕船回空可带商品,及官船可以免税的史实。因之我们也可以想象临清这些地方因为有大量商品经过与贸易而得以繁盛的景象。
参考文献:《三言二拍资料》、《冯梦龙与三言》、《张廷玉等撰明史》、《冯梦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