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乾坤八尺坟,当年一死为忠君。漫劳异代加封谥 ,正恐英魂不忍闻。 ”这是明代诗人彭时所写的一首题名为《比干墓》的诗,诗中对殷代忠臣比干充满了敬仰之情。比干是殷代末年卫辉人,官拜少师,殷王帝乙之弟,王之叔。 殷王是历史上出名的昏君,他即位后宠用奸,篓幸姐已,声色狗马,无所不为,甚至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作为长夜之欢。眼看社稷危殆,朝政日非,比干忧心如焚,他几次前往进谏,都被拒之门外。大臣商容亢直敢言,王将他贬出朝廷,致使他恺郁而逝。 纣王的异母兄长微子委婉劝说无效,怕招来杀身之祸!索性离朝出走,与烟波钓徒为伍。比千不赞成这种作法,他说:“君王有过,当臣子的应当以死谏,岂能一走了之?”便挺身而出,再次入朝进谏,王不耐烦地说:“朕心已定,不可更改,卿何必固执如此?”比干回答:“君有臣,社稷才能长治久安;士有友,行为才能完善无缺。臣愿作净臣。”王勃然变色说:“朕听说圣人心有七窍,与常人不同,不知有无此事。”便下令剖腹摘心。
据说比千被摘心后神情忧您,骑马奔出朝歌,途中遇见一个卖菜妇人,比千问“你卖的什么菜?妇人答:“无心菜。”比千又问“菜无心能活,人无心何为?”答日“人无心即死。”比干闻言,大叫一声,跌落马下而死。雯时阴霾满天,狂风大作,卷起的黄土垒成一座坟墓,比干的骸骨就埋葬在这里。这当然是傅会之词,未尽可信,但由此可以看出,后人实在不忍心一代忠良这样悲惨的结局。
比干惨遭杀害之后,王仍不肯善甘休,打算斩草除根,赶尽杀绝。比干的夫人陈氏,当时已有三个月身孕,在别人的帮助下仓皇出逃,施迦来到长林(今卫辉西北长林山)石屋,后来生下一个男婴,母子俩忍辱负重,相依为命。周武王灭掉殷朝后,在日理万机之余,并未忘记这位以死报国的忠臣,驱车专程来到比干墓前凭吊祭祀,又找到了比干的后裔,赐姓林氏,命名日坚。《林氏世系总记》对此有详尽的记载,这与《史记》中武王灭殷后“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间”的说法完全契合,当可凭信。林氏得姓祖林坚的出生地就是卫辉狮豹头乡卧龙村,在这个村的香泉庵发现有大明弘治九年(1496)的残碑,上面镌刻有“比干子坚公出生地”八个字,尽管风雨剥蚀,字迹漫滤,仍然依稀可辨。
物换星移,日月递,虽然时光流逝了三千多年,也未能磨灭人们对比干的崇敬之情。一座坟墓,一庙宇,足以使比干馨香百代,粗豆千秋。比干庙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已经历了一千五百多个春秋,这其间虽经兵熨战乱,朝代更迭,几度颓妃,几度修,终于保存了下来。而今香烟缭绕,游人如织,成了中原一处旅游胜地。 比干庙是一长方形院落,院内殿阁峰嵘,气势恢宏,占地四万四千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为明孝宗时修建。经过三重庙门,再经过一座横额写有“殷太师庙”金字匾额的山门,便来到了金碧辉煌的比干庙九脊正殿。殿内居中是高达四米的比干全身塑像,目光如炬,直视前方,千载之下犹使人想望其风采。正殿外拜殿里有一尊石雕的鼎炉·供香客们焚香膜拜。拜殿门额上“丹心千古”四字苍劲古朴,力透纸背,两边廊柱上的长联,使人顿生思古之幽情。上联是剖心谏数万世忠烈有谁可比,下联是:梵身丧殷留千古唾骂与公无干,巧妙地将比千二字嵌于联中。这副对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言简意赅,韵味无穷,既歌颂了比干以身殉国,万古不磨的高贵品质,也嘲笑了王残害忠良,自焚身亡的可悲下场。 比干墓就坐落在比干庙内,这里翠柏森森,芳草姜姜,古冢掩映在枝柯扶疏的浓荫中。“殷比千墓”四字端庄大方,相传为孔子所书,给比千墓平添了一处胜景,使人流连忘返,不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