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絮之才
东晋太和年间,宰相谢安围炉考教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儿谢朗抢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帐后忽传少女清音:“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抚掌大笑。时年十余岁的谢道韫从此名满建康,“咏絮之才”成为千古佳话。她生长的谢家乌衣巷,王羲之、许询等名士往来如织,父亲谢奕是安西将军,叔父谢安更是东山再起的国之柱石。在这般门第中,她读《庄子》、辩玄理,谢安惊叹:“此女胸中丘壑,不输男儿!”
王谢联姻
成年后,谢安为她择婿琅琊王氏子弟王凝之——书圣王羲之次子。大婚当日,她却掩面叹息:“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原来王凝之痴迷五斗米道,终日画符炼丹。她回娘家诉苦:“谢家叔父辈有阿大(谢尚)、中郎(谢据),兄弟辈有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末(谢渊),个个龙章凤质,怎料天地间竟有如此庸才?” 谢安厉声喝止:“慎言!王氏门楣岂容轻视?”她从此藏起锋芒,生四子一女,将诗情寄于清谈。某次与小叔王献之辩《庄子》,宾客皆屈,她设青绫步障自蔽,侃侃而谈“坐忘”“心斋”,满座名士倾倒。
血染会稽
399年,孙恩起义军攻会稽。时任太守的王凝之竟不备战,反踏星步斗:“已请大道鬼兵守关!” 城破之际,谢道韫抽刀出门,率婢女执械抗敌。手刃数人后终被擒,却昂首喝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若要行凶,先杀我!” 孙恩见她怀抱三岁外孙刘涛,凛然不惧,竟长揖道:“吾敬谢女风骨,此子不杀。”遂将她与幼孙安置乡间。而王凝之与四子皆遭屠戮。
暮年传道
乱平后,谢道韫寡居会稽,不开坛、不结社,只在家中授《诗经》《庄子》。刺史刘柳素闻其名,屏去仪仗,布衣请见。 她素袍坐帐中,刘柳整冠坐帐外。二人隔帷论辩,从《逍遥游》至《毛诗序》,句句珠玑。辞别后刘柳叹:“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她亦感慨:“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 她晚年注《论语》十卷,借圣人言抒己志:“君子周而不比——非无爱憎,乃存公心”;写《泰山吟》《拟嵇中散咏松诗》,皆以“岩岩”“峨峨”起笔,毫无闺阁纤弱之气。 后世只记其“咏絮才”,却少有人知:她曾力劝弟弟谢玄勿贪战功:“汝为何如尘垢囊,强欲束物?”她笑评嵇康“过于峻切”,自许“外柔内刚,方得长久”;临终前焚毁诗稿:“乱世女子留文字,徒供闲人嚼舌”。
谢道韫墓
今在绍兴若耶溪畔,并无碑铭。 唯溪水潺潺,似回应着当年那句—— “未若柳絮因风起”: 柔絮虽轻,能越千山万壑; 才女之魂,可敌刀剑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