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秋登千佛山①
作者:何宗皓
济水润泽地,舜耕在城南;
千佛为所居,古史称历山。
隋唐已开凿,宋元接续传;
明清继光大,民国相承连。
兴国禅寺②处,肃穆显庄严:
神殿拥宝刹,勾角互缠桓;
暮鼓与晨钟,警醒世人间;
佛号诵经声,如雨沁心田;
洞窟幽且深,下达黄龙泉③;
黔娄④身孤坐,极乐⑤上通天。
仰观又俯察,峰回路随转;
仙山隐风水,云径走禅关⑥。
登高遂驰目,茫莽苍概览;
虹桥横卧波,楼宇空争先;
趵突⑦左侧映,明湖⑧中心嵌;
黄河似飘带,齐烟略九点;
蓬莱远缥缈,泰沂近胸前。
东夷⑨展新姿,西洋惊喟叹:
齐鲁福寿地,海岱逢盛年。
注:
①千佛山:原称历山,春秋称靡笄山,战国称靡山,南北朝称舜山、庙山、舜耕山。隋开皇年间,依山势凿窟,镌佛像多尊,始称千佛山,并建“千佛寺”。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称“兴国禅寺”。山腰处建有“兴国禅寺”、“历山院”。除此之外,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及“云径禅关坊”等。
②兴国禅寺: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时称“千佛寺”寺门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弥化"四个4米见方的篆体字,寺门朝西,两侧石刻楹联是“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字是济南清末秀才杨兆庆书写。寺内有大雄宝殿、卧佛殿、观音堂、达摩殿、弥勒殿、千佛崖、钟鼓楼、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对华亭等名胜。明刘敕《咏兴国禅寺》:“数里城南寺,松深曲径幽;片湖明落日,孤障插清流;云绕山僧室,苔浸石佛头;洞中多法水,为客洗烦愁”。
③龙泉:即龙泉洞,位于兴国禅寺西门内南侧高耸的石壁下。山风吹来,呼啸作响,如龙吼,故名。清朝诗人刘大绅曾作《咏龙泉洞》诗说:“千尺高岩万树林,时时洞口老龙吟。不知几夜清秋雨,并作寒泉一水深”。 南侧石壁镌有佛像,合掌瞑目,结跏趺坐。下边有一小门,门内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见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飨游客。
④黔娄:即黔娄洞,深数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两米,正中原有坐像。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娄洞”。小字记载黔娄子的身世,其意:黔娄子,周代齐国人,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居在此,凿一石洞,终 身不下山,曾著书四篇,名《黔娄子》,皆言道家事,鲁共公闻其才,派使节聘为相,被拒。齐威王每遇兵败,就来请教,黔娄子授给他秘语,遂转败为胜。洞内迎门石壁上,也嵌一碑,记载黔娄子的故事:“黔当先生卒,覆以布被。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则殓也。黔娄妻日: '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语至今传为佳话。
⑤极乐:即极乐洞,洞内有佛像20余尊。正面石壁上刻西方三圣,中间阿弥陀佛像高3米,跏趺而坐,左右侍立观音、势至二大士像,各高2.5米。三圣像雕工精细,神态自如,为齐州一带石刻遗像之珍品。
⑥云径禅关:即云经禅关坊,位于兴国禅寺西门前,为四柱三楼式木质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牌坊正、背两面分别题“云径禅关”和“峰回路转”,“云径禅关”意为:寺院高耸,云雾缭绕,游人至此进入佛门胜地。“峰回路转”取自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借以形容此处地势险峻。
⑦趵突:即趵突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3543年。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早在2600年前的编年史《春秋》上就有“鲁桓公会齐侯于泺”的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在《趵突泉》诗中赞道:“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清代康熙皇帝南游时,曾观赏了趵突泉,兴奋之余题了“激湍”两个大字,并封为“天下第一泉”。
⑧明湖:即大明湖,历史悠久,湖名见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济水注》中便有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则湖。”胜景自唐代起就名扬四海。宋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经过历代清淤整治,植荷栽柳,至清代已形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丽景色。
⑨泰沂、
东夷:泛指泰沂山脉,千佛山是泰沂山脉最北端余脉。
东夷:华夏人对东方民族的泛称,夏商周时期,东夷是指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