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亲子教育 > 综合教育信息 > 正文
亲子教育
  • 唐宋两朝科举制度的不同
  • 时间:2019-10-08 11:23:41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3531次
  •        科举制度虽然形成在李唐,但在草创时期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部分魏晋以来的荐举制度的弊病。唐时,公卿大臣有特权“公荐”举人。说是公荐,不过是你荐我的子弟,我荐你的三亲六友罢了。考试成绩的好坏,并不是录取与否的标准。众多的庶族子弟去考公务猿,不过是陪太子读书。

           唐代科举重诗赋,所以士人争习之,以为进身之阶。但一般寒士,纵然诗名籍籍,无人荐举,也是枉然。一代诗圣杜甫,在开元后期几次举进士不第,终身榜上无名;晚唐诗人杜荀鹤,诗名远播却屡试不就,在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贵在朝中”的感慨后,写下“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的干谒诗,希望有人援引自己入仕。(《投江上崔尚书》)

           在唐代上面没有人提携的话,冒然去参加科举。想中举,只能是“美女如花隔云端”!因此,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十分有限。历史在进入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而且具备了改革的条件。

          宋代的科举改革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宋太祖至宋真宗朝止。重点严格科举制度,改革科举程序,提倡公平竞争,杜绝科场弊端。第二阶段始于宋仁宗朝,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为专制统治选拔有用的人才。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虽然是为了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但确实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都可以应举入仕,彻底结束了科场中请托成风、考校不公、取舍非人,士族地主垄断科举的局面。

                       

           宋廷不但进行了高校扩招的教育改革,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殿试制度。皇帝亲自主持对礼部奏名进士的复试,称为殿试。殿试始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而不是武则天主政的载初元年(690)。(这是知识点,知识点!)殿试成为制度,则是肇于北宋。宋初科举,除在发解前数月增加了一道科诏晓谕天下外,一切遵循李唐、五代旧制。然而随着疆域日广,取士渐众,赵匡胤为了免蹈五代覆辙,有意推行佑文抑武的国策。他既想提高科举出身者的地位,又担心大量的新晋进士与当朝知贡举的大臣结成朋党。赵匡胤一面数次下诏严禁朝臣“公荐”举人,禁止朝臣与举子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同时加强了对礼部奏名进士的复试。

       

           赵匡胤虽然起自军校,却不同于五代时期一般武人的卤莽少学和鼠目寸光。他娴于军事,又勤于学问,戎马倥偬间隙,养成了手不释卷、心思缜密的习惯,这正是他从五代后期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赵匡胤心底清楚:只要取士的权力仍把持在有关部门手中,不管怎么样严防死守,一切的约束势必成为空文,无法根除科场弊端。

           宋立国之初,赵匡胤听从了赵普的建议,陆续收夺了大将兵权,亲典禁军,首先解决了武夫擅权跋扈的威胁。宋太祖晚年,听从了新进士徐士廉的建议,重开殿试。从此,进士登第都变成了“天子门生”。赵匡胤亲掌文武二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代,更是对殿试合格者皆赐袍笏,赐宴和赐诗,以示荣宠,对新科进士极尽加恩笼络之事。

           历史上,失意士人起来反抗政权的事情屡见不鲜。所以唐太宗私幸端门,见到天下士子鱼贯进入考场,不禁心下得意,脱口道出了考试制度的本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宋代历任统治者,都汲取了历史教训,无不重视科举考试制度,将之视为牢笼士人,加强集权统治的工具。宋真宗、仁宗对祖宗改革考试制度的本质心领神会,明白惟有“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才能笼络更多的社会精英为我所用。
  • 上一篇:懂得让孩子吃苦,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 下一篇:“恒古、荒古、太古、远古、上古”都是什么时候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