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孩子往往来自这10种不健康的中国家庭
萨提亚君说:中国人普遍把家庭观念看得很重。但是却由于过分重视,而导致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界限不清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也使家庭变得不健康。
今天分享一篇心理学家曾奇峰的讲座文字稿,他谈到了中国家庭中的十种不健康现象,并生动通俗地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渴望和恐惧。也希望各位家长们看后,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正文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中国人普遍把家庭观念看得很重。但是却由于过分重视,而导致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界限不清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也使家庭变得不健康。
健康的家庭,分化的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的下去。而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以下是10种中国家庭典型的界限不清的情况:
1
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2
家庭中有一个过度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 ——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这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如果以上两点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是在装模作样地严肃,妈妈在唠叨,孩子就在那备受虐待。(搜索ID:satirxinli)
3
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被谈论最多的事。
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什么,比如说性,这个是话题被高度限定的一个。
如果爸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感到不安,不让孩子讨论,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无意识在着急,有个需要解开的心结。
如果父母在此时,能够不断的清理自己的结,那么孩子将获得家族方式的解放,因为这个结,有可能是在自己童年被父母无意识地给植入的,
当然,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时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这个限制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情绪,是为孩子,是为了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的回避。
4
过度象征化
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现在孩子参加很多艺术、其他的培训班,这是我们那时候都没有的,反过来想,他们应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那时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东西。
比如说,象征化低的东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的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
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时,他不说,反而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
5
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
同时,社会中,老师和某些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父母心中认为自己不好的声音。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搜索ID:satirxinli)
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人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
周围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汪峰的一首歌中所唱,保持愤怒);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
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动感受到一种无能的感觉。就如当年,体验到父母背景来压低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得到发育。 在家庭中弥漫着中药的味道,父母觉得孩子永远需要吃药,比如吃一些维生素之类的,这就暗示着孩子,你有病。
还有就是,家庭里有一个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心生疾病,比如高血压、牛皮癣、眩晕症、偏头痛,而他本身是没有器官性病变的。
这种情况,往往揭示的是这个家庭有被掩盖的问题,要么是跟上一代,要么是跟下一代,而这个人有很敏锐的感觉,他发现了,但同时很真实的表现出来时,被集体指责,所以,他往往悲哀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来维系家庭的表面平衡。
我想呼唤每个家庭成员,承担起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用心去感受备受指责的人,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借由他们的勇敢来看看自己的可能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里面往往是被压抑的真实自我,有的时候,人们会很恐惧看到这一点,这常常涉及到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是真实的强大,还是虚张的强大。
6
过度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忽略了。
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
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如果家长有很多时间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
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很多孩子被父母的过度勤奋工作给毁了,孩子被极大地忽略了。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伴侣和孩子太多了。
7
限制孩子的某一个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告诉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靠近我。 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8
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
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她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9
隔代卷入
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个没有分化好的女人结婚,然后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种很黏糊的关系。
因为他们怕这种黏糊的关系带来的错乱,所以他们有意无意的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入家庭,这就是关系入侵。
这样子呢,就稀释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的特征,三代人像一锅粥那样的在煮着。
有一次,我问了刘丹博士一个问题,我说能不能一句话说明结构式家庭治疗和系统式家庭治疗有什么区别。
结构式家庭治疗非常强调,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轴,不管怎么样,要把这个轴守稳、守清楚,只要是这个轴在,这个家庭的根基就没有问题。 在中国的家庭,有很多是将这个轴的权力,拱手出让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样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很多内心冲突。
解决中国家庭问题的一个核心就是,巩固夫妻联盟,一起抵御“外敌”。单从这个角度来做,一个家庭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我知道这样说,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因为很多老人退休后,他们的全部心思都砸在了孙子身上,如果我把他们这样做的潜意识用心给说破的话,我估计我会跟很多人形成不共戴天的关系,但是想一想,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觉得还是值得的。(搜索ID:satirxinli)
10
功利化的关系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
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
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
如果家庭中的血缘之爱、亲情之爱被加入了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的话,就很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笼统的说,我对某个人功利性的爱、有条件的爱,是为了隔离我对他无条件的爱。
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 分化好的家庭和分化不好的家庭,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你住在集体宿舍里,你在凌晨两点钟时,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结果是你快乐的程度,跟别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多快乐,别人就有多痛苦。
在没有分化的关系中,某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如果你住的是一个独立的房间,隔音效果还比较好,那就是你晚上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快乐的程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喻指分化得比较好的。
在家庭中的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在人格上有依赖,没有分化和独立的能力,孩子的离开就注定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所以孩子就会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因为精神分裂症永远都无法走出家庭。 我相信,好的状态是相望于江湖
不幸的孩子往往来自这10种不健康的中国家庭, 你是其中一种吗?
萨提亚君说:中国人普遍把家庭观念看得很重。但是却由于过分重视,而导致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界限不清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也使家庭变得不健康。
今天分享一篇心理学家曾奇峰的讲座文字稿,他谈到了中国家庭中的十种不健康现象,并生动通俗地解释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渴望和恐惧。也希望各位家长们看后,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正文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中国人普遍把家庭观念看得很重。但是却由于过分重视,而导致大部分家庭都存在着“界限不清”的问题。界限不清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也使家庭变得不健康。
健康的家庭,分化的好,相互独立,不需要对方也能够活的下去。而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分化,在象征层面的相互吞噬,没有界限。
以下是10种中国家庭典型的界限不清的情况:
1
家庭中有一个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2
家庭中有一个过度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 ——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一个到了妈妈级别的人,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这就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如果以上两点画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是在装模作样地严肃,妈妈在唠叨,孩子就在那备受虐待。(搜索ID:satirxinli)
3
家庭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被谈论最多的事。
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什么,比如说性,这个是话题被高度限定的一个。
如果爸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感到不安,不让孩子讨论,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无意识在着急,有个需要解开的心结。
如果父母在此时,能够不断的清理自己的结,那么孩子将获得家族方式的解放,因为这个结,有可能是在自己童年被父母无意识地给植入的,
当然,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时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这个限制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情绪,是为孩子,是为了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的回避。
4
过度象征化
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现在孩子参加很多艺术、其他的培训班,这是我们那时候都没有的,反过来想,他们应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那时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东西。
比如说,象征化低的东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的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
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时,他不说,反而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
5
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
同时,社会中,老师和某些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父母心中认为自己不好的声音。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搜索ID:satirxinli)
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人被欺负,而这种羞愧,是一种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它弥散着一种信息,解码出来就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
周围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就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汪峰的一首歌中所唱,保持愤怒);或者破坏社会背景(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
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动感受到一种无能的感觉。就如当年,体验到父母背景来压低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得到发育。 在家庭中弥漫着中药的味道,父母觉得孩子永远需要吃药,比如吃一些维生素之类的,这就暗示着孩子,你有病。
还有就是,家庭里有一个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心生疾病,比如高血压、牛皮癣、眩晕症、偏头痛,而他本身是没有器官性病变的。
这种情况,往往揭示的是这个家庭有被掩盖的问题,要么是跟上一代,要么是跟下一代,而这个人有很敏锐的感觉,他发现了,但同时很真实的表现出来时,被集体指责,所以,他往往悲哀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来维系家庭的表面平衡。
我想呼唤每个家庭成员,承担起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用心去感受备受指责的人,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借由他们的勇敢来看看自己的可能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里面往往是被压抑的真实自我,有的时候,人们会很恐惧看到这一点,这常常涉及到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是真实的强大,还是虚张的强大。
6
过度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忽略了。
他们为什么要拼命地工作呢?
家庭里是一个少讲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个很容易接近真实自我的地方。如果家长有很多时间在家,他就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会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
所以,在外面跟别人玩,要安全得多。很多孩子被父母的过度勤奋工作给毁了,孩子被极大地忽略了。这样的父母对国家、民族的确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实在是亏欠伴侣和孩子太多了。
7
限制孩子的某一个兴趣特长
比如说有的孩子人际关系好,但是学习一塌糊涂。孩子是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病理性的连接,意思是告诉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话,你就可以乘虚而入靠近我。 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就说明父母离他过近,是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把孩子给无能化了。
8
家庭角色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 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一种去势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
这个一方面是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她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9
隔代卷入
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个没有分化好的女人结婚,然后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种很黏糊的关系。
因为他们怕这种黏糊的关系带来的错乱,所以他们有意无意的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入家庭,这就是关系入侵。
这样子呢,就稀释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的特征,三代人像一锅粥那样的在煮着。
有一次,我问了刘丹博士一个问题,我说能不能一句话说明结构式家庭治疗和系统式家庭治疗有什么区别。
结构式家庭治疗非常强调,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轴,不管怎么样,要把这个轴守稳、守清楚,只要是这个轴在,这个家庭的根基就没有问题。 在中国的家庭,有很多是将这个轴的权力,拱手出让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样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很多内心冲突。
解决中国家庭问题的一个核心就是,巩固夫妻联盟,一起抵御“外敌”。单从这个角度来做,一个家庭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我知道这样说,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因为很多老人退休后,他们的全部心思都砸在了孙子身上,如果我把他们这样做的潜意识用心给说破的话,我估计我会跟很多人形成不共戴天的关系,但是想一想,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觉得还是值得的。(搜索ID:satirxinli)
10
功利化的关系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
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
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
如果家庭中的血缘之爱、亲情之爱被加入了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的话,就很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笼统的说,我对某个人功利性的爱、有条件的爱,是为了隔离我对他无条件的爱。
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 分化好的家庭和分化不好的家庭,有什么区别?
举个例子,你住在集体宿舍里,你在凌晨两点钟时,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结果是你快乐的程度,跟别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多快乐,别人就有多痛苦。
在没有分化的关系中,某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如果你住的是一个独立的房间,隔音效果还比较好,那就是你晚上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快乐的程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喻指分化得比较好的。
在家庭中的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在人格上有依赖,没有分化和独立的能力,孩子的离开就注定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所以孩子就会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因为精神分裂症永远都无法走出家庭。 我相信,好的状态是相望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