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跟英文、印地文都不同,中国人所发明。目前来看它已经有了六千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汉字最早的是公元前1300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从甲骨文后又出现了金文、大篆、小篆等等文字。在地球的范围内,它是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没有出现过断层的文字,可以说,它甚至比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文化都要古老。
他们的想法是让文字更好的被人民群众所利用,这是他们的目的,并没有坏心。出于这些学者的影响,改革文字也随之成为重视的一点,战争期间因动荡停过一段时间。解放后,开始考虑一步一步来,简化汉字便就此出现。1964年,改字2274个,开始向全国推广。接着便是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拼音化做着准备。
二简字的全称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是从第一个通过后实行的。1966年中断过,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人民日报是最先使用二简字的。到了1978年便开始在教科书上使用,它主要选择的范围是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在简化汉字形体的同时精简汉字的数量,淘汰一部分容易读错或者是写错的字。有不少汉字的偏旁和笔画结构都成了常用字,并且将一部分汉字的偏旁去掉,这样有利于识字和机械处理汉字。
不过教科书仅仅是实行了一个月,便停止了,半年后人民日报及全国所有报刊全面停止二简字。在反复的讨论研究下,二简字彻底被废除,并提出,今后对汉字的改革必须谨慎。为什么取消?有人曾经指出,二简字看起来跟曾经的汉字一点也不相似,众所周知,日文一直都保留了部分的汉字。而二简字在形体上跟保留的日文极其相似,就像是好好的汉字要不就少了胳膊,要不就没了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