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收藏知识 > 琴棋书画 > 正文
收藏知识
  • 上博翁氏旧藏:三幅画如何撑起一场大展?(图)
  • 时间:2019-09-12 11:47:25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2186次
  •        9月9日的上海博物馆,一个非常特殊的展览开幕了。

           南宋梁楷的《白描道君像图》、明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和清初画家王原祁的《杜甫诗意图》轴,三件作品构成了“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展”。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出的三件作品,是由翁同龢的五世孙翁万戈捐赠或捐受给上海博物馆。
            2019年1月,翁万戈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沈周的《临戴进谢安东山图》和王原祁的《杜甫诗意画巨轴》,加上之前征集入藏的翁氏家族最重要的珍品——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卷,至此,上海博物馆收藏了翁氏六代家藏书画文物中极为重要的三件,填补了馆藏相关领域的空白。

                                                                     著名画家陈佩秋参观展览

                                                                              展览现场
           谈到为什么会将捐赠地点选择上博时,翁万戈之侄翁以钧说道:“之所以选择上博,原因有三:其一,翁万戈出生在上海;第二,翁万戈赴美留学是从上海离开的;第三,翁万戈后来回中国,经常去上海博物馆,他和上海博物馆历任馆长都是好朋友,对上博非常了解,他觉得上海博物馆是这些收藏的理想归宿。”

                                                     南宋 梁楷 白描道君像图卷 图片致谢上海博物馆
           《白描道君像图》,是唯一存世的早年梁楷工笔白描真迹,也是翁氏书画藏品中唯一的重要宋画,为探讨画家早年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画上有折纹五道,把全幅分成几乎相等的六段,显然是一件经折装的册前扉画,原为六页,后来装裱成卷。

           上世纪80年代,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在编辑《梁楷全集》时特意将《道君像》安排在卷首第一件的醒目位置,足见该画作的重要性。


                                                                      白描道君像图卷局部
           在不足74厘米长的画卷上,画家描绘了九十余位人物和鬼神形象,铺绘了繁密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呈现了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艺。

           有关此图描绘的具体内容说法不一,主要有“圣祖降临”、“救苦天尊”二说。画面中描绘一神人形象,群仙拱立。左右背景为人间、地狱,道观诸相,有放生、施舍、行善者,有画像、授经、膜拜者,地狱中火池莲开,诸鬼惊服。在构图布局上,画家将铺陈繁复的画面处理得层次分明,一路的谨秀雅致,又吸收了南宋李唐画派的遒劲爽利,足见其高超的绘画技艺。


                                                                       白描道君像图卷局部
           为了更好的呈现这件作品,上海博物馆使用投影仪将全图放大10倍,投影到正前方的墙壁上,供观众细细品味解读。
                
                                                 清 王原祁 杜甫诗意图轴 图片致谢上海博物馆

          《杜甫诗意图》轴在王原祁传世作品中十分罕见,也是上博馆藏王原祁画作中最大的一幅。全画纵高321厘米,尺幅异常宏伟,画家刻意经营,堪称巨制。此图是画家在京任职期间为同僚所画的一幅青绿山水,画面围绕杜甫诗句“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合香”而作。


                                                                        杜甫诗意图轴局部
           据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夏,翁同龢于琉璃厂茹古斋见此画轴,惊为“巨观”,五天后以重金将其连同董其昌与戴本孝的两件画册买下。在日记中,他郑重地写下“自恨好画成癖,犯多欲之戒”。

                                                                        杜甫诗意图轴局部
           由于年久失修,该图轴入藏上海博物馆时已经无法悬挂。为了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上海博物馆对此图进行了重新修复装裱,并在展厅以视频形式,再次呈现为期半年的书画修复过程。 
                                                                      杜甫诗意图轴局部

                                                 明 沈周 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 图片致谢上海博物馆

           《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的风格在沈周的作品中既是一件孤品,也是一件奇品,堪称绝无仅有,也是沈周重要的青绿山水画作。沈周对画中人物谢安和几名女妓刻意描写,其造型端庄,服饰俨然,在其存世作品中难得一见。画面左上有两行简短的题款:“钱塘戴文进谢安东山图,庚子长洲沈周临”。意为:原有戴文进所作的一幅《谢安东山图》,沈周见到后将此画临摹下来。画中钤有沈周的二方常见印章“启南”“石田”。据记载,戴文进曾画过一张《谢安东山图》,描绘的是东晋著名宰相谢安隐居东山时,携妓出游,纵情山水的情境,沈周题记所言应为此幅。


                                                                 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局部
           展览以3D动画视频复原画中山水,等比例放大两倍投影在文物一侧,使观众有种跟随画中人物游览山水的感觉,体会到传统中国画可游可居的境界。
           另外,在展览展陈设计方面,三件展品均使用了独立的密封展柜进行展示。同时,配合展柜独特的灯光设计,既保证了文物安全的展陈环境,又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给予体验清晰的观展感受。
           那么,为什么展览要取名“莱溪华宝”?翁氏家族又是指谁?
           翁氏家族是指翁心存一脉延续下来的书香世族。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其子翁同龢更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两入军机,又身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同很多文官一样,翁同龢酷爱艺术品,由他承接其父翁心存的收藏并逐步积聚而遂成大观,其后人也在翁同龢收藏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丰富,构成了近现代江南书画鉴藏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翁同龢
           在翁氏家族的六代收藏中,大多以明清文人书画作品为主,包括沈周、文征明、项元汴、董其昌、项圣谟、陈洪绶、朱耷、清代“四王”、恽寿平、华岩、金农等明清文人,当然还有翁同龢的墨宝、日记及少部分文房四宝、玉印古爵等,藏品以作品质量上乘、大师序列恢弘、保藏状态良好和流传著录清晰闻名于世。
           由于翁同龢没有子嗣,其二哥翁同爵就将儿子翁曾翰过继给了他。在之后的传承中,又有两人没有子嗣,均从翁同龢大哥翁同书那一支血脉里,过继孩子来继承。1920年,只有2岁的翁兴庆被过继给了翁之廉(翁同龢的四世孙),改名翁万戈。于是,翁同龢的家藏顺理成章地传给了翁万戈,并由其生母协同保管。
          
                                                                             翁氏家谱
           1948年秋天,为避战火,翁万戈和家人把家传收藏打包,远渡重洋,并在1949年初来到美国。后几经辗转,来到新罕布什尔州莱姆小镇,亲手盖了一栋房屋,取名“莱溪居”,取春秋楚国老莱子彩衣娱亲故事,正应常熟老家“彩衣堂”宅名。
          
                                                                 莱溪居外景 图片致谢澎湃新闻
          
                                                              莱溪居室内陈设 图片致谢澎湃新闻
           “‘莱溪华宝’,正是翁万戈斋名‘莱溪居’及其夫人程华宝之名合成,寓有翁氏家族所珍中华瑰宝之意”,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道,“此次展览旨在让世人铭记翁万戈先生为祖国,为文博事业,为上海博物馆作出的巨大贡献。”
            “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
           翁万戈接受家藏时,年仅2岁,他曾用“天上掉馅饼似的”形容当时的感受。年纪虽小,翁万戈却对艺术品收藏极有热情。他记得父亲和朋友们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摆在家里桌子上的精美书画卷轴时,他也会踮起脚尖看。为此,翁万戈的父亲总是开玩笑地打消这个男孩的好奇心,“你懂什么?”父亲问道。这时候,翁万戈总会“反击”:“我虽然不懂,但是我就是喜欢看啊。”
                
                                                   Orientations杂志2007年翁万戈先生及翁氏收藏专题
           就这样,带着自童年开始的热爱,翁万戈与生母一起保管家藏度过了还算平静的20多年。
           平静的日子最终被战争打破了。
           1948年,翁万戈从美国学成归国,国内时局动荡不安,辽沈战役一触即发。面对此情此景,他担心翁氏珍藏毁于战争,决定先将字画转移到上海。遗憾的是,因为藏品太多,翁万戈只能择其精华,其他藏品后来星散各处。
                             
                                                             翁万戈在常熟彩衣堂玉兰轩前玉兰树旁
           但当时上海时局也不稳定,情急之下,翁万戈又坐上了去美国的飞机。由于藏品无法空运,翁万戈希望可以通过海运,将家藏运到美国。
           作出这个决定,翁万戈的心情十分复杂,也十分忐忑。当时上海有位大收藏家,运了一船宋元时期的古画,结果船沉了,所有画作无一幸免。翁万戈担心自己家中的藏品也遭此厄运。
                              
                                                             翁万戈与其摄影师斯坦纳在博物馆工作
           最后,翁万戈找到一家轮船公司,他找到经手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经手人是白俄罗斯人,因十月革命爆发而逃离家乡,或许是因为同命相怜,他答应帮翁万戈这个忙,翁万戈也决定孤注一掷。
           此后,翁万戈寝食难安,一心惦念着家藏的安危。终于在1949年春,他收到电话,被告知“货物到了!”翁万戈激动万分,赶忙出发迎接。家藏最早保存在纽约最好的manhattan storage。盖了莱溪居后,便转移至此。为了保护家藏,莱溪居防虫、防腐、温度适宜,力求做到跟博物馆的环境和条件相同。
                                    
                                                                         翁万戈与夫人程华宝

           只要有精力,翁万戈总是不遗余力地推广、校对与家藏有关的所有资料。此前,翁万戈的父亲将《翁同龢日记》交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后台湾的赵中孚把日记“翻译”成普通的文字,却错误百出。于是,翁万戈与侄子翁以钧以家藏的翁同龢日记手稿为底本,历时两年,逐字校订,并增补了早年两种日记以及军机处日记、自订年谱等,做出了一个内容最齐全、错误率最低的版本。

              

                                                     翁同龢日记 翁万戈编 翁以钧校 中西书局出版
         
                                     翁万戈编著《顾洛阜原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考释》 图片致谢澎湃新闻
           对于古代书画,翁万戈著述颇多,中英文都有。其中,最令他得意的是曾获中国图书奖的《陈洪绶》三卷本。此外,还有Treasures of the Forbidden City,以及两本书,一本讲王翚 “长江万里图”,一本讲梁楷的“道君像”等等。
         
                                                                      翁万戈撰《陈洪绶》
           身为翁氏后人,翁万戈的一生总与家藏紧密相连。他曾说:“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一句话道尽了毕生守护家藏的责任,道尽了收藏世家继承人背负的传承使命。
           “没有感觉到压力,保护与传承这批文物是我的责任”
           翁万戈倾尽一生心力守护的家藏,最终并没有成为私人谋财的工具,而是以近乎无私的方式入藏各大博物馆。翁万戈曾于2018年向波士顿美术馆捐赠中国书画作品共183件,其中包括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及4件织绣,横跨了十三个世纪五个朝代。他还曾向波士顿博物馆捐赠21件重要的中国艺术作品——其中包括长逾16米的王翚所作《长江万里图》。

                

                                                    项圣谟 《自画像》 1646年 图片致谢波士顿美术馆

          
                                                                         王翚 长江万里图局部
            除了书画,2000年,翁万戈将其家族收藏的80种,542册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书,通过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图书馆。
            无私捐赠的背后,是翁万戈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他始终认为,收藏不是将珍贵的作品占为己有,而是要展示给更多的人。他曾调侃道:“我不是收藏家,只是守藏家”,希望通过捐赠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翁家和翁家藏品,也就是中国传统书画、古籍等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底蕴。他甚至曾说:“什么是收藏,第一是保存,第二就是拿来做研究。因为文物有它自在的价值,你能够研究它,得到新的研究成果而有所贡献,那就更发扬了文物的价值。”“如果我自己藏着,不给大家看,就好像对不起文物似的。”
         
                              1996年白谦慎访问翁万戈,前排左边为张光远先生,后排右一站立者为商伟
            强烈的使命感来自于翁万戈的家教,而这也是在战事纷飞,性命尚且攸关的时代,翁氏家藏能绵延百年,得以留存的原因。“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是翁家的祖训,翁同龢曾在家书中说:“保啬精神为守身之本,敦崇品学为报国之原”;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曾手书对联:“惜身惜衣皆惜福,修孙修子皆修身”。家训除了培育后代正直的人品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对历史与文化的责任感。忠厚不仅之于个人,更之于历史。
         
                                                  1997年普渡大学授予翁万戈先生荣誉博士学位
            对于这点,翁万戈感触颇深,他说道:“家里对子弟要求严格,我们很少打闹,大多数时候都在看书。艺术爱好和历史意识也都是承袭家族传统。历史意识在六代人甚至历时更长的收藏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支柱。如果没有历史意识,怎么会收藏那么多年呢?”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翁万戈在被问到“守护这国宝级的文物时,是否会感到特别的压力”时,他脱口而出,“没有压力,我感觉,保护与传承这批文物是我的责任,都是分内之事”。   
                                                                                                                                                  翁万戈
           传承文化,传递历史,翁万戈终究没有辜负翁氏几代人的夙愿,他用一生守护住了绵延百年的翁氏传奇,也守护住了历经千载才得以留存的文化珍品。

           据悉,这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

          (文:李家丽)

  • 上一篇:九大“国家级”珍宝,每一件都价值连城,可是却都下落不明
  • 下一篇:风靡清朝的精品鼻烟壶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