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锋用笔示意图
立锋关键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篾一类柔的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通过类比取意,自能悟得笔法。
二是笔锋无处不到。任何一点一画,从始至终,四面八方,都应是笔锋的轨迹,俗话说:笔要用到家。如写一点顿下后,须顿中有提,使笔锋走至原笔腹按下的位置,使笔力充分作用于纸面,如此方得收笔处坚实凝重的笔触。刘熙载《书概》说:"张文史(张旭)书,微有点画处,意态自足,当知微有点画处,皆是笔锋实实到了。不然虽大有点画,笔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云!"这里的"大有点画"指简单的笔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锋不立,笔画再大,也是笔腹形成的虚浮呆滞形象,而非锋端真力贯注的坚实笔质,细审历代大家如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赵孟頫、文征明等墨迹,无不如此。
笔锋无处不到,理论上所说的笔锋的顶端,实际运用上,锋指的是锋端及笔毫近的那一段,再远些就是笔腰,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也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等,"力点"常不在锋而在笔腰,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异。近代康有为,笔腹腰也运用得很精彩。
从学书的进程来说,初学者一开始就应努力练习立锋的本领,尽量以锋端运使。练到笔锋什么情况下都能弹起来的程度,则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无不能力透纸背,就如武功高强之人,无论拳、肘、肩、臂全身各处,无一不能发力伤敌。
三是把握笔锋的弹性限度。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弹性破坏难以复原。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惟软则奇怪生焉,才有变幻莫测、鬼神皆惊的中国书法。主要有四个方法:
1、笔锋不可使尽。就是要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真正的书法家几乎都是用 "大笔写小字",就是这个道理,而"小笔写大字"即使个别书家写得好,也毁誉参半。
2、用笔运行回顶立锋。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减弱下去,需做个"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等,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能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大大增强了笔力。
3、收笔立锋。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掭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作正确与否,应看笔锋是否最有效地弹直顺齐。
4、提按回锋。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提笔从而弹起笔锋。如悬针、长撇的用笔,悬针和撇的中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先重按而后提笔才回锋挺直的。
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弹走,笔一提起离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云:"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这正道出了立锋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