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目前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展览展览汇聚国内9家博物馆唐宋古琴重器21张,从古琴的数量和规格来看,堪称为目前国内唐宋古琴展之最。
本文简述了清末民初琴学大家杨时百斫琴的一些特点,取法唐宋,慕名琴而做,追寻良材,尤重良工等,对杨氏斫琴技术和理论加以分析、综合,使之提炼成为合理的经验,探讨杨氏斫琴的思想。
浙江省博物馆“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展览现场
杨宗稷(1864—1933),字时百,自号“九疑山人”,湖南宁远人,清末民初著名琴学家。一生致力于古琴的弘扬和传承,建立九疑琴社,传授古琴,著述有《琴学丛书》四十三卷,为琴界公认的琴学大师。
杨宗稷
杨氏因其所处时代特殊,所见古琴甚多,又因对古琴的音声品质方面有着独具追求,追求音色全美,其收藏的古琴,几乎没有一张不是破腹大修的。同时,杨氏又是琴界公认的宗师,一生操琴不断,琴艺娴熟,操琴、修琴、斫琴,这些实践活动,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在不断地修琴中,杨氏对古琴的构造的认识不断提升,取法唐宋古琴的制作手法,并将历代诸家斫琴的理论与修琴的经验结合,从而深谙琴制。而反过来,不断地操弄古琴,又是不断地验证斫琴的实践活动。
杨氏斫琴的实践,根据《琴余漫录》卷一所载: “予深谙制琴法而未尝多制,以良材不易得,又藏琴过半百,虽有佳琴或经年累月不能一弹。乙卯得海州云台山古良材,制六琴。丙辰得宋徽宗御制松石间意及李勉韵磬拓本,各仿制两张而已。丁巳在南县署中得宾君楷南制琴所余桐枝,斫成一琴。冬月彭祉卿蒋子坚于长沙,蒋君赠良材,命秦华制成三琴,各得其一。予书楷题池下云丁巳冬月晤庐陵彭祉卿清江蒋子坚于长沙。蒋君得良材,扣之声渊渊,云藏旧家已百年,制为三琴,各得其一,雷张未必过之也。”从中,可以大略知道,杨氏斫琴的大略过程,再参照《藏琴录》,杨氏一生自斫琴,共计19床,其中“无上第一”琴、“无上第二”琴、“玉壶亭”琴、“松篁嘠玉”琴、“百年”琴为琴工秦华所斫,另据《琴学丛书》与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的“百年”琴,分析杨氏斫琴的特色为:取法唐宋,慕名琴而做,追寻良材,尤重良工。
一、慕名琴而作,取法唐宋
据《藏琴录》、《琴余漫录》、《琴学随笔》中所记载,杨氏自斫琴,共计19床,其中9床琴为慕名琴而斫:“苍海龙”仿雷威鹤鸣秋月式,“鹤鸣秋”仿旧本师旷式,“随珠”仿李凝连珠式,“韵磬第二”、“韵磬第三”仿李勉“韵磬”拓本,“松石间意第二”、“松石间意第三”仿宣和御制乾隆内府所藏“松石间意”之拓本,“松篁嘠玉”仿李勉百衲。从中可以看出,杨氏慕名琴而作,而这些名琴大多是唐宋名家所斫,如唐代制琴名家雷威、李勉等,可见,他本人是非常推崇唐宋名琴,在仿制新琴时,取法唐宋就成为必然。杨氏制琴取法唐宋的倾向,也与他本人丰富的收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杨氏一生过眼的唐宋琴,不下数百床,收藏在手,经年抚琴就有数十床左右,如“彩凤鸣岐”琴、“来凰”琴、“韵雪”琴、“春雷秋籁”琴等名琴。
唐 仲尼式 “来凰”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杨氏斫琴,取法于唐宋,保留了很多唐宋制琴的技法,在这一点上他与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琴家都不同。杨氏所斫之琴,在其故去后散乱,或当柴烧,现存仅“百年”琴与油性古杉所斫之琴。“百年”琴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全长123 cm,弦長113.6cm,厚7.4 cm,肩宽20.5 cm,尾宽14.8 cm,宣和式,通体黑漆,琴底面皆无断纹,琴身较长,琴体较厚。
杨宗稷制宣和式“百年”琴琴铭 浙江省博物馆藏
“百年”琴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琴体宽大,肩宽为20.5cm,与一般唐琴肩宽不少于20厘米的做法相仿。百年琴体偏长,达123cm,与清代流行的琴长度不同,单单从长度上,更接近于唐宋古琴的长度,且杨氏在“无上”两张琴斫成后,更是充分地认识到琴体大小对古琴音色发音的作用:“自此两琴成,乃知‘九霄环佩’能使他琴退避三舍,由于尺度长大不同,十年前不知制琴法,谬以中小琴与大琴较优劣,可见,琴体大,面板弧度大,才能发音灵敏,共鸣充分,这才是成就“无上”两琴成为妙品的原因之一。唐宋至明清,琴制由宽大逐渐趋于狭小,大琴在明清时期由于审美的趣味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流行,而直到近代,才从杨宗稷开始研究复制。
杨宗稷制宣和式“百年”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杨宗稷制宣和式“百年”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百年”琴,第二个特点是琴体浑厚,厚度为7.4厘米,且琴面作圆处理,腰内收部分作圆角处理,弧度明显,类似与唐琴所说的唐圆。第三个特点是琴首保留唐宋古琴特有的“舌穴”做法,而舌穴在明清古琴中已不多见,几乎不存在了。百年琴的这些特色,可以说明一点,杨氏在斫制时,以唐宋古琴为仿制对象,不单单是仿制他们的琴名、铭文,更重要的是,他参照并保留了唐宋时期一些特色的斫琴技法,有些甚至是失传了的。与同时代的琴家相比,杨氏的这些做法,则更为难得。
杨氏在仿制名琴时,很多琴都是据拓本仿制,且杨氏又不一定完全按照拓本制作,会加以变化,如鹤鸣秋仿旧本师旷式,后改月形,“松篁嘠玉”初仿伏羲式额仿孔子式,己未谷雨仿李勉百衲,改作“松篁嘠玉”式。杨氏不仅慕名琴仿制,而且仿制的非常精致,如 “韵磬第二”, “坚脆中有松透之音,宛如击磬,孙静斋题跋:李勉韵磬拓本有跋谓 见七百余琴莫能及今得良材仿制,音韵绝佳,恐乱真,因以第二名之”,根据这个题跋,我们不难发现,杨氏对于其制作的韵磬第二非常满意,甚至都怕以假乱真,才加上了“第二”,只是非常可惜,今天我们看不到了。
二、追求古材
杨宗稷与古人一样,非常推崇良材,认为选材良是一张琴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这是出于对音色的要求出发的。
杨氏在早期制琴时,因限于古代琴书的记载,认为制作古琴的材料,非桐木不可,以杉木为伪作,其后因剖琴无数,逐渐认识到,琴材并非只有桐木是良材,百年,上千年的杉木,若是保存状况良好,反胜于桐木。而且,杉木因为多用来营造寺庙宫殿,反而保留下来,百年至几百年,甚至千年的杉木,也容易获得。 “予尤有发明者,自伏羲以来,琴材皆用桐,人人知之。予著琴话亦已杉为不可用,后因破修古琴数十,其中杉造者竟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沼,池间表以桐,初疑拙工作伪,后乃悟。宫殿寺观之栋梁,皆用杉不用桐,其经历岁月多者,千余年至少数百年,得此种古衫,胜于新桐百倍,是以精于制作者亦用之”。
在不断的实践中,杨氏对于古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从最初凡是古材都欣喜若狂到有所选择,继承了古人的观念,以沈括总结的 “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为最佳,对于古杉,除了具备“轻松脆滑”四点之外,更重要的是油性尽去, “亦有古之衫者不能用者,某名刹唐时所建,旗竿高数丈,剥蚀如枯蜡为风所折,予得一段,不禁狂喜,殆制成,音实不佳,后察其杉,质微有油性,是则虽再历数千年亦不宜于琴。”
“千年清音·唐宋古琴特展展品——南宋 仲尼式 “海月清辉”七弦琴 故宫博物院藏
杨氏对于古之良材的追求,可以说是到了非常痴迷的境地。杨氏斫琴的良材来源有二种:一是杨氏自己辛苦搜寻而来,如海州云台山古材,旧宫殿、寺庙的梁柱,二是朋友所赠,如百年琴材,即为好友宾君家藏,后赠与杨氏。
古材新制,并不是杨氏的发明,但杨氏对古材新制的认识,则是非常有见地的。 “更有古材新制,不能以新琴视之,盖琴以材为百年材制者即百年琴,千年材制者即千年琴,如制造合法,百年之材,制成远出千年名琴之上,予所藏无上两琴,是其明徽会同人品题无异词也”。杨氏认为,古材新制,如果制作合法,用千年、百年的良材,也有可能制成远出于唐宋琴。杨氏最为得意之作:“无上”两琴,即是明证,两琴适逢琴会,“同人品题无异词也”,且能与佛氏旧藏九霄环佩相伯仲,能与鼎鼎唐物相抗,因此,单从声音而言,的确是不能视之为新琴。同时也说明,琴斫好之后,即能发出妙音,而不是非要等到漆灰干透之后,或者历经百年、千年之后,才能名动天下。杨氏在斫成“韵磬第三”后, “同好者传闻新琴有此妙音,多不信,亲试之,则惊绝,乃知古琴制成即享重名,中郎蕉尾是其滥觞,雷张之琴无非新制,如制成不佳则无望矣”,也就是说,如果新斫之琴,制成之后,即能发出绝妙之音,就足以说明,斫琴者技术之高超,同时也证明古材新制是完全可行的。这一点在当代的斫琴中也在不断地实践。
三、更重良工
杨氏从其几十年操琴、修琴和斫琴的实践中,认识到制法是否合理,工艺是否精进,对于古琴而言,更为重要,即使是千年之材,如果制造不精, “名为唐宋材,实如唐宋柴”,是名不符实的。在杨氏斫琴过程中,杨氏本人并不亲自动手,动手操作的是他的一些帮工,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名为“秦华”的人,在杨门中算是斫琴的佼佼者,也是杨氏斫琴实践的关键人物。
据杨氏记载: “秦华,山西潞安人,向业铜匠……时予延琴工来家修琴,华以为未尽善问能修否,自谓能修,乃以沙音琴试之,竟修平无少疵病。又令破修古琴数十张,一经重斫,较未破时,无不相去霄壤。凡予所欲修改他,木漆工不能解者,华皆能得其奥,窃其所新制琴,不知比于唐雷威雷霄如何,虽云夙慧亦佛法不可思议也。……近日予重修之琴,皆令刻潞安秦华重斫或重修数字与沼右,”从中可知,秦华聪明好学, “秦华经予数年指授,”且深受杨氏的熏陶,对于修琴,从不懂到精通,而且在数年的修琴、斫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斫琴技术也不断提高, “秦华近益精研制琴法,必欲高出所见最上古琴”,后斫“无上”两琴,杨氏对其评价极高, “九德九品兼全最上,鼎鼎唐物莫之与抗,良材绝技越古跨”,认为“无上”两琴,堪与佛氏旧藏唐琴九霄环佩相抗衡,且不相高下。
唐 伶官式 “谷应”七弦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杨氏自斫琴中,有明确记载为秦华所斫之琴有:“无上第一”琴、“无上第二”琴、“玉壶亭”琴、“松篁嘠玉”琴、“百年”琴等共5琴,且有题刻:“潞安秦华斫” 或“秦华斫”。另杨氏乙卯年得海州云台山古榇木,命工斫六琴,因秦华为壬子腊月到杨氏家中,壬子年为1912年,乙卯年为1915年,因此秦华也有可能参与了这次的斫琴活动。在丁巳年(1917年)杨氏因其“最善制琴”,特推荐他参与湖南宾玉斫琴,此次斫琴共计140张, “其音皆兼有苍松清脆之妙,远出于明琴之上,其最佳者与上选唐宋琴相伯仲”,杨氏评价极高,也可见,秦华斫琴的功力非常深厚,也深得时人的赞赏。
作者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