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纹饰始于宋代,流行于明清。宋代战火频仍,人民期盼社会安定,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这种心理也反映在画家的作品中。因"鹌"与"安"谐音,使鹌鹑纹成为宋代花鸟画的流行元素。
我国传统的鹌鹑文化,有三个方面很突出,一是把鹌鹑当作美味佳肴,二是极富娱乐性的斗鹌鹑,三是在艺术上以"鹌"喻"安",艺术家们用鹌鹑的形象表达所有与"安"有关的主题,鹌鹑纹因此也变成一种象征意义相对固定的吉祥纹饰。
在外形上,鹌鹑很不起眼,不仅身体瘦小,头细尾短,连羽毛的颜色也称不上漂亮,那件赤褐色中夹有黄色条纹的羽衣,看上去像打满补丁,古人用"鹑衣百结"来形容衣服破烂不堪,实在是够形象的。
也许是因为鹌鹑颜值太低,先秦古籍对它的记载也不多。《山海经》中虽然提到"鹑",但都语焉不详,并非直接指鹌鹑。其中《西山经》称英山有一种鸟,"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从宋代开始,不起眼的鹌鹑还登上了艺术的殿堂。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鹌鹑的形象多次出现在宋人的花鸟画上,且鹌鹑在宋人的花鸟画中已有明确的寓意。画过鹌鹑的画家,有宋徽宗崔悫赵昌李安忠等人。前几年的拍场上出现了一幅宋徽宗的《水仙鹌鹑图》,此件作品为宋徽宗岁时所绘,钤有宋徽宗常用的葫芦形印及"政和"年号。
画中的鹌鹑优游自在,水仙枝叶舒展,有静谧安定祥和的气象。宋徽宗将鹌鹑与水仙在一起,有何寓意?"鹌"与"安"谐音,表明他有安享太平之心,而水仙有"仙"字,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其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画家崔悫绘有《杞实鹌鹑图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绘林野中的某个角落,一株枸杞以及禾草旁,一只鹌鹑正对地上的蝼蛄虎视眈眈,作将欲啄食状。这幅充满野趣的作品,寓意颇为丰富。禾草即稻禾,禾的果实就是稻穗,而"禾"与"和"谐音,"穗"与"岁"谐音,鹌鹑与禾草的相伴,有"安和""岁岁平安"之意。杞实能延年益寿,"杞"又与"祈"谐音,枸杞与鹌鹑的组合,或有"祈求平安"之意,又有祝福长寿的意味。蝼蛄是专吃农作物根茎的害虫,画中鹌鹑欲啄蝼蛄,即含除灾厄求平安之意。
宋代画家为何喜欢画鹌鹑?从北宋建立之初开始,宋朝就没安全过,屡屡受到辽金和西夏的威胁,到北宋末年,宋朝的江山更是岌岌可危。而南宋只能偏居江左,苟且偷安。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们祈求"安和""安居"的愿望自然十分强烈,宋代的画家,只是通过绘画为所有人代言了这种愿望。
也许是受到宋代绘画的影响,在明清时期,鹌鹑纹已成为一种吉祥纹饰,广泛出现在服饰瓷器玉器家具等器物上,几乎所有以"安"为主题的艺术品和工艺品,都有鹌鹑形象出现。明清两代的官服,前后都绣有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在明代,九品文官的补子图案是鹌鹑,到了清代,鹌鹑又升了一级,成为八品文官的补子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