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学名季芳,号海粟,以号行,室名存天阁,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4岁时到上海学西画,17岁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先后到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德国、英国、印尼、新加坡等国考察、讲学、举办画展。任高等美术学校校长垂80年,从事教育和创作,对油画、中国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早年习油画,兼作国画,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华而不泥古,擅山水、花鸟、走兽。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画风豪放奇肆,朴茂醇厚,自成一家。晚年运用泼彩法,浓郁瑰丽,于国内外享有盛誉。
观此作品,四尺空间内,黄山奇松傲然挺立,远山近峰渐露峥嵘,烟岚雾雨中别显黄山韵致。黄山多雨雾,蒙蒙秋雨如细丝,洒落在青松玉峰之上,雨雾缭绕,犹如仙境。画家以独特视角,择黄山散花坞雾撒奇峰、青松滴翠的美景入画,构图予平衡中以节奏感,传统山水画的技法结合西方绘画写实手法,敷色结合湿笔晕染,笔触细腻,渲染出烟雨黄山的虚实有致,以及近山远雾,近树远云的空间感,画家以深厚的笔墨功力和艺术修养精妙地展现了“山色空濛雨亦奇”的黄山美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山水之间,有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奇峻幻变的黄山是刘海粟一生钟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地,也是他毕生锤炼笔墨的对象。从1918年到1988年的数十年内,刘海粟十上黄山,留下的速写稿、册页画稿和油画小稿不胜枚数,开启了以黄山绘画为主体的个人风格创造,如黄宾虹先生所言:“吾人唯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心手相应,益臻化境”。他捕捉黄山清晨的光芒和落日的余辉,也被云海奇观、雄奇幽深处的雨雾晦明所震撼,任万千物象在眼前变幻,在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中不断生成新的感悟和艺术语言,在“青绿山水”、“水墨浅绛”、“泼墨”等传统绘画技巧基础上和西方油画技法融会贯通,乃至探索创造泼彩绘画。从以黄山为师到以黄山为友,一步步走进黄山的“心”中,《黄山狮子峰》、《黄山一线天奇峰》、《黄山云海奇观》、《黄山白龙桥》等等一系列的黄山绘画作品应运而生。此幅《黄山散花坞》的创作,正介于他个人创作的成熟期和铺垫泼彩风格形成的酝酿期,相对于后期用色明艳大胆的泼彩作品,此作品更强调传统青绿山水的设色、气韵和画境的营造,以及与他本人擅长的西方绘画语言的介入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