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所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为行书纸本,尺寸达159cm×91cm,现藏于武汉市博物馆。此轴以独特的画法入笔,布局呈现左低右高之势,疏密与大小皆恰到好处,恰似“乱石铺街”,又如“雨夹雪”。它完美展现了板桥书法 “真气、真意、真趣” 的艺术风格,同时彰显出艺术家狂放不羁、无拘无束的个性魅力。
郑板桥生长于扬州,历经康雍乾三代盛世。其家乡兴化是风光秀美的水乡,不仅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丰富,风物宜人,“昭阳八景” 中兴化便占据六景。此地的文物古迹、梅树竹林,不断激发他的诗情雅意。而且当地士子科举成就颇高,仅明中后期,兴化就涌现出高谷、李春芳、吴姓三名宰相,这些人物事迹深深刺激了郑板桥的功名欲望。
郑板桥的父亲是乡塾先生,他自幼开蒙,读书十分刻苦。十六岁时,跟随陆震学习作诗。23岁时,为谋生计开始卖画,却难以维持生活,于是选择教馆。然而,怀着 “修、齐、治、平” 的心志,他怎会甘心 “傍人门户度春秋”。现实的衣食之忧,让他在教馆之余,挥毫画竹,托人到扬州售卖,逐渐熟悉行情。同时,为谋取功名,郑板桥练就一手 “乌、光、方” 的馆阁体。从三十岁起,他在扬州卖画十年,结交了金农等一众好友。
郑板桥对江南、苏州满怀怀念,对徽州商人也有着深刻认识。他时常外出悠游,师法自然,也为获取社会声望。在燕京时,虽交游广泛,但正如朋友杭世骏所言,当时京都所谓 “贤豪长者”“天下之士”,大多 “絺章绘句,顺以取宠者,趾相错矣,其肯措意于当世之务,从容而度康济之略者,盖百不得一焉”。郑板桥 “使酒骂座,目无卿相”,其狂怪笔墨更让人不敢亲近。这狂名,阻塞了他的干谒之路,最终落拓而归,于天宁寺安心静读,并真正喜爱上八股文。他不只是为了致仕,更是在做 “处而正心诚意,出而致君泽民” 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