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通宝背三钱是明成祖永乐年间铸造的一种标明钱币重量的纪重钱,传世只有两枚。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史书的阙失,对研究明初钱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事实上,永乐通宝背三钱,泉著上有载,其泉处于样钱阶段,未行用,稀少。
据载,明代官炉所铸制钱相对较少。明洪武实行纸钞,而制钱仅作辅币。查洪武至隆庆二百余年间,历12帝,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弘治、嘉靖、隆庆7代有铸币,而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5朝未发现铸钱。在铸钱的7个朝代中,除洪武、嘉靖以外,均铸量较少。其中成祖朱棣在位22年,年号永乐,一以贯之。永乐铸钱,文字俊美,字体一贯,铸工精细,工艺考究,形制规范。实属量少质优,不可多得的古钱。经查,1974年,在西沙群岛北礁礁盘上发现的明代沉船处,清理出永乐通宝平钱49684枚。第二次清理,又发现永乐通宝平钱2851枚。5万多枚永乐通宝并无大钱。 永乐六年(1408)始,先在两京开铸,三年后又增加了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省钱炉。每年铸量10万贯左右。笔者所见永乐通宝三档四种:小平铜质,小平银质;二钱铸母;三钱铜质。小平铜钱主要投入集市流通。小平银钱用于宫廷赏赐;二钱鎏金铸母,或少量试铸,输出海外。或仅存试样,并未铸行;永乐三钱大部随郑和出洋,作为礼遇赠品,仅留少量赏赐皇亲贵戚、公侯宠臣作为把玩之物。永乐铸钱目前仅见小平素背和永乐通宝背三钱两种。永乐三钱存世不菲,然国内所见不多。盖因三宝太监二下西洋始,连同瓷器、玉器等,一并选作国礼之故。已有正式消息报道,近年在东非海岸的肯尼亚,就曾出土永乐通宝背三钱。钱文明晰,业经六百多年并未严重腐朽。而国内尚存部分,大部留作珍藏,长期未能浮出水面。所以,某泉家称谓“世仅二品”。
下图所展这品永乐通宝背三钱,折三形制,铸制精整、青铜材质、穿正阔圆、貌相俊美,生坑老锈,龙钟老态彰显。钱文清晰,书体正宗、钱体完好。观钱文,粗字版,楷书端庄,笔意敦厚。永字末笔,收笔顿园。宝盖横书,末端上翘。通字甬头,间隔明显。贝字末横,未接横折。背面穿右,“ 三”字粗壮,,“钱”字敦厚。
上图:上海博物馆藏缺角《永乐通宝背三钱》上图:上海博物馆藏缺角《永乐通宝背三钱》
下图笔者藏品《永乐通宝背三钱》
本品直径32.3毫米,厚2.1毫米,重9.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