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收藏知识 > 金银珠宝 > 正文
收藏知识
  • “明代宝钞”超额发行,为何政府力挺还是不被人接受
  • 时间:2021-01-26 15:42:20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1653次
  •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时期,四川发行的纸钞''交子'',揭开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纸币时代。元代纸钞更是流通天下,对社会经济影响巨大。但宋元两朝统治者发钞无度,尤其是元朝末年''开河变钞'',纸钞更是失信于民。元末明初,纸钞渐渐退出流通领域。
          鉴于元朝的教训,明朝初年铸''大中通宝''和 ''洪武通宝'',以铜钱为法定货币。可是新成立的明朝政府缺乏铸钱的铜矿资源,政府只能逼着老百姓''毁器皿输官'',搞得民怨极大,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另外铜钱比较笨重,对用惯了纸钞的商人们进行远程贸易来说很不方便,所以商人多 ''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鉴于这种情况,洪武八年,朱元璋造大明宝钞,令民间通行,同时禁止民间的金银物货交易,建立了全国统一 的钞法,实行以宝钞为主,钞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一、明朝发行纸钞的原因
          明初统治者坚持纸钞流通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明初的财政困难。从制造成本上讲,铜钱铸币成本太高,纸钞就廉价得多。大明宝钞由中央政府用桑皮纸印制发行,节省了大量稀缺的铜料。通过印制纸钞,可以廉价地敛取巨额钱财,以应付明初的各项事业。从这个角度上说,大明宝钞在明初国家统一与建设中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大明宝钞''高一尺,宽六寸,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钞票的正上方有龙形花栏的横题,题为''大明通行宝钞''。栏内两旁以篆文写着''大明宝钞'' 、''天下通行''的字样,分别有一贯、500文 、400文 、300文 、200文以及 100文六种不同的面额。
          明朝初行钞法时,政府规定大额税收、贸易以宝钞作为支付手段,铜钱只在民间的日常零星交易中充当支付货币,而金银处于非法货币的地位,违者治其罪。洪武二十三年又铸造 ''大明宝钞''小钞,从十文至五十文不等,小钞也开始用于民间日常的零星贸易,从实际上挤占了铜钱的辅币地位。这样一来,宝钞就成了唯一的法定货币。
          洪武九年,朱元璋制定了''文武官吏俸、军士月粮,以米麦钞兼给之''的制度,纸钞被朝廷广泛用于军事开支,如军士 粮、制军衣、购战马、赏功、抚恤等。正是大明宝钞为明军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保障了明初平定割据残余和成祖北征的顺利进行,对国家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大明宝钞''先后由中书省及户部印造, 但一直没有建立系统的发行制度 ,主要是通过皇帝赏赐、政府开支和救济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发行渠道。可是皇帝赏赐也好,赐予外国朝贡者也好,都没有任何控制,使得市场上突然多出大量的钞票流通 ,令到公众对货币制度的信心大大减低。
           二、不可兑换货币
           ''大明宝钞''从未建立准备金制度,其印制、发行、流通使用完全倚赖于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属于不可兑换纸币。它的发行量没有明确的界限,完全是根据国家财政需求而定,这样也就不能稳定宝钞的币值。
           虽然明政府不断通过法令来保证宝钞的合法地位,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在市场竞争中,宝钞与白银、铜钱的比价一直处于贬值状态。大明宝钞发行之初,政府为宝钞与白银、铜钱的比价做了一个规定:''每钞一贯准铜钱一千,银一两,其余皆以是为差''。 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宝钞不断贬值。
           宝钞不为市场所接受, 政府又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 所以明朝初期民间一般是以铜钱交易。由于当时国内铜的产量不足,以及铜钱面值较低 ,应付大宗交易比较困难;加上市面上劣铜伪钱充斥,市场对铜币也渐渐失去信心,最后引致经济萎缩,造成了明代中前期严重的经济萧条。
           对于市场萧条的现实,明政府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力挺宝钞一条路可走。洪武二十七年,明朝政府''罢行用库,令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有司收归官,依数换钞,不许使行'',禁止全国使用铜钱。即便如此,宝钞的价值仍然持续下跌,这表明政府禁铜钱政策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民间并没有理会,所以该政策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三、为什么人们不认可“宝钞”
           明代管理造钞的专门机构是宝钞提举司,但是这个机构却并没有任何发行纸钞数量多少的计划。也就是说,在洪武一朝,从未对造钞数额作出任何限定,也无从统计最终发行量。只有《大诰续编》上记载了一些零星的史料,可以推算出知洪武年间宝钞提举司的造钞能力。
           根据《大诰续编》记载,洪武十八年''造钞六百九十四万六千五百九十九锭'',我们把这个数字当做中位数,可以大致测算出洪武朝宝钞发行总量约为10450万锭。由于《明太祖实录》上对洪武年间宝钞回笼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终洪武一朝,宝钞回笼数为1250万锭,也就能算出超发纸币的数量达9200万锭,是回收的宝钞数量七倍多。
           ''大明宝钞''是一种没有准备金的信用货币,一般来说,发行没有准备金的信用货币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 高,社会有很高的货币需求,足以应付超发一定数量的纸币流通;二是人们对政府控制货币、维持币值的信心很足。可是大明宝钞不具备上述任何一个条件。
           明代是在元末长期战乱的基础上建立的,建国之初人口锐减,经济千疮百孔,且以自然经济为主,工商业并不发达,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不高。更何况当时人们刚经历了元末纸币贬值的经历,明朝政府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滥发宝钞,必然会导致公众对这种信用货币的抵制心理。
           这一点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事实上大明宝钞发行后不久,就无法维持它与金银及铜钱之间的官定比价,也无法维持市场上的稳定的购买力。这是宝钞贬值的开始。大明宝钞发行还不到十年,朱元璋就下令停止印造,表面上的原因是''国用既充欲纾匠力'',实际上是害怕宝钞的价格继续下跌。 洪武九年米一石准宝钞一贯,到了洪武十八年每钞二贯五百文代米一石'',也就是说,宝钞在不到十年内下跌了六成。
           明仁宗时期,政府开始调整宝钞政策,全面收缩宝钞的发行,将纳钞中盐的法案制度化,希望利用商人来回笼滞留市场的宝钞,以阻止宝钞的继续贬值。宣宗时又在增收课税的基础上,开始了全面紧缩的货币政策,停止发行新钞,想利用政府权威强行停止发行宝钞,但却引发了市场和社会的混乱。
           这些围绕救钞实行的措施,对明朝的财政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扩增税额导致人民负担过重,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设置钞关,阻止商品流通,又严重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为救钞所实行的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却冲击了明朝的税基结构,即打破了明朝依靠农业税收来稳定财政计划的同时,又打破了定额税制,为后来的赋税改革奠定了基础。
           四、明朝挽救宝钞的努力
           从正统元年开始,明朝开始''弛用银之禁'',长期以来的禁银政策开始改变。这时政府开始推行税粮折银措施,在南直隶、浙江、江西等地,将田赋改折为银的折银制度,除了起运和边粮两项仍以实物征收外,其余依照粮四石折换银一两的比例折银,称为''金花银''。从这时起,白银逐渐成为民间市场上的主要通货。
           明代赋役改革主要表现在''赋役折银''方面,如明宣宗推行的''平米法''(即以平米算出应征米粮和银两数额)、 明英宗的''十段锦法''、明世宗的''征一法''、以及张居正主导的''一条鞭法'',都涉及折银问题。所以折银始终是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
           早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就注意到了钞价的稳定,于是颁行严刑峻罚以遏止违法的交易,但是宝钞的价格还是下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发行量之外,宝钞的市场流通总量还受到流通速率的影响。大明宝钞贬值的关键,就在于流通速率太大。
           比较明朝与宋金元各朝的纸币政策,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差异:北宋的纸币一开始发行就设有铜钱准备金,供人民随时兑换纸币;金朝和元朝发行纸币交钞时,政府都在各地方设置交钞平准库,储备金银,给人民兑换。在准备金充足时,纸币相当于金属货币的兑换券,人民自然会有信心持有纸币。但是明朝的宝钞,只能用来纳税,不能向政府换取金属货币,因此大明宝钞不是兑换券,而是纳税的工具,是政府强制人民在市场上使用的交易工具。
          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明朝和历代王朝一样,在实际征税时,绝大部分是征收实物,征收宝钞的比例很低。宝钞的价值既不能反映在纳税上,又不能自由兑换成金属货币,人民对于大明宝钞的持有愿望和信心怎么会大呢?
           朱元璋和他的官僚集团深信,政府可以借着严刑峻罚的法令来贯彻不兑换纸币政策,结但是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狠狠的打了他们一个耳光。也有明智的大臣提议政府应该提供足够的白银准备金,让人民兑换宝钞,以此稳定钞值,可惜并没有被采纳。
           面对宝钞不断地贬值,从洪武朝到正统朝, 政府都在用扩大宝钞的税收,减少市面的流通量,达到稳定或提升钞价的效果。但是无论怎样努力,钞价还是持续下跌。这里面其实是明朝以宝钞作为主币,铜钱作为辅币这项政策导致的。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宝钞之外没有其他货币可做交易媒介,那么人民生产生活中只能使用宝钞,没有其他选择。但是如果有其它币种加入到市场流通之中,就会出现通货之间的竞争与替代的现象。由于白银长期以来在民间市场流通,白银又是一种金属货币,人民的接受度相对稳定,所以当白银与宝钞发生通货竞争时,白银的货币优势立即显现出来。宝钞面对白银的竞争,只会贬值败退,被迫退出市场流通。
           令人遗憾的是,明朝政府只看到宝钞贬值的表象,认为这是宝钞发行太多之故,所以努力收回宝钞,采取与宝钞通胀走势方向相反的逆风操作,使得宝钞在与白银竞争的货币市场上,加速了泡沫化,导致了最终崩溃。
           五、明朝货币政策的转变
           明中期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 济的进步,同时也影响到货币形态和货币材质的发展。在宝钞贬值和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现状下,自正统以后,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通货,至隆庆年间白银逐渐取得合法货币的地位,进入了''银钱兼行''的新时代。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高峰,白银的广泛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选择的结果。大量史料说明,在''一条鞭法''于全国普遍实行之前,伴随着一系列赋役改革,白银已经基本奠定了流通领域主币的地位。
          ''大明宝钞''体系崩溃的过程,同时也是白银逐渐崛起的过程,这绝非偶然,而是社会经济与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白银代替宝钞成为主导货币,是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民间用银与大额贸易的发展,使得白银货币地位的提升;而赋役征银则是政府政策性的导向。
           白银的货币化是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拓展的产物,反过来,白银的货币化又使中国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开始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的商品开始走向世界,世界的白银也越来越多的 流入中国。从这时起,中国的市场第一次主动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明宝钞''的崩溃,间接的促进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 上一篇:贵金属钱币除了金银币 还有这些
  • 下一篇:新中国未发行的人民币欣赏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