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保存完好的一座汉代彩绘壁画石室墓。出土文物多达1000多件(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广州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评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该墓随葬有大量珍宝、生活用器和15个殉人,充分反映了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实用器和珍爱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当时就业已破裂,却依然被珍视,经重新修补加工后继续使用,并随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见古人对于玉,甚至是残、断、碎玉器的珍惜。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之玉盒
玉盒通高7.7厘米,直径9.8厘米。由青玉雕成,玉质温润,内外打磨光洁,雕琢精细,堪称汉玉之精品。其盖子与盒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盒身如一圆碗,从上到下依次装饰有三周纹饰。盖内也有线刻的双凤纹装饰。盒盖一侧原已破裂,沿着裂缝钻有对称的两组小孔,还在盒盖内侧刻有凹槽,应是以丝、麻类线绳把破片连缀起来,线头可掩藏在盒盖里面的凹槽内而不外露。
玉盒盖外侧沿着裂缝钻有对称的两组小孔
玉盒盖内侧盒盖内侧刻有凹槽
据报告称:“经仔细检视,破口的毛边几乎已呈平滑状,表明器盖破裂后已使用一段较长时间。”这表明玉盒是墓主长期珍爱之物。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钩扣龙形玉佩
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出土于南越王墓玉衣头罩的右侧位置。龙形玉佩长11.5厘米,金钩长5.9厘米,整体通长14.4厘米。由一条青玉雕刻的龙和一个金质的虎头带钩组合而成,形成一幅龙虎争斗的生动图景。玉龙长体弯曲成S形,张口衔鳍,尾巴回卷,下半部分折断,断口两边各钻有3个小圆孔,应以线绳连缀。
龙形玉佩断口两边各钻有3个小圆孔
这件玉器因其断裂,龙、虎这两种神灵动物才有机会得以巧妙地用不同材料组合形成一件器物,掩饰修补痕迹于无形,反映了工匠富有创意的构思。整体气韵生动,雕琢精细,是汉代玉带钩中的经典之作,彰显了主人尊贵特殊的身份。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凤纹牌形玉佩
凤纹牌形玉佩出土于南越王墓玉衣头罩的左侧位置。通长14厘米,宽7.4厘米。青玉质。全器扁平,双面透雕。玉佩正中为一个长方框,上连一朵卷云纹,下为一高冠卷尾变形凤鸟。框内透雕一只变形凤鸟。框右侧雕一凤鸟,双足踩璧,长尾下垂;左侧透雕璎珞一串,其上饰一变形小鸟,构图充满动感且突破传统的对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玉佩方框下端原已断裂,特铸造两个H形小金桥连接上下两个端口,金桥上还刻有卷云纹装饰。两个金桥的介入使全器复为一体,使金、玉不同材质得到完美结合,更为其增添了附加值。
玉佩方框下端原已断裂,特铸造两个H形小金桥连接上下两个端口
南越王墓出土了100多件(套)玉佩饰。这些玉佩饰不仅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级差别,也表明南越国还保留了先秦佩玉的传统。
玄璧改制的玉片
对于玉器,钻孔技术也不存在什么难度,早在新石器时期,玉器上钻孔就普遍存在,多用于系挂。而修补常见的方法是在玉器破损后,在破损断口附近钻孔,可用丝绳等缀合成原样的完整器形。
辽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
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采集到的龙山文化玉琮,大致裂成相等的4块,每块裂缝处左右都各钻有两个小圆孔用于系接。
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采集到的龙山文化玉琮
改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原器损坏后所为,像金钩扣龙形玉佩在严格意义上也属于一件改制器,但因其修补痕迹及意图明显,这里将其归入修补器的行列。
河南辉县固围村墓地出土的大型分段连缀式玉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