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说起自己小时候家里贫穷,不得不借书回来抄的经历:即使天冷得手冻得僵直,砚里的墨水都结冰了,也不敢有一点懈怠。抄完赶紧跑着归还,正因为有这样的态度,才得以博览群书。可见在古代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想要读书有多么困难,这就更显得书院藏书之可贵了。不仅通过各个渠道来源收集各类典籍,而且只要遵守藏书管理的相关规定,就能随意借阅。对那些从其他地方来旁听讲学的学生,也从来是热情欢迎,给予周到的安排和照顾,对古代教育和学术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书院的形成与发展
“书院”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并记载于史书中,始于唐代。当时的书院功能十分单纯,只承担藏书和校书的职能,且都是官办的,隶属于国家管理,可以说就是“国立图书馆”。唐后期,才逐渐出现一些私人书院,但只作为创办人隐居读书之用。即便后来这些读书人开始聚齐起来讲经授业,但终究规模小,影响极其有限,并不是教育机关。
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认识的书院,起源于南唐时期创办的白鹿洞学馆,由当时的国子监教授李善道担任洞主,后发展为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这是中国古代由私人读书场所发展为聚徒讲学书院的最典型案例。
发展到北宋时期,书院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彼时国家统一不久,社会各方面百废待兴,国家急需人才却又力所不能及,于是大力支持私人书院的创办,转移官学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书院得到了蓬勃发展。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这“四大书院”,堪称天下闻名。南宋时,书院更是进入了发展的顶峰时期。
书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和制度之完善都是空前的。仅从数量上看,南宋的136所书院,就足以取代官学而成为国家主要教育机关了。
元代依旧遵从鼓励发展的政策,数量缓步上升。明初,书院有一段时间的沉寂,但在程朱理学兴起后,各方学者的讲学活动又使得书院复兴并达到高潮。
明代全国上下书院1200余所,其中东林书院更是当地教育、学术、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的全部中心,声名远扬。
清代虽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发展,但总体而言还是爱护与复兴居多。雍正在各直隶省城均设立书院,鼓励其发展后,书院数量又开始增加了,达到2000余所。乾隆时期,府州县也纷纷设立书院,发展进入兴盛阶段。不过此时的书院已完全在官方的审批和管控之下,自由设立的时代不复存在。
书院生源方面较为宽松,招收学生一般只看学问、品德,没有出身、年龄等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只有少数著名书院爱惜羽毛,有更进一步的条件。到了清代,随着书院的官学化,招生、考核等才由官方控制。
当然,书院的教学内容还是以《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为主。只是不同流派会根据其研究侧重方向,加以注疏、讲义并授课。除此之外,书院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朱熹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就提出要实施“五教”,还将这一理论视为书院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体上来说,书院制度对我国古代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宝贵经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在新时代下,书院的功能被新兴的机构设施所分散,但其发展史同样能为现代所用,得到发扬光大。
书院的藏书制度
藏书的来源上来看,主要有皇帝御赐、官府置备、书院自置、社会捐赠四种途径。御赐数量极少,但产生的影响最大,会起到推动书院发展和学术引导的作用。
官府动用公款为辖区内的书院置书,也是重要来源之一。书院自置秉承查漏补缺原则,只是在缺乏基础教材的情况下会购置或刊刻。而社会捐赠则是最主要、数量最多的来源,不少县志中都记载了富人或权贵为当地书院捐置书籍的事迹。
捐赠所得之书有着内容广泛、丰富多样,反映最新学术成果的特点,这是因为捐书者的社会地位、学术水平、政治主张等往往各不相同,各类团体也会尽可能捐赠最能反映其研究特色和水平的书籍。书院方收到藏书后,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登记。这一步需要做的是详细注明书的来源,正式收录于书院的日期,卷、册的具体数量等。
不仅能保证书院藏书有据可查,能及时反映藏书概况,而且也便于书院对捐赠方的表彰与感谢。然后就是整理阶段,需要对书籍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后给每本书盖上书院特制的印章,然后按图书的内容分类、上架,以便学生分门查找。
多数藏书会直接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分至二级类目,不少书院还会对现有藏书编写目录。
接下来是藏书制度最重要的借阅,在古代书院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具体的管理范式。
为了使藏书能长久保存和得到更好使用,一般不提供外借,书院会建设一些阅览设施,供学生借阅时使用。只有较少的书院为了提高藏书利用率,允许外借。
在借阅方法上,许多书院都设置有详尽的规定。有的书院设有“阅书簿”,凡借阅图书者,在薄上注明某月某日取某书几卷几册,以便稽查。还书时,再在薄上注明。每次借书,每人只许借一种,不超过五卷,至迟十日交还,以便图书流通;“逾限者下次不准再取”,而且年终时,“无论阅竣与否,限腊月二十一日一律归还”,以便进行清点。
有些书院规定一些固定书目和孤本不准借出,只准在院内翻查。借书时。管理人员先当面对所借书的页数进行清点,如有脱页,在书头上盖戳记,索还书,如有残缺或墨污,勒令补齐或赔偿,对妄加圈点批评者,当面斥责,以后不准借书。书院一些珍贵书籍不准借出院外,生员只能在院内进行抄录。
清点曝晒也是保护藏书的重要措施,各书院对此环节都十分重视。例如中江书院就规定每月需打开书房的橱柜进行一到两次通风,每年六、七月组织大规模晒书一次,以达到杀菌除虫的目的,晒后还须由管理人员监督并清点入库。
书院藏书管理制度是书院藏书制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借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充分体现了书院管理的最主要职能是为教育服务这一宗旨,从根本上保证了书院基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书院藏书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书院藏书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而且由于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所以其藏书在历史上有着它特定的作用。
一、较好地保存了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书院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典籍,而且被精心考订、校勘、刻印的经史藏书佳本也很多。此外,由于书院地域不同、创办者学派不同,书院藏书各具特色,尤其是一些书院还将师生的研究成果编辑成书。这不仅使书院成为藏书极为丰富的场所,也使其成为社会的文化中心,对传播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化;大批文人学者利用这些藏书进行学术活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也为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聚集于书院的学者们往往会利用丰富的藏书,开展各类学术研究、著书立说、讲学授徒,为我国古代学术研究做出了贡献。
二、奠定现代图书馆藏书的基础,补充和完善了中国古代藏书的管理制度
与私人藏书和国家藏书相比,书院藏书是唯一实行开放管理的“公共图书馆”,通过借阅方式大大提高了藏书的利用率和流通率,既打破了国家藏书“藏而不用”的现象,也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收藏管理经验,对我国近现代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古代书院不仅在图书的购买、分编、借阅和保管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而且还有重点地选购图书、采取一系列图书保管措施、控制了图书的损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书院藏书体系。这种书籍管理制度和方法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延长了书籍的使用寿命,为我国现代图书馆的书籍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三、有效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我国书院藏书拥有广泛的服务对象——供全院学生和学者阅读研究,这造就了许多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才,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古代书院宣扬儒家主流思想,但在教育上,许多书院不仅提倡学生博览群书,而且还倡导自由讲学,学术争鸣气氛活跃,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与启示
从古代书院藏书到现代图书馆制度的建立,现在书早已不再是珍贵资源。且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提升,碎片化的知识和网络信息的不断侵袭,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一整本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为了使现代图书馆更好发挥其对先进文化的引导,可以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适当吸收古代书院藏书制度的经验与优势。例如发挥榜样的领导作用,通过交流和学者的讲座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性。例如关中书院有张载,岳麓书院有朱熹,东林书院有顾炎武,这些名家对于书院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结语:
古代书院通过延聘大儒主持和定期进行会讲,通过组织不同学派的大儒进行辩论,不仅吸引了学子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借助辩论不断挖掘经典书籍的思想内涵。还有从古代书院藏书的来源上,我们可以看到其最主要来源是社会捐赠。而在当今政府拨款有限,书价暴涨的情况下,图书馆普遍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图书馆可以适当将注意力转移予社会,争取各阶层团体的支持,以改善丰富藏书。
参考文献:《永乐大典》、《黔江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