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新闻阅览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闻阅览
  • 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与评价调研报告
  • 时间:2019-04-26 14:06:08        编辑:xinzhengjiaoyu        点击量:1605次
  • 编者按: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图书出版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必要支撑。如何认定一本好书?各种图书奖项是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图书奖项入选图书,是否就是网民心目中的好书?网民心中理想的图书评选标准是怎样的?为回答这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出版大数据用户行为跟踪与分析实验室”项目组展开调查分析,并就以图书奖项评选推进全民阅读提出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选取了35个国内外图书奖项,例如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美国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法国菲米娜文学奖,英国布克文学奖,英国红房子图书奖等;国内的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输出版、引进版好书评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京东文学奖,年度中国好书,年度影响力好书,豆瓣读书年度好书推荐排行榜等。同时,设置量表形式3个分值,即1分、2分和3分,供网民打分,分值越高,对图书奖项的认知度也就越高。


    调查采取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共回收5262份有效问卷。从地域分布看,样本涵盖我国内地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在港澳台地区中,采集样本只涵盖香港;从人口特征看,样本男女比例较为均衡,男性(53.30%)占比略高于女性(46.70%),与我国网民性别结构基本接近。被调查者年龄在26~35岁者占比最多(37.80%),其次为36~45岁(33.70%),56岁以上占比最少(4.40%),与我国网民年龄结构基本一致;从学历特征看,被调查网民学历为大学本科者最多,占比50.60%,其次为大专学历者,占比23.60%,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最低,仅为3.30%。


    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认知度最高


    数据显示,网民总体认知度最高的三个图书奖项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国内奖项认知度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国外奖项认知度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和美国普利策奖。总体看,网民对国内图书奖项的评价高于国外图书奖项(详见图1)。


    ■网民对图书奖项认知的人口特征分布


    女性比男性认知度略高。女性对奖项的总体认知度评分均值为2.06,男性为2.04,女性评分略高于男性。例如,女性对豆瓣读书年度好书推荐排行榜的认知度较男性高6位。


    年龄对图书奖项认知度的影响。受访网民的年龄段分5个阶段,分别为:25岁及以下,26~35岁,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数据显示,46~55岁年龄段网民对图书奖项的总体认知度最高,而56岁及以上的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度最低。不同年龄段的网民对不同奖项在全部奖项中的认知度排名有差异:对一些政府类奖项呈现出年龄越大,认知度排序越靠前的趋势;对市场类图书奖,则是年纪越大,对其认知度排序越靠后。


    学历越高认知度越高。在众多奖项中认知度排名靠前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基本趋于一致,对于其他奖项,不同学历的读者认知度各有差异。例如,美国普利策奖在硕士及以上学历网民中的认知度排在第8位,而在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中排在第26位。豆瓣读书年度好书推荐排行榜在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中位列32,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中排第12位。


    不同职业认知度不同。调查数据显示,对图书奖项认知度最高的职业是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其次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高校学生。其他类和待业、无业人员及自由职业者认知度评分比较低。


    ■不同读者群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


    本调查按照一年内的图书阅读量将网民划分为四类不同的读者群,其中读书量为0本的划分为非读者,读1~5本的为轻度读者,读6~10本的为中度读者,读10本以上的为重度读者。数据显示,网民阅读量越高,对图书奖项的认知度也就越高。其中,豆瓣读书年度好书推荐排行榜和新浪年度好书榜呈现出阅读量越高对其认知度的排名越靠前的趋势,对其他奖项的认知度则无显著差异。


    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


    ■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总体评价


    调研共设置了14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判标准,分别是:影响力、权威性、知名度、公正性、宣传力度、图书可读性、图书思想性、图书政治性、图书艺术性、图书时代性、图书指导性、图书实用性、图书文字质量、图书娱乐消遣性。在此基础上,设置量表形式5个分值,分别为:1分表示“很弱”,2分表示“比较弱”,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比较强”,5分表示“非常强”。最后,依据网民为各个标准打分情况,做出评判。


    通过得分统计发现,网民认为获奖图书政治性,图书文字质量,图书的时代性、思想性及可读性是中国图书奖评选最看重的标准,其中图书政治性指标尤为明显。此外,获奖图书的文字质量也是奖项评选的重要指标,平均得分为3.27分。网民普遍认为奖项的宣传力度较低,平均得分为3.03分。


    ■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评价的人口特征分布


    女性关注图书文字质量,男性认为获奖图书政治性强。女性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女性对“获奖图书文字质量”这一指标评价最高,男性对“获奖图书政治性”的评价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均认为中国获奖图书的娱乐消遣性较弱,奖项的宣传力度也有待提升。


    本科学历者对中国图书奖项评价最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评价最低。不同学历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本科以下学历者对于“图书的文字质量”评价最高,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对“获奖图书政治性”评价最高。整体来看,大学本科学历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最高,均值为3.2;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评价最低,整体均值为2.96,比较重视中国获奖图书的实用性。大专及以下学历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整体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


    老年人注重图书的时代性,中年人关注获奖图书的政治性。35岁及以下的网民认为“获奖图书的文字质量”在图书评选中最为重要;36~55岁年龄段网民则认为“获奖图书的政治性”在评选中最为突出;而56岁及以上的网民则对“获奖图书的时代性”评价最高。整体来看,46~55岁年龄段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各指标的评分较高,均值为3.20;56岁及以上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各个指标的评分最低,均值为3.00。


    ■不同读者群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差异


    数据显示,网民阅读量越高,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越高。一年内读书量为0本图书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均值仅为2.84,而一年内读10本以上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均值为3.22。


    ■中国图书奖项评价对图书阅读数量的影响


    大多数网民会依据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对中国图书奖项进行评价。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民的阅读选择,不少网民会根据图书获奖名单来决定自己阅读图书的类型。奖项影响力、奖项宣传力度以及获奖图书文字质量对网民阅读图书数量有较大影响。


    奖项影响力这一指标对各类图书阅读数量均有正影响,其中对少儿类图书的阅读数量影响最大;获奖图书的娱乐消遣属性对各类图书阅读数量均有负影响。不同年龄网民在各类图书的阅读方面呈现出差异:年龄越小,越偏爱科技类图书,年龄越大,对生活类图书的依赖就越小。低学历网民文学类图书阅读量高,高学历网民生活类图书需求较低;此外,不同性别的网民各类图书的阅读情况也呈现出差异,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偏爱科技类图书。


    对图书奖项推荐评选方式的评价


    对图书奖项推荐评选方式的认同度。在图书推荐评选方式中,设置了10个选项,即读者、网络平台、媒体组织、文化组织、专家、图书馆、书店、出版社、政府管理部门、两类以上权威组织。在诸多方式中,读者推荐评选占比25.25%,位列第一;两类以上权威组织推荐评选占比13.97%,网络平台推荐评选占比13.00%,分列第二三位。(详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网民虽在投票中更认可读者推选方式,但在图书奖项认同度中专家推荐评选却得分最高。整体而言,网民评价最高的图书奖项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以上奖项均由专家评选推荐产生,可见网民对专家推荐的“逆反心理”并未影响其对专家推荐评选图书奖项的认可。


    专家推荐评选的图书奖项更受网民认可,可归结为:第一,图书使用目的决定了专家推荐评选最有用。调查显示,网民最认可图书的学习知识功能。具备这一功能的图书专业性强、文化品位高,普通读者很难凭一己之力完成优质图书的筛选、品读。第二,由专家评选的图书奖项历史悠久,享有良好的声誉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读者推荐评选的图书奖项很多还不成熟,一些网民推选的网络奖项仅在网络活跃群体中有所影响。此外,某些网络推荐评选以销量为纲,更关注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奖项的权威性。


    结论与建议


    分析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与评价,可以看出,图书评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好书、推介好书,倡导出版社多出好书,鼓励读者多读好书;读者希望图书奖项帮助自己选择、阅读好书,期望权威的图书奖项为他们选书、读书提供引导。对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完善评奖条件。要对参与评奖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量化要求。在现有评奖标准严把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增加对图书质量、效益的量化要求,适当设立销量、利润的基本门槛。在资格审查时,要严格核查出版社报奖图书的印数、销量等。


    进一步改进评奖方法。完善专家组评奖、读者参与的评选方式,要注重网民读者的话语权。注重吸纳网民读者的意见,开辟专门的网上评选渠道。结果计算按专家组评选、网民读者评选各占一定百分比分配权重。不同类型的图书评选,两类权重可作适当调整。


    加强获奖图书宣传力度。改变网民读者对中国图书奖项的传统认知,保持中国图书奖项评选权威性、公正性、影响力的同时,利用多种有效手段,打造图书奖项品牌,提高各大图书奖项的知名度,在网民读者中形成口口相传的效果。


    加强对网络好书评选的正确引导。网络阅读的特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于某些以销量、热度为主要标准的网络好书评选,应予以正确引导,不能放任其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出版大数据用户行为跟踪与分析实验室”项目组)(执笔人:秦艳华、汪慧林、李一凡等)

  • 上一篇:俄罗斯、马云与人民币的天罗地网
  • 下一篇:全国首例侵犯烈士名誉案宣判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