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新闻阅览 > 军事天地 > 正文
新闻阅览
  •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真实回顾
  • 时间:2020-01-06 20:46:06        编辑:chen_2016        点击量:6536次
  •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因印军全面溃败,我军取得完全的胜利,有很多人认为这一仗打的很容易,印军不堪一击,这个说法好轻松。

    这种看法,首先来自当时境外媒体的评论,如香港《明报》说"漂亮之极,潇洒之极",英国《泰晤士报》形容“像热刀子切黄油”,等等,战争结果摆着呢,这些话唯一的作用是振奋人心,解释不了胜负的原因。

    还有人把中国取得完胜的原因归结为武器,因为对印这一仗,解放军配备了56式枪族,比印军的二战英式装备先进一代,“双方武器有代差”,有人就当成了主要原因,这充其量只是电子游戏层次的认识,武器只能说是获胜因素之一,否则无法解释这支军队由弱到强走向胜利的历史,何况,这也只是解放军在作战中,第一次在轻武器上领先对手而已。

    首先别忘了,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两大山系极为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战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阻塞保障困难。东段山高谷窄,路险林密,西段平均海拔 4500 米,主要山峰在 6000 米以上,严重缺氧,气候酷寒。在世界屋脊和喀喇昆仑作战,先要面对严酷的高原反应,仅此一点,说这一仗打的多容易之类的话,就是坐着说话不腰痛。

    高反有多厉害?62年西线总指挥何家产少将,开战时上到指挥位置就晕过去了,醒来后拒绝后送,坚持到把仗打完。到了八十年代,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在山南勘察哨所的路上殉职,当时他手抓马尾在爬雪山。为了纪念他,山南军民给立了一座将军碑。

    87年,边防团长高明诚也是在高海拔山地勘察时突发肺水肿,参谋和警卫员把子弹都打光了,没人听的见,眼看着这位老西藏死在怀里,军区出动部队四处寻找,那里雾大山高,连骡马都无法通行, 直升机从未飞过这条航线,飞行员不惜以身犯险,找到他们时,因无法降落,是把老团长的遗体用绳子捆好,用直升机吊运到基地的,这是当年极为悲壮震撼的一幕,追悼会上,穿军装的和不穿军装的哭成一片。

    前面说过,抽调参加东线自卫反击战的部队,都参加过西藏平叛,都有在高原缺氧地区作战的经验,反击战第二阶段,驻青海的55师仓促上阵,正因为考虑到车运距离长,部队疲劳,才让55师正面攻击西山口,而穿插迂回的任务都由更加适应高原气候的藏字419、11师和山南军区部队承担,担任大纵深迂回的11师更是强行军250公里,为西山口-邦迪拉战役的胜利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如果轻武器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当时55师还未换装56式枪族,而接防的61师已经换装,直接让61师上去不是更好?事实是,55师打的非常好,著名的战斗英雄庞国兴和他的临时战斗小组用的就是53系列老枪。出色的战略战术和兵员素质,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这些对于印军最强有力的优势,岂是使用什么轻武器能代替得了?

    对印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时间计一个月,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克节朗战役,克节朗是非常艰苦的一仗,河谷内印军第七旅的地堡群密布,只能靠步兵逐堡攻击,为了加强火力掩护步兵冲击,参战部队尽最大的可能使火炮前推。

    有些视频节目讲到克节朗战役,一开始都用万炮齐发来形容,这是没有的事,克节朗山峰海拔在4000米以上,无论我方还是印方都没有公路,印军的火炮是用直升机空降下来的。我方的炮群,最大口径只是两个连的120迫击炮,活捉印军旅长达尔维的藏字419部队154团,支援火力也是两门120迫击炮,是11师支援的。

    55式120迫击炮仿自苏制PM43式,是二战苏德战场的著名团属火炮,性能优良,这两个连的120迫击炮是用尽了洪荒之力,费了30个小时爬山越岭运上来的,光是运炮弹就用了11师的一个团,战斗打响后,炮兵对印军的火力点进行了有效压制,万炮齐轰是没有的,落点准确,步炮密切协同是真实的,如果仅仅靠步兵用56式冲锋,要有多少战士倒在弹雨里?就是这样,阳廷安班都打剩了一人,时任藏字419部队政委的阴法唐将军就说过:印军在有防御工事时是很顽强的,阳廷安班参加攻击的卡龙据点,印军143人击毙92人,被俘的只有51人,不少是因伤被俘。

    克节朗战役胜利后,11师和藏字419部队进驻达旺,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印军利用西山口制高点疯狂向我炮击,这时,中方一面向印度发出停火建议,一面在赶修一条至关重要的急造公路,连铁道兵都调上来了,为的就是把122榴弹炮运上来,结果用了两个星期就修通了,11月18日总攻开始,几轮覆盖式炮击,印军的炮阵地全部被打哑,在喜马拉雅山的山脊上抢修这条便路异常艰辛,为的就是步兵冲击时不受印军炮火的打击,再艰难也要把重炮推上去,如果单纯依靠步兵攻坚,印军不可能迅速溃散。

    炮火要猛,冲击要猛,这是当年给参战部队的战术指示,力求大量歼灭对方有生力量,打痛印军,因为大雪很快就要封山了。在那场战争中,我方对火力组织和后勤保障、战场建设进行了周密的谋划并组织实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仅凭轻武器的优势去打胜一场世界屋脊之战,根本不是事实。

    风卷残云是浴血奋战打出来的。

    11师大纵深迂回成功后,田启元团长带33团主动请战,在攻击邦迪拉主峰时,遭到印军居高临下的密集火力封锁,因远处敌后,得不到炮兵支援,强行仰攻,以至伤亡相当大。印军不是一打就跑,很多战斗都打的非常激烈,对印作战我方共伤亡722人,其中,仅11师陕西富平籍的战士就牺牲了200多位,只有苦战换来的辉煌胜利,哪里来的一击即溃、轻而易举。

    那时西藏养一个兵,相当于内地养七个兵,当年的后勤保障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文学作品对这场反击战的描述有很多错误,推荐大家去看军科院徐焰教授的《喜马拉雅山的雪-百谬》一文, 文中对很多以讹传讹的文学描写进行了反驳和纠正,内容严肃而翔实,对了解这场战争相当有价值。

    对印作战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各参战部队都补充了大量新兵,这些来自内地的新战士,入伍两三个月未经多少训练就上了战场,有的战前只打了几发子弹。以11师为例,1962年7月就有两个营的四川籍新兵补充进来,他们面对高原反应和训练不足,无论行军还是战斗,都显示出了朝气蓬勃的劲头和英勇战斗的大无畏气概,这些老兵的参战经历更说明,武器永远是第二位的,人永远是第一位的。用参战老兵的话说,就是人是有思想和精神的,武器只有通过人来使用才能打仗。

    1963年,国防部授予全军11人模范称号,其中有10人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英模,另一人是击落U-2的岳振华。10人中有7人是四川籍战士,来自东、西线的各个参战部队,可以说,四川兵在这场战争中打满了全场。

    最后,将11师的作战经过简要梳理如下,以供参考:

    步兵十一师于1959年3月奉命由甘南出发,参加西藏平叛,历时三年,1960年,步兵第十一师改称陆军第十一师,并转隶西藏军区领导。平叛结束后,担任中尼边界勘界警卫任务,1962年10月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东线作战。第一阶段克节朗战役,11师两个团作为战役预备队,其中一个营直接参加了战斗,另有一个团的兵力布防亚东,监视该方向的印军。第二阶段,11师两个团实施了著名的贝利小道大迂回,为自卫反击战最大一场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反击战结束后,在1965和1967年,11师 又与印军在中锡边境地区进行了多次战斗,也是这些川籍老兵们的亲历。


  • 上一篇:2019年12月国防部例行记者会
  • 下一篇:铁血红安刘铜锣原型是谁?刘福胜还是秦基伟?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