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新闻阅览 > 军事天地 > 正文
新闻阅览
  • 二战纪实:莫斯科保卫战冻死德军8万多人
  • 时间:2020-09-11 18:26:26        编辑:陈心正        点击量:2915次
  • 原标题:莫斯科德军冻死8万人,只因美英掌控制海权,德军物资无法进来

    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性战役,这次战役,打破了德军“闪电战”的神话,激励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信心,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士气。

    苏联这场战役的胜利有很大的幸运成分在里面,最幸运的就是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而且来得要比以往早很多,其次,意大利这个“坑”队友因为执意攻打希腊还打不过,只能让希特勒帮他收拾烂摊子,结果导致德军进攻苏联的行动延迟了5周,在加上那年冬天早来了一个月。

    一早一晚造成的后果就是德军因为冬天补给不足,导致竟然冻死8万人,另有15万人冻伤,坦克也因缺乏防冻液导致无法开动,此时德军士气已经降至冰点,面对苏联红军凶猛反扑根本无力抵抗,“闪电战”到此为止。

    当年拿破仑犯过的错误,为什么希特勒还会再犯?这就要说说德军的物资匮乏问题了。

    在发动攻苏战役前夕德国已经占领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夺取了这些国家丰富的资源,照理说德国不应该面临物资匮乏的窘境,但是恰恰相反,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便开始面临物资匮乏的窘境。

    当然这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比如,补给线过长,物资供应不上;战争中损失严重,斯摩棱斯克会战使德军遭受了重大损失等。

    最为重要的是,同盟国对德国本土及其仆从国的重要交通线、兵工厂和军事设施等进行了战略轰炸,尤其是对战略物资石油储备进行了战略轰炸。

    英国在不列颠之战中顶住了德军的狂轰滥炸后,开始转守为攻,不断调集轰炸机对德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轰炸造成德国国内交通中断,物资短缺,结果影响了前线德军的物资供应,特别是石油的供应。

    另外,英国控制地中海的枢纽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并部署了大批战机,不仅可以袭击德意两国运往北非的补给和保卫苏伊士运河,而且还可以对北非的德意联军和意大利本土进行轰炸。

    “假如能乘胜夺取马耳他岛,假如德国统帅部不失时机地集中基本力量对英作战,那么德军取得的胜利本来可以产生更大的效果。但是希特勒毫不动摇地坚持他进攻苏联的计划……夺取克里特岛提供的良机,如同隆美尔当时在利比亚取得的惊人胜利一样,没有得到利用”

    从长期战争来看,德国工业经济在战争爆发时的弱点是缺乏基本原料。除燃煤外,德国缺少维持高水平军备生产所需要的所有最重要的战略原料。


    德国试图储备进口的原料,增加国内供应来源,发展代用品,以改善这种局面。但是,由于希特勒不愿物资和劳力花费在不能立刻带来成果的计划上,这些工作的进展全受到了阻碍。上述这些措施预期只能使德国度过短暂的困难时期。

    德国指望着所需的大部分原料,都可以从将来大概会落入它手里的那些国家得到。比如在欧洲大陆,除苏联外,都可以满足它在铅和锌(南斯拉夫)、铁矾土(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挪威)、铁矿砂(瑞典和洛林)、硫磺和黄铁矿砂(意大利和挪威)、汞(意大利)、亚麻(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大麻(南斯拉夫和意大利)、木材(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东南欧)等方面的需要。

    此外,罗马尼亚还能提供即使不是很充足、却非常有用的石油。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将对德国的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保证德国可以拥有丰富的石油以及大量的镍和锰。这样,剩下的真正缺少的东西就只有铜、锡和橡胶了。

    在许多情况下,铜可以用别的矿物去代替,而且西欧国家还有着大量的储备。至于锡和橡胶,它们的供应仍然取决于能否保持同远东的贸易路线畅通无阻。

    希特勒一厢情愿地认为德国肯定能从被征服国家获得战略物资,但是他没有想到德国本土会遭到英国的战略轰炸,大量的兵工厂被损坏,以至于从被征服国家运送到德国的原材料无法立即加工成前线所需要的军事物资。

    并且同盟国的战略轰炸还造成被征服国家到德国交通线的瘫痪和这些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的毁灭,德国无法获得这些国家的战略物资储备,也无法及时获得这些国家的原材料。

    而德国所需要的军事物资锡和橡胶,必须通过与远东的贸易才能获得,而这条贸易路线也不安全。虽然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广大地区,但是却不得不全力应对美军的太平洋舰队凶猛反攻,无法保证德国远东贸易航线的安全。

    另外,从远东至德国的贸易路线必然要经过位于英属印度南方的印度洋,这必将遭到驻印英军和印度军队的袭击。由此可见,德国只注重在大陆争夺地盘,扩张势力,而忽视了抢占海洋上的战略据点,进而保护自己的贸易航线并威胁英国的海上生命线。

    这是德国作为陆权国家的局限性,它不像海权国家英国和美国那样视野开阔,从全球角度考虑问题,注重控制全球的战略要地,夺取制海权。

    希特勒本人奉行短期战争政策和大陆政策,目光短浅,认为德国实力雄厚,不需要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和控制全球战略要地。

    按照希特勒的这一决定,德国重整军备时,武器和军需品的储备数量只要达到能供应军队进行短期战争即可,并且只注重陆军和空军的发展而忽视海军,结果战争初期德国的海军力量远远落后于英国海军,这导致德国海军在大西洋之战中不敌英美海军,德国失去了大西洋的制海权。

    而英国和美国海军凭借在大西洋的制海权,控制了大西洋上的战略要地,保护自己的航线,将军事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英国和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为二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证。

    因此,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曾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在德军的打击之下将很快崩溃。所以德国为即将到来的苏德战争进行的物资准备,只够德军维持到苏联的冬季到来之时,但是令希特勒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苏联严寒的冬季竟然会提前到来,这不能不说是天意。

    由于缺乏战争物资,当德军装甲部队快要攻进莫斯科市区时,德军装甲部队的石油已耗尽了,有的坦克因为低温已经无法启动,此时的德军就是强弩之末。

    而苏联依靠英国和美国充足的物资补给,和从远东新调来的精锐的西伯利亚师,对德军发动大规模反攻,一举击溃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可以说正是因为希特勒的狂妄无知,最终葬送了德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胜利。

    (文章来源新浪网,作者:三叔历史观)


  • 上一篇:中国十大军工巨头
  • 下一篇:日本中文网:拆解大疆无人机 感叹非凡竞争力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