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历史客栈 | 2021-02-04
【毛主席点评三国人物之诸葛亮】
在历史上,描述三国历史的有两本书,一本是正史《三国志》,一本是小说《三国演义》。
在老百姓的心中,《三国演义》的份量无疑更重,在民间的影响也更大,大家了解三国人物,也基本上都是从《三国演义》中来的,比如像神一样的诸葛亮,连见多识广的苏轼也赞叹道:“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自视甚高的乾隆皇帝也盛赞道:“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毛主席熟读《三国演义》,同时也熟读《三国志》,因此,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更加客观,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并非像民间流传的那样,将诸葛亮神化。
首先,咱来看看毛主席推崇诸葛亮的地方都有哪些。
毛主席欣赏诸葛亮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950年4月,毛主席在与董其武将军谈话时,诚恳地说:“有人害怕共产党,那有什么可怕的呢?共产党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私利可图,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我们国家搞好。共产党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在1951年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也号召各级干部要和群众走在一起,要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并对大家说:“我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毛主席欣赏诸葛亮的第二个地方,就是他的宣传鼓动技巧。
1930年夏天,毛主席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当前形势和战斗任务。有人提出,现在的战士打仗都是好样的,但是,打仗需要一股冲劲,可能战士们这样的劲头弱了一点。毛主席听后,笑了,给大家讲了诸葛亮的故事。
当年,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定军山,这是一个关键的战略要地,拿下了这里,刘备的后勤给养就有了保障。刘备想让老将黄忠执行任务,事前,诸葛亮叫来了黄忠,问他敢不敢接拿下定军山的任务,黄忠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诸葛亮接着说:还望老将军三思,将军以前威风八面,可是,现在毕竟年龄大了,再不会像以前那样斩韩浩、斩夏侯德、击败张郃了,你的精力和体力都跟不上了。
这一下,激怒了黄忠,黄忠立下了军令状:如不斩夏侯渊于马下,则甘受军法。结果,黄忠一战大胜,斩了夏侯渊。
毛主席讲到这里时,对大家说:“我们的战士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用不着使用激将法。但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
毛主席赞赏诸葛亮的第三个方面,是他善于发明和创造。
诸葛亮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发明家,而这些发明,都是在战争中或是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比如木牛流马、孔明灯、八阵图、诸葛连弩等等。
1962年2月,毛主席和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谈话,谈到了现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毛主席就给孔从洲讲了诸葛亮的兵器改革的故事。
他说:“由于射箭误差大,于是又有了弩机,经诸葛亮改进,一次可连发十支箭,准确性提高了,诸葛亮征孟获时就使用了这种先进武器。可是孟获也有办法,他的三千藤甲军就使诸葛武侯的弩机失去了作用。诸葛亮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主席给孔从洲讲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在告诉他,军事院校要紧跟科技前沿,要研究军事,研究兵器,以便更好地完成军事任务。
毛主席还对诸葛亮屯田自给、巩固边防的做法非常赞赏。
1955年元旦,王震将军来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讨论起军人退役安置的问题,毛主席想了很久,意味深长地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正是毛主席的这个设想,后来大规模的部队转业,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既有效解决了兵员较多的问题,又有了新的屯垦戍边的建设大军,而这个灵感,就来自于诸葛亮的屯田制度。
不过,要说毛主席最推崇诸葛亮的地方,还要数他善于做民族团结工作,毛主席说:“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其执行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
1953年8月,毛主席接见了西南军区参谋长李达,李达向他汇报贵州剿匪情况,说有一个重大的战果,就是擒获了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并向主席报告说:“这个女匪首,下面要求杀。”
毛主席摇了摇头,说:“不能杀。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女匪首,又是少数民族,杀了岂不可惜?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奇才,对他的军事方面着墨极多,但实际上,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成就远不如他在治国方面的成就。
毛主席也认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有许多失误,主要有三个欠缺,注定了他无法完成统一三国的大业。
一是选错人,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古代,荆州是一个战略要地,《三国志》曾说:“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诸葛亮却用了心高气傲的关羽。要知道,当时蜀国的方针是联吴抗曹,而关羽根本就不执行这个战略方针,结果酿成了大意失荆州的悲剧。
1948年5月的一天,毛主席和李银桥开玩笑说:“你这个卫士组长,我没有选错哩!”
李银桥说:“主席什么时候选错过人啊?”
毛主席摇摇头,说:“我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
李银桥问诸葛亮怎么错用关羽了,毛主席说:“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
李银桥说:“我只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失了街亭,害得诸葛亮用了空城计。”
毛主席点点头,说:“这也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呢。”
第二个是临机处置能力欠缺。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记载:“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毛主席在读到此段的时候,批注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应该亲自出来指挥大军,临阵调度,而不是继续分散兵力,委责于人。所以,毛主席认为,街亭失守,诸葛亮是要负重要责任的。
第三就是战略失误。
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记载了著名的《隆中对》,千百年来,大家也都对诸葛亮的这个战略思想赞誉有加。
但是,毛主席却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很不以为然,批注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在《隆中对》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其实就是犯了这个战略错误,因为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会让刘备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反观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可以说也是吸取了诸葛亮当年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