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新闻阅览 > 伟人专栏 > 正文
新闻阅览
  • 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周恩来总理
  • 时间:2022-12-16 12:35:05        编辑:陈心正        点击量:2669次
  • 心正说明:作为中国人来说,只要1980年之前出生的,一说周总理,肯定知道是说的周恩来总理。并不是因为后来没有姓周的做总理,而是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联合国曾经为全球17位领导人致哀降半旗,其中中国的6位,多数是半天智一天,唯独周总理是7天,肯定是空前绝后的唯一待遇。

    哪位领导人具备什么能力,为国家为世界做了多少好事,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1974年3月,周总理的身体又一次亮起了红灯,超负荷的工作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使得其癌症再一次复发。

    为此,周总理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接受第二次电灼治疗手术,但遗憾的是,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还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那时,周总理的每日尿血量已经达到了200毫升,再加上久治未愈的冠心病折磨,周总理的身体犹如一片摇曳的轻舟。

    昔日里,周总理那令海内外人士都争相称赞的宸宁之貌,也开始显现出不同形状的老年斑。

    每当周总理不甘于休养渴望起身工作之时,都会因为失血过多、呼吸频率加快而不得不进行输血治疗。

    直至1976年初,周总理已经经历过13次不同规模的手术和80多次输血治疗,但凡是肉眼可及的皮肤之处,早已枯如槁木。

    其实,此时的周总理早有预料,他更是清楚自己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为了以防万一,周总理决定在意识清醒的时候交代一下后事!

    于是他硬撑起一口气,义正词严地对妻子邓颖超说出了三个遗愿,直到妻子泪眼婆娑,侧耳倾听,频频点头之后,周总理这才闭上眼昏睡过去。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悄无声息地走了,邓颖超握着小平同志的手,向其转告了周总理的生前遗愿。

    谁知小平同志听罢竟一口回绝道:“一个都不同意”,当毛主席得知消息后,也语重心长地说道:“只能答应一个”。

    那么周总理的生前遗愿究竟是什么?小平同志为何一口否决?毛主席又为何只同意其中一个?今天冷哥就带大家走进周总理那三个令人涕下的三个遗愿!

    三嘱表忠心,惜别周总理

    周总理走后,邓颖超守在床前,看着他紧闭的双眼和惨白凹陷的脸庞,顿时泪如雨下。

    邓颖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到周总理遗体前,步履蹒跚的她已经没有力气再声嘶力竭,唯有俯下身轻轻地吻一下周总理的额头,做最后的告别。

    1976年1月8日中午时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传遍了党中央,众多老同志纷纷闻讯赶来为周总理送行。

    两年来出入医院多达数十次的小平同志,也迈着沉重的步子前往医院,那时的他脸上写满了憔悴。

    当周总理的遗体整理完毕后,小平同志便去隔壁休息室慰问邓颖超同志,作为周总理生前的兄弟兼挚友,没有人比小平同志的慰问更能抚慰邓颖超的心。

    一晌寒暄作罢,邓颖超擦干眼泪,便开始向小平同志和一众老同志们转达了周总理生前的三个遗愿。

    其一:不留骨灰;其二:不建陵园;其三:不开追悼会,更不搞遗体送别会。

    这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和纯粹!可党中央会履行周总理的三个遗愿吗?

    并不能,只因那是我们最敬爱的总理同志,别说党中央不乐意,就算是中国老百姓得知这个遗愿后也不会同意。

    因此,小平同志当场便发话道:“不行,这是我们国家的总理,我们要送周总理最后一程”。

    紧接着,党中央一众领导人都当场表态,没有一个人希望我们的总理,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掉。

    邓颖超竟无语凝噎,可比起对周总理的爱与不舍,邓颖超同志更渴望能够为丈夫完成未了的心愿。

    最终,现场的领导人们都否定了这一请求,邓颖超难以定夺,只好坐等党中央的具体安排。

    届时,周总理的遗体将按照其生前所托,送往北京医院太平间做医学解剖研究。

    与此同时,党中央也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就周总理的后事做出最终的定夺。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周总理的追悼会和送别会将严格按照流程将如期举行。

    人民群众怀念周总理

    事关遗体去留等事宜,需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再做下一步的打算,那么毛主席又会作何反应呢?

    最终,为了体恤周总理推动丧葬改革的良苦用心,毛主席向党中央回复道:“只答应这一个”。

    1976年1月8日午夜,周总理的遗容整理完毕,正停放在北京医院的一处房屋中间,棺椁对着户外

    遗体的周边是几层白色的花圈,花圈下是一排整齐的塑料花盆,这便是周总理的灵堂所拥有的一切。

    1976年1月10日,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会正式举行,举国上下降半旗致哀,人民群众都自发前往北京医院排队向周总理告别。

    告别仪式一共持续了两天,除了党中央的部分领导人之外,得到吊唁机会的群众已多达两万人。

    为了宽慰其余老百姓的心,运送周总理遗体的灵车特意经过有数十万群众等候的十里长街。

    在接受完群众的告别之后,周总理的灵车便径直驶向了八宝山火葬场。

    1976年1月10日晚上7点,周总理的遗体被缓缓送上传送带运进熔炉,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哭喊声,周总理彻底离开了我们。


    十里长街送总理

    1976年1月15日,由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周总理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当现场的哀乐响起时,小平同志竟忍不住抽噎,连握着悼词的双手也跟着颤抖起来...

    与君离别意,同是追梦人

    1976年1月15日晚,这场漫长且沉重的追悼会终于结束了,被悲伤冲刷了好几天的邓颖超,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带着周总理的骨灰盒来到了北京郊区通县机场。

    届时,小平同志也回到了办公厅,等待着周总理骨灰顺利“安置”的好消息。

    机场那边,一架农用飞机顺势起飞,在飞机平稳之后,由一名警卫人员手持一把骨灰洒向北京城,那是周总理建设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

    第二把骨灰撒在密云水库,那是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呕心沥血为解决人民用水问题所建造的最大规模的水库。

    第三把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入海口,那是青年时期的周总理组织革命团体和邂逅爱妻邓颖超的圣地。

    终于,周总理的生前遗愿顺利完成,小平同志在收到消息之后,也悄悄地松下了一口气。

    那几天是小平同志生命当中最艰难也最低落的一段时光,恍惚间,他想起半个世纪以前,他还是个毛头小子,为了寻找革命真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

    他想起自己因为囊中羞涩,与周总理一起挤在一个小房间内打地铺的情景。

    还有他饥肠辘辘之时,一觉醒来总是能在枕头边发现周总理给他留下的半块牛角面包。

    可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小平同志带着满腹悲伤顿时又陷入了无限的回忆之中...

    那是1920年10月,小平同志与四川众学子一同登上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轮渡。

    同年11月,周总理从天津辗转到上海,也登上了一艘赴欧勤工俭学的法国邮轮。

    那时,二人素未谋面,命运的齿轮却悄悄地将这一对相差6岁的兄弟,交织在了一起。

    后来因为国内财政困难,小平同志失去援助金后,不得不放弃学业,靠打零工来维持艰难的生活。

    在此期间,小平同志接触到周总理组织的“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

    1922年,因为青年团的不断壮大,奔赴法国留学的学子们又大都出身贫寒。

    在食不果腹的情形之下,周总理提议,开一家豆腐店来维持营生,而负责豆腐店策划到经营的正是小平同志。

    在小平同志的组织下,“中华豆腐店”正式营业,当时店里只卖一种普通的老豆腐。

    后来,当豆腐店的名声打响之后,又增添了豆浆、豆腐脑、豆腐干等十几种豆制品。

    店里忙不过来的时候,周总理也经常挽起袖子和裤腿,帮忙一起干活,当时这个豆腐店在法国华侨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从那时起,共产主义青年团便有了活动经费,食物也不再是白开水和一半牛角包,众人也有了口福享用中华美食。

    1923年,周总理创办了革命刊物《赤光》,小平同志作为队里的“毛头小子”,则负责刊物的各种刻板和油印工作。

    因为当时的小平同志年纪轻力气大,干活又麻利,时常受到周总理的接连赞赏。

    二人的关系也从一开始的旅欧合作变成了手足兄弟,有时候小平同志因为印刷工作繁忙,脸上始终沾满油墨,周总理还和众人为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油印博士”。

    谁能想到,那时的旅欧青年团创始人和油印博士,为了实现革命梦想,能够将革命情谊一直延续到半个多世纪呢?

    那是小平同志生平所回忆过的最温暖也最深刻的一段时光,后来光阴就像刀子一样割裂了时空,割裂了回忆。

    小平同志突然从记忆中被抽醒,他一口一口地吞吐着烟圈,想着过往的一切不知不觉又笑了,后来他笑着笑着就再次沉默了。

    相持半生过去,英雄已迟暮

    对于周总理的逝世,除了邓颖超和邓小平极为伤心外,还有一个人就算躺在病床上依然是几度痛哭失声,他就是我们的毛主席!

    1976年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如约举行,年迈的毛主席躺在床上听着小平同志念着自己修改过的悼词,顿时泪流满面。

    他无力起身前往医院与老战友告别,更不能拖着一双几乎失去功能的双腿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唯有反复听着悼词,读着世界各国友人寄来的悼念信,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悲哀...

    曾几何时,那个在早期中共当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周总理,对毛主席的军事谋略有着惊人的支持与执着。

    如果当年没有周总理的慧眼识英雄,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兴许毛主席就失去了领导革命的机会,新中国也未必能够发展成今天这般模样。

    1932年初,时任红一方面军领导人的毛主席,提出先攻打农村地主的寨子,汇集民众力量再一步步包围城市。周总理十分同意毛主席的观点,二人互相合作,直接取得了漳州大捷。

    自此以后,周恩来同志在中央苏区始终听取毛主席的意见发展战事。

    后来,在革命的每个关键时期,周总理都始终选择支持毛主席,并坚持与毛主席一起踏上两万五千里的征程。

    长征之后,周总理又积极发挥作用,力挺毛主席为红军最高领导人,至此改写中共中央的领导历史,同时还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主导的党中央领导体系。

    往后的数十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将新中国的发展迈向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台阶。

    有道是:“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周总理的离去,使得暮年的毛主席越发感到凄凉,悲痛之余,他挥毫作诗一首,缅怀周总理。

    “山河咽,拭泪无语心欲裂。心欲裂,顿摧栋梁,痛失人杰。江山如画忆丹心,宏图遗愿永不灭。永不灭,新苗茁壮,势与天接”。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也在郁郁寡欢之中与世长辞,小平同志肩负起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重任,未来的一切皆如前人所愿...


  • 上一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共产党宣言》全文
  • 下一篇:【永远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