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新闻阅览 > 伟人专栏 > 正文
新闻阅览
  • 西方政治首脑眼中的晚年毛主席
  • 时间:2023-05-04 16:46:15        编辑:宗皓        点击量:3072次
  • “说不尽的周恩来,研究不完的毛泽东。”毛泽东一生的外交活动波澜壮阔,哪怕是晚年疾病缠身,也仍旧没有停下外事活动的脚步。可以说,虽然毛主席外交生涯中仅有两次走出国门访问,但他却会见过当时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政要。

    那在这些西方主要政治家的眼中,晚年的毛主席是怎样的形象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毛主席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在毛主席最后七年的风雨路中,虽疾病缠身,但这个时期的外事活动却是他一生最为频繁的时候。而其中美国总统尼克松可以说是一个特别存在——他是首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亦是晚年毛主席两次接见的美国总统。

    1972年2月21日上午,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与前来迎接的周总理进行了热烈握手及短暂寒暄。后来,尼克松也在其文章中对二人的握手进行了评价:“当我同周恩来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启了。”

    抵达北京不足三个小时后,尼克松便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这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时刻,政治信仰两极的毛泽东同尼克松,终于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的书房内会面了。鉴于毛主席当时的身体状况,原定谈话时间只有15分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和尼克松之间轻松活跃的谈话,竟持续了七十分钟左右。尼克松后来回忆说:“毛泽东虽然已是风烛残年,行动、说话都不太便利,但其思维却仍如闪电那般敏捷、活跃。”毛泽东和尼克松的首次会晤可以说是在漫不经心的一种戏谑、玩笑中进行的,轻松的俏皮话使人觉得仿佛是在同熟人聊天。

    尼克松第二次受邀访华是在毛主席生命倒计时的最后几个月,可能他本人也未曾想到,毛主席会接见他这个曾因“水门事件”而不光彩下台的前美国总统。1976年2月23日,尼克松应邀第二次访华,并同毛主席进行了会面。会后,他神色愉悦地对接待人员说道:“有幸同毛主席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广泛交谈,我感到很是开心。”接着,他又说道:“这次会谈使我感到惊讶的是,毛主席如此高龄,竟对当前国际重大问题仍这般关切注意……他竟还能以坚强的毅力,思维清晰而又睿智地同我进行长达一百分钟的谈话……他就是充满思想活力的伟人。”

    其实,对于毛主席邀请尼克松这位不光彩的美国前任总统访华,并给予国家元首礼遇一事,当时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反响极为强烈。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在表明中国对华盛顿现行政策感到不满。在尼克松这次访华后仅过了半年,毛主席便溘然长逝。闻讯,尼克松深感悲痛,当天便发表了声明。“……对于国际形势的客观现实,毛泽东是有深刻了解的……中美双方所建立起的新关系理应归功于他的高瞻远瞩……”

    后来,尼克松在自己所撰写的《领导者》一书中,对毛主席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无论世人对毛有怎样的看法,抑或是怎样的评价,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而他的著作,无疑改变了世界……”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毛泽东是一位有超凡智慧的杰出政治家

    作为首位访华的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可谓是中德关系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他一生共访问中国数十次,后来更是被称为“比中国人还爱中国的德国人”。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破冰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时任联邦德国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开始力促当时的西德总理同我国建交。

    后来,他在谈到对于我国的关注时,曾这样表示:“……毛泽东使久经战乱而积贫积弱的中国,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扮演起了地缘政治的角色。”

    1975年10月30日下午,出任德国总理一职的赫尔穆特·施密特在我国驻德大使王殊的陪同下抵达中南海寓所,同毛主席进行了会面。对于这次会谈,施密特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我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一副衰老的面孔’,身体状况很虚弱,看起来根本无法进行一次谈话,故而感到这次会议似乎纯粹是一次礼节性的会见。”“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当他被扶着坐下之后,我们随即便展开了一次活跃的辩论。虽说他年事已高,语速缓慢,但精神集中,思想活跃,丝毫没有影响其输出观念与施展魅力。”期间,毛主席不仅就欧洲局势战略以及统一进程发表了独到意见,还同施密特讨论了德国哲学以及克劳塞维茨有关战争的问题。会后,施密特对这次会见很是满意,更是直言不讳地向毛主席表达了感谢之情,称毛主席的话有很大意义,对他观察国际形势很重要。这次会谈给施密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毛泽东虽然树倒根摧、老态龙钟,但仍有着非同寻常的权利。可以说,他决定着中国的外交走向……作为革命领袖,他对于中国的前途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就如同列宁之于苏联那般,甚至更甚。毕竟,列宁周围的领导层面远没有毛泽东的广!”

    2006年,毛主席逝世三十周年之际,施密特接受了德国之声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以今天的眼光他会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以及如何看待其对中国、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时。只见施密特带着一种崇敬之意缓缓说道:“在驱除日本侵略者、解放中国方面,毛泽东可以说功不可没……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立场,令人感到惊讶,是那样的克制与温和,即便是对台问题上,亦是如此……”

    2014年,施密特在他离世前的一年,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谈到了毛主席。他表示:“毛泽东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他才华横溢,极富魅力,但又坚定而执拗。虽然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但他却有着极为敏锐的直觉——将我引入关于马克思以及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讨论之中。而对于这两个人,他所说的竟都是内行话……”随后,他又向记者表示:“毛泽东不仅会写诗,还懂得怎样打仗、打胜仗。他是人民的领袖,亦是一位超凡智慧的杰出政治家……”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毛泽东总是从世界战略的角度同我交谈

    在英国政要中,被誉为“政治巨人”的爱德华·希思可以说称得上是新中国以及中英关系发展的见证人。他一生共访问中国26次,但其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同毛主席的两次会面。

    希思对作为我国开国领袖的毛主席很是崇拜,认为毛主席对新中国建设功不可没。对于同毛主席的会面,他也很是重视,更是曾用外交界极为少见的词“激动”来形容双方的第一次会面。他表示,当他1974年5月于北京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时,他一下子便同其交上了朋友。谈到对毛主席的印象,他更是直言:“毛泽东是一位令人愉快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的热情欢迎让我毫无拘束……总之,同他谈话在使人感到愉快之余,还令人感到兴奋。”

    1975年8月,希思在第二次访华时,再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期间,他同毛主席谈及了两次访华期间所看到的中国经济形势的改善、社会状况的进步。对此,毛主席曾感慨地回道:“……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只是时间太少了……”会见结束时,希思对于我国所取得的成就再次表达了毫不吝啬地溢美之词。毛主席则不以为然地笑着说道:“你不要相信那些……中国现在还很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来,希思在其回忆录中留下了大量他与毛主席见面的笔墨。对于毛主席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是这样表述的:

    在同毛泽东的两次会谈中,他对中国内部问题以及世界局势的现实态度,令我印象深刻,亦感触良多。他与其他我所接触到的世界性人物不同,其看法极为明确,表达看法也是很干脆直接。对于我所提出的问题,他从不生硬地予以顶回,亦不会有所回避。倘若是他不想谈及的问题,他就会很客气地坦言,自己不想谈。……关于我们谈话中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我觉得他都表达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和与同事们反复磋商之后产生的看法……可以说,他总是从世界战略的角度同我进行交谈。

    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毛泽东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自中法两国于1964年实现建交后,总统戴高乐一直希望能够机会来访中国,“同已成为神话般人物的毛泽东见上一面”。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戴高乐在来华前不幸猝然辞世,终是未能如愿。

    1973年9月,曾让戴高乐为之期盼、亦令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激动不已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应毛主席之邀,蓬皮杜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成为首位正式访华的法国和西方国家元首。9月12日下午,蓬皮杜于中南海游泳池毛主席住处同毛主席进行了会面。蓬皮杜直言,有机会能够同毛主席会面,他感到很是荣幸,因为是毛主席使世界改变了面貌。当然,他也不忘向毛主席传达好友戴高乐生前希望同其会面的愿望。

    蓬皮杜对毛主席也是敬仰已久,故而,会谈期间不仅对毛主席讲了很多敬慕的话语,还赠与了主席一幅艺术壁毯。毛主席对于法国还是很重视的,当谈到彼时中法两国的共同点时,只见毛主席直言不讳地点出:“应放在反对‘美苏共管’和外来干涉上”。对此,蓬皮杜也表示了赞同。显然,当时的法国作为“老欧洲”,有自己的骄傲,是不愿永远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小弟的。当谈到欧洲未来时,毛主席虽然持看好态度,但也还是就彼时的局势指出了欧洲所面临的问题——分裂,易被超级大国逐个削弱。听了毛主席对于国际形势的敏锐研判、阐述,以及战略性分析,蓬皮杜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知道,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一生仅出过两次国,还都是去的苏联。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能够对欧洲局势洞若观火,眼光不可谓不高超。而这也使得蓬皮杜更加坚定了要发展对华关系的决心。访华结束回到巴黎后,蓬皮杜在记者招待会上对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表示了高度赞扬,同时,把中法两国之间的关系称为了“友谊的长征”。

    1998年3月,蓬皮杜的夫人在接受我国记者采访时,对于丈夫访华一事,她是这样表述的:“对于应邀访华,同毛泽东主席进行会谈,他(蓬皮杜)深感荣幸,因为当时很少有人能够有这样宝贵的机会,见到这位世界伟人!”

    结语

    “没有毛泽东的形象,就写不出二十世纪的历史。”毛主席的一生,可以说,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燃尽了最后一丝心力。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乃至世界人民革命的道路……

    当然,历史是公正的,在他走完波澜壮阔的戎马人生后,国际社会对于他的功绩可谓是一片赞誉。而毛主席能够获得世人的称赞与敬仰,显然同他自身的超凡魅力与光辉事迹是密不可分的。毕竟,倘若不是对毛主席人格与信仰的高度认同,怎会有那么多人甘愿追随,甚至为之而献出生命呢?又怎么收获全国乃至全世界民众的敬仰与怀念呢?

    可以说,毛主席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垂范百世,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亘古不变,更臻醇厚……











  • 上一篇:【永远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
  • 下一篇:毛主席时代的“十个没有”,现在有多少?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