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正说明:本人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忠实追随者,今天是2024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31周年纪念日,转发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赞美伟人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建立后为何不收回香港的问题,我看过很多类似内容的文章,都不如这篇详实。该文提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我不知道怎么跟该文作者联系没有得到授权,请该文作者看到后跟我联系,若不同意我就删除。个人觉得,如果真心是为了赞美伟大领袖,就应该允许所有人看,允许所有的媒体传播,看到的人越多,作者的知名度越大。比如说李白的诗词传天下,如果李白的后人不让传播的话,谁还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唯一伟人,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有责任大力宣传伟人的丰功伟绩。
…………………………………………………………………………………………………………………………………………………………
原文题目:1949年林彪原定3天收复香港,毛主席紧急叫停,事后才知主席英明
2024-12-22 22:48来自山东原创;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1949年10月,广东战役打响。
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以势如破竹之势,解放了广州等地,一路追击至深圳罗湖桥畔,兵临香港。
当时,驻港英军仅有万余人,敌我力量相差悬殊。
林彪认为,凭借四野的强大战斗力,即便英军拼死抵抗,3天之内也定能拿下香港。
叫停计划
林彪作为军事将领,从军事战术层面考虑,制定了详细的收复香港计划,并将其上报中央军委。
四野的官兵们也都摩拳擦掌,准备一鼓作气收复香港,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一步。
但就在这时,毛主席发来急电,叫停了收复香港的计划。
这让很多人迷惑不解,毛主席为什么不支持收复香港呢?
早在1946年12月,毛主席就对来访的西方记者表示:“对香港,我们现在不提出立即归还的要求!”
展现出其从长远角度,考虑香港问题的战略思维。
当时,中国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经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来推动国家的发展。
1949年初,全国大局将定,毛主席与斯大林代表米高扬谈话时提到:大陆的解放相对容易,但海岛等问题需更灵活处理。
在当时急于解决香港、澳门的问题意义不大。
相反,利用香港原有的地位,发展海外关系和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
林彪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提出的3天收复香港计划,从军事战术层面来看或许是可行的。
然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行动必须服从于政治大局。
毛主席叫停这一计划,正是从更高的政治层面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出发,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正确决策。
从国际上而言,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敌意,妄图通过各种手段进行遏制与封锁。
而苏联虽然和中国处在蜜月期,但其日渐膨胀的霸权主义,也是一个定时炸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香港的地位就显得尤为微妙。
毛主席深知,香港问题,不能单纯地从领土收复的单一维度去考量,而是要放在整个国际国内的大棋盘上,去谋划布局。
国际战略
如果强行收复香港,英国出于丢失重要远东殖民地的愤怒,以及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恐慌,很可能会彻底倒向美国,与美国一同对中国进行更加严厉的封锁。
这无疑会让新中国在国际上,面临更为艰难的处境。
而若暂不收复香港,英国出于维护其在香港的既得利益,便会在对待美国的对华封锁政策上有所保留,不至于完全与美国站在同一战线。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为新中国争取更多与外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香港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有着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
在当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香港可以成为新中国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的一个特殊窗口。
通过香港,新中国能够进口那些国内急需的石油、化工等重要战略物资,也能利用其贸易渠道吸引外资、赚取外汇,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注入动力。
如果贸然收复香港,其原有的国际贸易网络和金融秩序,可能会受到冲击。
反而不利于新中国利用其经济优势,来助力自身发展。
国内顾虑
从国内来看,历经多年战火的洗礼,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经济亟待恢复与重建。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需要集中精力去稳定国内秩序、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而香港,自近代以来被英国殖民统治,虽然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已经在特殊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和社会形态。
当地民众长期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对新中国政府存在抗拒怀疑的态度,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若立刻通过武力收复香港,可能会引发香港民众的不安和抵触情绪。
这对于后续对香港的治理,以及保持香港的社会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
而且,当时人民政府暂时还没有足够完善的条件,去快速接手香港并保障其更好地发展。
维持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更为稳妥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一直密切关注着香港问题。
虽然没有急于改变香港的现状,但始终将香港的主权以及未来回归等事宜放在心上。
在外交上,毛主席通过巧妙的外交策略,让英国看到了与新中国保持一定友好关系、妥善处理香港问题的好处。
1950年,英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这一成果与毛主席对香港问题的审慎处理,有着紧密联系。
英国意识到,通过维持香港的特殊地位,既能保障自身在远东的利益,又能与新中国开展一定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因香港问题,而与新中国陷入彻底的对立。
在经济层面,香港也正如毛主席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了新中国突破西方封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在中苏关系经历波折,特别是后来破裂后,陆上的对外通道受到诸多限制,香港在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对新中国的支持愈发凸显。
众多爱国商人通过香港这个桥梁,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以及物资运往内地。
同时也将中国的特色产品推向世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从长远规划来讲,毛主席对于香港回归祖国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且深知,这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要在充分考虑到香港的稳定、繁荣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后,妥善地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他的这种长远目光和灵活处理方式,也为后来“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虽然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这样完整的概念,但那种尊重香港特殊情况、以和平方式实现香港回归,并保障其持续繁荣发展的思路,已经初见端倪。
高瞻远瞩
毛主席对于香港问题的特殊处理,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好处。
一方面,他让新中国在早期艰难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巧妙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避开了西方最严厉的封锁,赢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国际外交上的主动。
这种在复杂局势中灵活应变、着眼大局的智慧,成为了后来中国处理诸多国际事务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宝贵经验。
另一方面,他为香港回归祖国所做的铺垫,做出了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是沿着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奠定的基础,后来的中国领导人在合适的历史机遇下,践行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创举。
这使得香港能够在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怀抱,并在回归后继续保持着高度的繁荣稳定,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之珠。
总之,毛主席对于收复香港的看法,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领袖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他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出发,权衡利弊,做出了符合新中国长远利益的决策。
为香港的未来以及新中国的发展,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智慧和理念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为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提供着重要的启示。
参考资料:
中新网《揭秘:1949年毛主席为何决定不打香港?》
环球网《毛新宇解释毛主席为何未在建国时解决香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