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毛主席诗词 > 正文
学习园地
  • 毛泽东的三个遗憾
  • 时间:2023-03-31 08:50:21        编辑:宗皓        点击量:2010次
  •        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说过,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也有情深义重的一面。毛主席的伟大来自于平凡,他的智慧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根基,他的性格,他和爱好,都昭示着他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正因为他也是平凡人的一个,所以他也有很多遗憾,很多没有完结的心愿,那么今天笔者就带大家看看,毛主席在青年时期的三个未了心愿。
           第一,青年时期的知己,和自己分道扬镳
           在青年时期有一个知己,无疑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青年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在求学期间,有一位关系极好的朋友,但最后却和自己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来到湘乡外的东山学堂读书。来到这里第一天,毛泽东便在宿舍遇到了萧子升,萧子升马上就毕业了,要到长沙去多读书,所以在收拾东西。毛泽东看到萧子升把一大堆的废纸都扔了,毛泽东说:“你扔的这个是什么?”萧子升说:“这是报纸,就是一种刊登新闻的杂志。”毛泽东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有趣的东西,热爱阅读的马上说:“能不能把这些报纸都给我?”让萧子升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居然把这一摞报纸全部看完了,这让萧子升刮目相看。萧子升告诉他说:“我就要去长沙读书了,希望你也跟上我的脚步。”萧子升从小也热爱阅读,而且兴趣广泛,甚至说,毛泽东认为萧子升有经天纬地之才,把萧子升当成自己的偶像。在接下来的五个月时间内,毛泽东奋发图强,把小学几年的课程几个月就读完了,然后顺利考入了长沙,再次和萧子升来到同一所学校。在长沙期间,萧子升和毛泽东多次彻夜畅谈,两个人的理想,志气,还有对时局的看法,甚至说志同道合。不久,他和萧子升一起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在这里遇到了他们的恩师,也就是杨昌济先生。
           不仅如此,毛泽东和萧子升,蔡和森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蔡和森热爱读书,每当发现了什么好书,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也要用钱去买书。等书买回来了,三个人便一起去看,三个人友谊之深,让人羡慕。据说当时毛泽东还用了一个笔名“二十八画生”,在学校寻找有志之士。
           1917年,毛泽东和好友萧子升一起去“穷游”,其实就是一分钱不花,去外面游学,到了一个地方就借宿。那年夏天,二人来到了湖南中部的沩山,山上有座密印寺,毛泽东说:“不如我们就住在寺庙吧,顺便和方丈求教一些关于佛学的事情。”老方丈看到两位年轻人后问:“你们为何轻装上阵,连一个书包都没有呢?”萧子升说:“我们有心不花一文钱。”毛泽东也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看到毛泽东如此气宇轩昂,便让他们在来往的登记册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等他们写完,方丈指着毛泽东说:“这位,应该就是毛施主。”毛泽东奇怪地说:“您何出此言呢?您是怎么看出来的。”老方丈摸摸胡子说:“毛施主的名字写的大气,三个字占用了好几个格子,而且字体潇洒不羁,而这位萧施主的三个字,写得规规矩矩,方方正正,正所谓,字如其人,老衲还是能看出的。”萧子升二人听完后哈哈大笑,夸赞老方丈的眼力。其实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和萧子升在性格上是有差异的,或许老方丈也没有想到,这位写的名字潇洒大气的毛泽东,日后成为了开国领袖。
           不久,萧子升和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同学们都奔赴法国留学,只有毛泽东选择留了下来。他听取了恩师杨昌济的建议,“也应该有人留下来探索自己国家的问题。”后来,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但当时萧子升因为一些教育问题,和毛泽东思想有了不同意见。最后,萧子升选择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逐渐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思潮,而毛泽东留在国内,研究中国,扎根中国。
           据说萧子升在1941年回来过延安一次,毛主席还热情接待,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离开延安,定居国外。20世纪70年代,有消息传来,说萧子升在晚年很想回国,但由于病重,力不从心,不久便病逝了。毛主席得知这位青年时期的知己病逝后,感叹不已,他和老同学周世钊谈起萧子升时遗憾地说:“我很后悔,当初没有劝他留下来。”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在那个年代,谁对谁错并没有定论,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青年时期就敢于冲破黑暗,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第二,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却参加了革命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是青年毛泽东说的一句话。
           1918年的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在这里生活了5年,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毛泽东面前。
    此时他的恩师杨昌济已经调入北京大学,杨昌济给毛泽东写信,希望他去北京学习。早在学校的时候,毛泽东就对杨昌济极其崇拜,如今看到老师的来信,毛泽东马上就去了北京,经过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来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正巧这时候,毛泽东的二弟毛泽民来信,说母亲生病了。母亲的病症已经不止一次复发了,毛泽东写信告诉毛泽民,给母亲买点药吃。
           此时的毛泽东正面对人生的选择,他坚持“大丈夫应该纵横四海”,所以在北京大学坚持学习了半年多。在这里,毛泽东认识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其实早在毕业时,杨昌济就问过毛泽东,有什么梦想。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师范生,毛泽东和蔡和森的理想是一样的,那就是去当个老师,把自己的知识都传授给下一代。所以刚到北京后,毛泽东想了很多办法,也去面试了很多学校,但一直没有结果,最后杨昌济推荐他先到北大图书馆打工。在北京这半年,是毛泽东的思想进步最快的时候,李大钊和陈独秀对毛泽东十分关照,对毛泽东那种热爱读书的精神极其敬佩。所以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关照下,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打开了自己心中的那一腔热火。等到1919年春,他再次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他匆忙返回湖南,毛主席日后回忆说:“此时的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了。”回到湖南后,毛泽东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活问题,所以他去修业小学应聘成功,担任了一名历史老师,这是青年毛泽东毕业后,第一次正式担任“老师”职务。这一年,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在学校组织了同学们开展罢课活动,声援北京。但是毛泽东在学校的时光是短暂的,他曾写了大量的文章来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还创办了《湘江评论》。8月,张敬尧便查封了《湘江评论》,从此毛泽东带着新民学会的会员,开展了和张敬尧的斗争。一直到12月,毛泽东全面展开“驱张运动”,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正式离开学校,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虽然在一年后,他曾到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学校担任过班主任,但由于陈独秀的邀请,毛泽东已经到湖南开始了筹办共产主义小组的工作,此时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几年后,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然后率部上了井冈山,1935年,毛泽东成为了党内的领袖,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多年以后,他多次表达说,自己的梦想,其实是一名老师。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也说,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是“教师”,自从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便终日为中国革命奔波,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讲台上了。50年代,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高中毕业考大学时,曾咨询自己的父亲,报考什么专业,毛主席希望女儿可以坚持自己的爱好和愿望。李讷问毛主席:“爸爸,你年轻时的梦想是什么呢?”毛主席笑着说:“我年轻时想当一名老师。”在毛主席的建议下,李讷报考了北京大学,专业便是历史系,毛主席对女儿的做法很满意,他是希望女儿当一名老师的。
           但青年时期,愿望毕竟是愿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青年毛泽东坚持自己的“教师”愿望,或许中国革命便是另一种样子。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相信后人自有定论。
           第三,背井离乡,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素勤,是一位贤惠,善良的妇女,因为在文家那一辈中排行老七,所以大家都称呼她文七妹。毛泽东曾对斯诺讲过,每当长沙大灾,就会有很多讨饭的人上门,他的母亲便会开门施舍,有时候还会瞒着丈夫。她知道,丈夫是不赞成施舍的,但她常常教育毛泽东,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和文七妹结婚后,一直是穷困和负债,在外面当了两年兵后,开始做一点小买卖,慢慢攒了一点钱。
           据说毛泽东出生的时候,毛顺生一连几天都在请乡亲们到上屋场吃饭。按照毛氏族谱的辈序“祖恩贻泽远”排列,毛顺生的后代应为“泽”字,故给儿子取名“泽东”,字润芝。毛泽东2岁到8岁一直生活在文家,在文家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所以当毛顺生把毛泽东从文家接回来的时候,毛泽东对《三字经》《百家姓》等非常熟悉,甚至可以看《三国演义》了。在毛顺生的管教下,8岁的毛泽东到私塾去正式上学,休息的时候就让毛泽东去地里帮助干活。据说有一次马上要下大雨,毛顺生让毛泽东跑回去把自己的稻谷盖住,结果路过邻居四满婶子(毛茂生之妻)家时,看到婶子带着6岁的女儿艰难地收拾谷子。女儿的哭泣,让瘦弱的四满婶子动作艰难,毛泽东看到这种状况,来不及多想,先帮助婶子把稻谷收了起来。
    等到他跑回家给自己收拾时,已经天降大雨,毛顺生回来看到自家的谷子全被打湿了,雷霆大怒,还要打毛泽东。但文七妹听了毛泽东的解释后,没有责怪毛泽东,反而夸赞毛泽东做了好事,是个善良的好孩子。几天后,四满婶子带着女儿来感谢毛泽东,还给毛顺生带来了吃的,毛顺生说:“这是娃娃应该做的。”毛茂生是一位佃农,每年种的稻谷都要交了佃租,自己的余粮很少,家里的稻谷十分重要,毛泽东做的虽然是举手之劳,四满婶子十分感动,觉得这是大恩情。毛顺生嘴上这样说,其实对毛泽东还是寄予厚望,他希望毛泽东从私塾毕业后,马上接管他的生意,以后就做个生意人。
    但毛泽东不喜欢做生意,他想要继续读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在1910年,毛泽东毅然走出了韶山,去东山学堂读书。临走时,还给毛顺生留下了一首诗: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范毕业,然后去北京大学打工学习,第二年春天,毛泽东得知母亲病重,马上返回长沙。
    当时母亲病重,毛泽东带着母亲去长沙看病,还去照相馆照了相,住在蔡和森家里。母亲病情稳定后,毛泽东再次去了长沙忙于“驱张运动”,后来突然听说母亲再次病危,他赶回韶山,发现母亲已经入殓两天了,他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前还在呼喊着大哥的小名:石三伢子。得知这一切,毛泽东痛哭不已,也就是在这时候,毛泽东写下了人生中最长的诗歌《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
           这首诗歌感天动地,他日后多次说起自己的母亲,他对斯诺说:“我的母亲是个很善良的人,她经常接济穷人,对我影响很深。”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继续去长沙闹革命,但是噩耗接踵而来,毛顺生在家乡因为伤寒病也不幸去世,年仅50岁。当时的毛泽东因为任务在身,没有抽空回去料理父亲的丧事,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一直到1959年,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10年,他回到了家乡,专门为父母扫墓。父母的坟简简单单,上面长满了蒿草,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问:“主席,要不要把您父母的坟修一修?”毛主席说:“别修了,就这样吧。”言语中流露着无限遗憾的神情:“如果是现在,他们不会去世那么早的。”
           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正所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毛主席临走时说:“我下次回来,还要去看望我的爹娘。”
           后记
          人民热爱毛主席,敬仰毛主席,怀念毛主席。毛主席也有遗憾,这就是真实的毛主席。
  • 上一篇:“何时缚住苍龙”中的“苍龙”,指的是谁?1958年毛主席给了答案
  • 下一篇:《沁园春·雪》为何让蒋介石感觉“比打了一个大败仗还丢脸”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