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不解愁,秋月映青苔
中国文学史上一说到词,必指的是宋词,宋人对这一文学体裁的运用那是登峰造极,后世几无可及之人,其中的李清照更是被尊为词宗,但也有将辛弃疾奉为词宗的,但不管如何,还是小有争议,而有个名称叫千古词帝,这却毫无争议地只属一人,那便是五代时的南唐李后主李煜。
词的形成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也是一个逐渐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中,词坛崛起了两大派别,一为“花间”,一为“南唐”,花间尊温韦为祖;南唐奉二李为宗,但后者却一直是被视为开宋词正声的“婉约派”鼻祖。其实花间何尝又不是婉约派,只是题材面相对窄些罢了,但从继承上来说,后来的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受“南唐”的影响要更大些,他们在继承五代南唐词派的传统基础上,开创了宋代词坛的婉约一派,可以说真正宋词的开山鼻祖正是这李煜李后主。
李煜,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字重光,号钟隐、金陵人,即现在的南京,他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故被人称为李后主。李煜继位时,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当赵匡胤灭南汉后,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但还是未能保国,及太宗时,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违命侯。一年后死于汴京。
按说,他是排行老六,这当皇帝之事与他是毫无关联,一生就当个王爷快活度日罢了,但排在他前面的五个哥哥中,有四个早亡,而被立为太子的李弘冀在毒死叔父后,也是暴毙身死,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这个李煜其实同他父亲一样,都不想当皇帝,当时的南唐国势早已衰落,而北方的后周势头强劲,对南唐形成巨大威胁,在割让了江北全部土地后,又是纳贡,又是称臣地逆来顺受,以求苟安,但是,在宋太宗当朝时,宋人南下,终致国亡。李煜结束了他14年的帝王生涯,这一年他39岁。
寄人篱下,这滋味可是不好受,被封为违命侯也是侮辱受尽,这李煜的心头是百感交集,悲苦地心境可想而知,他整日以泪洗面,又无当年阿斗“乐不思蜀”的保身之智慧,遑遑不可终日。在此期间,他写下广为人知的天下第一凄美绝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哀怨达到了极致,唯美又忧伤,那无边的愁思如江水,日夜奔流,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之使人心碎。
据说这首词是他最后的作品,当时他将这首词付与舞姬歌之咏之时,宋太宗很是不爽,于是一杯毒酒将他鸩杀,一缕幽魂飘渺而去。但这个是不见于正史的,所以我说这样的说法叫“据说”,此事见于宋代大词人陆游《避暑漫抄》评说:“李煜归期后,郁郁不乐,鉴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做之,遂被祸”。
就是说,他让歌妓演唱他所创作的这首《虞美人》被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他毒药,将其致死,于是这首《虞美人》就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留给人们的只是一声叹息。为一首词,一个早已被打压成毫无反抗之力的人,含着泪,叙一下心中的苦楚,就能让这赵光义顿起杀心?这个有点说不通。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说法,是宋太宗看上了他的宠妃小周后,还封她为郑国夫人,动不动就让人把小周后带到后宫强行“临幸”。而且一去便是数日不放归,小周后每次受辱回府后,都会当众痛骂李煜是个孬种。后来宋太宗还是觉得这李煜碍眼碍事的,干脆就将其毒死,没想到这小周后并没有如蜀王孟昶的夫人花蕊夫人一样,从此便死心随了新君;她是悲痛欲绝,没几个月就病逝了。
历代野史对此事是津津乐道,脑洞大开,添油加醋地增加了更多地香艳和不堪,说宋太宗是当着宦官和宫女的面凌辱小周后,后来还有元人据此画了一幅春宫图,名叫《熙陵幸小周后图》,用以描摹这难堪的场景,顺便也恶心一把宋朝皇帝。
李煜是位性情中人,但他作为皇帝并无那些乱七八糟地淫乱好色之事,他一生却也是岁月无边,感情生活浪漫丰富,多姿多彩;他娶的第一位妻子是大周后,那也是一个天姿国色的大美人。她舌如丁香颗,嘴如樱桃果,千娇百媚,顾盼生情,令李煜陶醉。周娥又通经史,长于琴棋歌舞,尤其精通琵琶,李煜宠爱着她简直宠得无以复加。但她还有个妹妹更是艳丽,这便是小周后,也是美丽动人,羞花闭月,而且才艺出众,天真好动,极其逗人喜爱。这李煜也是一个多情种子,见了这小姨妹也很是喜欢,便也暗通款曲,经常招进宫来,偷偷地小浪漫一把。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是李煜的一首《菩萨蛮》,写的就是同小周后幽会的场景,用几乎是白描的手法,将小周后的动态和心态刻画得真实细腻,很是生动。在那“月黯”还笼着“轻雾”的夜晚,小周后怕弄出动静,连鞋都不敢穿,而用手提着,只穿着袜子来会他,而这后面的一个“颤”,把小周后紧张又兴奋的状态形容得细腻逼真,毕竟,同姐夫幽会,怎么说心中还是有愧的。
大周后命薄,没几年便病逝了,李煜还是很伤心,不过也顺势将一直偷情而没有名分的小周后扶正,恩爱一如其姐姐,看来,李煜是属于那种多情不薄情之人,难怪有人称他为情圣。
后人将李煜的作品以亡国为界分为两截,前半截的题材主要以宫廷生活内容为主,充满着富贵之气,当然,其中也有如上面所说的那首《菩萨蛮》般地艳词,但写得很有情调,缠绵细腻,卿卿我我地却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在亡国后的作品乃是他的精华所在,可以说也是词这个文学类别的最高峰,正是他受屈受侮,愁深似海咏出来的带血词句,将自己的艺术成就推向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两截分说自有其道理,也是当今流行的看法,而且也一直存在着“抑前扬后”的倾向。其实我认为,李煜的词对他的生存状态来说,可以认为是全方位的,正如近代词人刘毓盘所言:“于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如果他也象李白那样地纵歌一路行,所作当不输太白先生。
李煜除了千古词帝外,他的人生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爱情、悲情、友情、才情、诗情以及怜悯之情,都是超乎常人地深,所以称他为“情圣”当不为过,尽管这个词褒贬不一,现在似乎还稍稍地偏向了贬意。他为君时能体贴臣下;他爱女性时情深款款;在位之时抚爱下人显高贵气质;落魄之际体恤他人更难能可贵。他始终是爱心常在,既有献给昨日宫女的《柳枝》的关爱。也有“垂泪对宫娥”的悲悯,正因为有这“情”字支撑,才能在他最悲情之时,写下那么多流芳后世地千古绝唱。
李后主之词,空前绝后,前期之词缠绵至透明,令《花间》《玉台》失色;后期之词悲怆且凄绝,开《情僧》《红楼》先声。前、后期平分秋色,无有高下,真可谓卓绝古今。
王国维可谓是李煜的铁粉和知己,他对李后主的词是推崇备至,他曾有个词人的排序,李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大师指的就是李煜后期的作品,他因特殊之经历带来了词风的大转变,每首词都充满了美感和忧愁。他爱得亮丽,死得悲怆。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读这首《相见欢》的感觉就一个字“冷”,李煜自叹他的人生如林花,被风雨摧残,此生如那东流水,带着怨恨与惆怅向东逝去。
在李煜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中,江南故国曾经无数次地在他的梦中出现:“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江南的风花雪月已经成为痛苦的记忆,昔日的欢乐只能在梦魂中回味,有多少风流快活,就有多少憾恨,就有多少血泪!
纵观李煜一生的际遇,实在是太过悲情,他真是不应该当这皇帝,一个小国之君在那大宋崛起之时,我们真的是不能责怪他不作为,即使再发愤图强也是徒劳无益的;想那北汉的刘家父子,不可谓不强悍,手下还有如杨业杨老令公这样地雄才大将,还不是一样地被大宋灭国。
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李煜虽然是一位不入流的政治家,但却是一位才情绝世的一流词作家;倘若不是亡国,我们也看不到他那哀婉动人的词句;看不到那流芳千古的不朽词作,这个虽然有些残酷,但历史总是这样的无情,人生的无奈,莫过后主。
记得法国作家缪塞尔说过一句话:“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诗篇是纯粹的眼泪”,这李煜是绝望之极,他是将往事之叹中的亡国之恨,和着离家之痛,伴着相思之苦,将那眼泪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载不动,许多愁。
李煜是天才,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古奇才,对他的评价那真可谓是汗牛充栋,车载斗量,但在这么多的评价中,我还是最喜欢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叶嘉莹先生的评价:“李后主的词只是真实的,真切的那种感觉,那种感情脱口而出,这真是天才,所以是李后主。而且他把我们天下人一网打尽了。”
好一个把天下人都一网打尽的李后主,读他的词几乎会让人被他的一片愁海所淹没,可惜,造物弄人,如有来生,愿他不要生在帝王家,做个白衣轻裘的风流才子,好好地写诗弄词,“一壶酒,一竿身”,采东篱之菊,观南山闲云;岁月静好,浅笑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