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帝王将相 > 正文
学习园地
  • 汉高祖刘邦何以得天下
  • 时间:2019-09-18 10:23:30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2877次
  •        汉高祖何以得天下?人才也。
           如何识人才?如何聚人才?如何用人才?古往今来,只有聚集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实现大事业。刘邦者,用人榜样也。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一段对话。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
           以下是刘邦用人之八个要点。
           第一点 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才是善任。知人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调动部下的积极性,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这些下属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非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情,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把人才用到最佳位置,是领导的最高水平。
           第二点 不拘一格
           刘邦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刘邦的队伍里什么人都有,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队伍: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卖布的,彭越是强盗,韩信是待业青年。但是刘邦把他们聚到了一起,各居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刘邦要求的是所有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这就叫不拘一格用人才。
                                    
                                                                          汉高祖刘邦像
           第三点 招降纳叛
           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曾经在项羽手下当差,因为混不下去了所以跑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来者不拒。韩信就是从项羽手底下逃跑来的。又比如陈平,他的履历更复杂,最早在魏王底下做过事,干的不开心就跑到项羽手下,后来感觉项羽也不咋地就跑到了刘邦这里,刘邦“大悦之”,任命他为都尉。消息传出后,汉营舆论哗然,刘邦全然不与理睬,仍然很相信陈平。
           一个领导者理应如此,心智坚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有多大肚量就能成多大事。
           第四点 不计前嫌
           汉六年,刘邦已得天下。有一部分功臣得了封赏,还有一部分什么也没捞着。因为分封这个事耗时耗力,所以刘邦先压了下来。
           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里面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交头接耳。他就问旁边的张良:“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
           张良说:“陛下您不知道啊?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啊!”
           刘邦说:“子房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
           张良说:“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亲信,还有一些以前得罪过你的人受了处分。现在这些功臣们都在想一个问题,这个天下已没有多少以封赏,像我们这种和陛下关系不密切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甚至于会被陛下一刀给咔嚓了?他们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以在那儿商量谋反。”
           刘邦马上醒悟过来了,意识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问: “ 为之奈何? ”——子房你说该怎么办呢?
           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呢又非常地恶劣?”刘邦说:“有,有一个叫雍齿的,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
           张良于是建议“ 急封雍齿,以示群臣”。
           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齿都封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雍 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连他都能封侯,我们这些人都该放心了。
           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计前嫌。
         
                                                                                    萧何
           第五点 坦诚相待
           我们知道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尊重。你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么个优点。
           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是如实回答,即便会丢面子。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 “ 固不如也 ”—— 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 “ 固不如也。”—— 我是不如他。然而,就是这些人帮助刘邦提出计策来击败项羽。
           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就会得到对方同样的信任和尊重,这些人就会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坦诚相待,这确实是一些做领导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第六点 用人不疑
           刘邦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
           陈平从项羽那边过来投靠刘邦后,就得到刘邦的信任,这让很多刘邦手下的老人不满意,所以就有人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这些人捏造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盗嫂受金,反复无常”。但经过查证,刘邦觉得陈平虽然有一些德行上的过失,但他的才能对于此时的自己来说更加可贵了于是请他继续留在军中。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刘邦和陈平曾经有过一次谈话。刘邦请陈平想一个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战争。陈平说,项羽多疑,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手下的人。刘邦说,这个主意好,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请大家注意,这里的金子其实是铜,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刘邦把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随便他怎么用,不问出入,只要把项羽搞掉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他自己。这是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表示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汉高祖 雕像

           第七点 论功行赏
           使用人才,首先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的贡献最实实在在的肯定。
    敢于奖,才能成就大事业!就能得人心!
           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奖赏这些功臣们。最后刘邦裁定:萧何第一。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原因在于抢救了大量的文书档案。
           当年刘邦打进咸阳城后,那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保存了下来。最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能够对整个国家的形势——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些什么物产——都了如指掌,就是因为萧何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从这一点来看,萧何确实是一个治国良才,是做总理的人才。
           第八点 暗中控制
           刘邦对于所有的下属都会进行暗中控制。就算是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萧何也会被刘邦暗中控制,只不过刘邦控制得不动声色。在这一点上,项羽和刘邦的差距有如云泥之别。
           汉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萧何则留守京城。战争期间,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使者回来就一定要去见萧何,一定要说皇上问萧相国好。萧何很是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为刘邦的作战做好后勤保障。萧何手下有一门客就过来跟萧何说,丞相觉得陛下对您怎么样啊?萧何说,皇上对我很信任,你看他频频派使者过来关怀我。萧何的门客就冷笑了一声,说:“您以为皇上是真的关心您吗?那是不放心您。他不断地派人回来,就是看您是不是想谋反!”
           所以说,刘邦的用人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万斤黄金交给你不用报销;另外一方面他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得不动声色。他的手腕非常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并非刘邦一人的 “专利”。总而言之,刘邦是懂得领导艺术的,具备一个领导人的素质。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加以防范和控制,才能够把当时天下的杰出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
             
                                                                                   楚汉之争
  • 上一篇:南朝宋名将檀道济
  • 下一篇:战国时期楚国名相——黄歇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网易
  • 百度
  • 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