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君是如何成为秦惠文王的
时间:2019-10-14 14:22:45 编辑:xinzheng_b 点击量:3426次
春秋之世,除了自立为王的楚国、越国外,各国即便是达到了称王的条件也要小心翼翼的恪守周礼,如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大国霸主。进入战国一百多年后,昔日百余小国早已被兼并的只剩下七大战国和十余附庸,按捺不住心底欲望的中原列国开始觊觎王位。
第一个称王的中原诸侯是魏国。魏武侯死后,公子罃与公子缓争立。公子罃杀公子缓,自己即位魏君,即后世的魏惠王。彼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在战国中处于超然大国的地位,魏罃也一向以诸侯方伯自居,南征北战维持魏国的霸主地位。魏罃虽然在国内自称王多年,在国际上还不敢如此放肆。秦孝公变法过程中,为了缓解魏秦矛盾商鞅曾出使魏国尊请魏君行王者衣冠。魏惠王于即位后的26年——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在逢泽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诸侯,宣布自己称王。齐国、楚国、赵国、秦国的国君都没来,除了秦国给足面子外,其他各国只是礼节性的派王子大臣。逢泽称王更像是魏惠王的独角戏,几大强国装聋作哑的态度让他不爽了很久。
如果说逢泽之会上魏国称王是出于魏王自己的需要,那么秦惠文君四年(公元前334年)魏齐两国“徐州相王”则是魏惠王和麾下重臣惠施预谋很久的计划,试图以此挑起齐国和楚国、秦国的矛盾继而渔翁得利。早些年魏国自持强大,带着不得不屈服魏国的韩国四处开战,先后与赵、齐、秦、楚开战,还一度攻破了赵国国都邯郸。盛难久持,面对勃然而兴的齐国,魏国先后在桂陵和马陵栽了两次大跟斗,丧失了战国霸主的地位。魏惠王恨齐国恨的牙根直痒,甚至对于孟子这样满口仁义的人都忍不住倾吐自己深以为耻的心声,表示决定竭尽全力去攻打齐国复仇(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此举遭到了大臣惠施的反对。惠施认为此前魏国四处结仇,搞的四邻都虎视眈眈,且前番马陵战败魏国疲敝、兵力大减。魏国本身又无关塞可守,如果贸然与齐国开战,且不论都否战胜神勇的齐威王和田忌、田婴、孙膑君臣,能否提防秦赵楚偷袭都是个大问题。魏惠王虽然满腔恨意,毕竟还是一国之君,知道不能意气用事毁了魏国。惠施趁势提出自己的意见:尊齐为王。如果齐国称王,好名的楚王必然心怀不满。届时魏国再派人去挑拨齐楚关系,齐国如果被楚国打败,大王的仇就报了;齐国如果和楚国缠斗无休、两败俱伤,魏国更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尊王嫁祸”这招,卫鞅起样,惠施照学,魏冉又用,到三国时期孙权尊曹操为帝,可谓是屡试不爽。除了曹操马上明白怎么回事破口大骂孙权欲置其于炙板之上之外,其他人面对王冠的诱惑纷纷中计。权力的诱惑常常让人冲昏头脑,哪怕暗藏毒酒也会甘之若怡。
为了保证计划完整实施,魏国君臣预谋良久。一方面派公孙衍去齐国、惠施去楚国交好两国,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尊齐为王的工作。早在徐州相王的前两年,魏惠王就和齐王在平阿会见拉近关系;徐州相王的前一年,魏惠王带着韩昭侯在甄布冠折节按照诸侯之礼“朝见”齐威王,齐王多少有些尴尬(几不受)。糖衣炮弹给足了面子后,齐魏在徐州互相承认彼此称王的地位,魏惠王还改了元。魏王这一阳谋其实齐国有人看出来了。张丑就劝诫彼时的齐国丞相田婴:“如果我们当初没有战胜魏国,能和魏国交好一起攻打楚国,那对齐国大大有利。可现在我们大胜魏国,魏国如今刻意带诸侯尊齐为王,让秦、楚难堪,这无疑给齐国树了两个强敌。楚王为人好兵而且务虚名,很在意王号,最能给齐国带来祸患的还是楚国。魏国此举有诈。”可惜田婴不听。结果如张丑所言,徐州相王惹恼了楚威王,第二年楚王亲自带兵伐齐,赵国从北面呼应楚军攻齐,大败齐军于徐州。
齐魏相王之后,周天子索性大方的承认两国。这让秦惠文君很动心。早就有意让他称王的秦相张仪趁机劝谏,秦惠文君于其即位的第十三年自称为王。称王不易,做王更不易。本就忌恨秦国的魏国看到秦惠文君也称了王,自然深感威胁。在公孙衍的劝说下,魏国积极联络列国共谋抗秦。秦惠文王称王当年,魏王和韩侯会于巫沙,魏尊韩侯为王,即后来的韩宣惠王。魏韩又拉拢赵国,鼓动赵国称王,被赵侯以实力不够拒绝。秦国自然觉察到魏国的异动,次年派张仪领军攻魏之陕,筑上郡之关塞。这让魏国更不满,加快了合诸侯的进度,连续两年会见齐威王。秦国也不甘示弱,张仪出使齐、楚以反制魏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公孙衍启动了“五国相王”的合纵项目。
所谓的五国相王,即已经称王的魏国、韩国,加上赵国、燕国和中山一起互相承认彼此为王,试图来对抗齐、楚、秦的联合。声势虽然热闹,五个王之间好听话儿说的也是义薄云天,可一打起仗来却完全没有同舟共济的样子。五国相王仪式举行不久,楚国出兵攻魏的襄陵夺魏之八个邑,其余四国居然无一来救。
五国相王过程中周天子彻底被无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群王斗来斗去玩着权力的游戏。战国时代也由此彻底成为诸王的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