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后铁血宰相韩侂胄:追封岳飞,力主北伐,在后人眼中却成了奸臣
时间:2023-06-07 09:56:06 编辑:宗皓 点击量:1222次
这是一位追封岳飞、继承北伐遗志、贬谥秦桧为缪丑的主战派宰相,在他带领下,南宋一改数十年来安居一隅的窝囊颓废模样,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北伐行动。然而在宋史《奸臣传》里面,这位宰相的名字却与秦桧、贾似道等臭名昭著之人赫然并列,被历代读书人当做是奸臣误国的典型代表。这就是主持了开禧北伐、号称南宋最后一位铁血宰相的韩侂胄,他到底因为什么而与自己嗤之以鼻的秦桧并列为奸臣呢?要说清这一切,就得先从备受争议的开禧北伐开始说起。
(一)恢复国土 铁血宰相继承岳飞遗志
韩侂胄,是南宋政治家。他身为北宋名臣韩琦之后,因为在拥立宋宁宗当中起到了很大功劳,得以高居相国高位。当时的南宋和北方的世敌金国人自上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已经和平度过了近40年,金国人经历了“小尧舜”金世宗以及金章宗的统治,汉化程度大大加深,国力雄厚,一派盛世之景。然而在金章宗后期,北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力量不断加强,成吉思汗慢慢做大,严重威胁了金朝边境的安宁。与此同时,金朝内部统治亦出现了不稳,金章宗渐渐沉迷于酒色,倦怠了政事,女真人不再像祖先那样勇猛善战,再也不是以前“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原本一直就对北方中原故土念念不忘的宋宁宗、韩侂胄等人开始有了趁虚而入、收复中原的想法,并正式付诸行动。
首先在舆论准备上,韩侂胄先是积极平反昭雪,为岳飞追封鄂王、加谥号忠武,并将奸相秦桧贬斥为缪丑,对秦桧评价:“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这一尊岳贬秦的义举极大地振奋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使得韩侂胄一举收获了朝野多数人的好感。为彰显北伐之志,南宋将年号改为“开禧”,即从太祖“开宝”年号和宋真宗“天禧”的头尾两字合并而成,表示不甘心坐视祖宗之地沦落于敌手。随后在物资准备上,针对南宋产马地稀少、战马奇缺的窘境,韩侂胄不惜派人前往吐蕃、大理等地采购马匹,从而为南宋增强骑兵的战力。在人事部署上,韩侂胄大量启用之前被贬斥的主战派人士,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辛弃疾,时年65岁的他被委派到了长江沿岸的镇江知府一职。可以说,截至此时,韩侂胄的策划不可谓不严密、准备不可谓不充分,他为北伐大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韩侂胄积极的军事准备自然不可能不被北方敌国察觉,有人上报给金章宗担忧南宋即将撕毁和约进取中原。金章宗当时已经被北方塔塔尔部和弘吉剌部搅扰地筋疲力尽,反而放低姿态希望宋国能够遵守盟约。这番姿态反倒让南宋方面觉得金朝这一次确实处在困境当中,于是一场充满乐观主义的北伐大戏正式开场。
(二)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由于前期金军准备不足、兵力分散,集中优势兵力向金国突击的南宋主力迅速旗开得胜,接连收复了褒信、颍上、泗州、新息、虹县等地,一时间让北伐的胜算大增。然而让韩侂胄没有料到的是,这些旗开得胜的宋军竟然为了军功而对自己人下手。在至关重要的宿州一战中,优势兵力的宋军本来已经接近拿下这座城池,金军主将甚至开始考虑城池若是被破,马上献出城池投降。只要打下宿州,那么金国江淮至山东的防线将彻底门户洞开。但在随后的攻城战中,南宋正规军看到登上城墙激烈拼杀的义军(即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反金义军)就要拿到夺城的头功时,竟害怕功劳被抢走而把矛头对准了自己人,对着城头的义军疯狂射箭。这种罕见的内讧一下子让金军看在眼里,守城主将当即坚定了死守待援的决心,恰巧当时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宋军陷入困境,等到金国援军一到立马作鸟兽散,被杀得大败。随着金朝兵力陆续增援到南方前线,南宋之前积攒的优势立即化为了虚无,除了毕再遇这样的良将外,其他将领所率兵马屡屡在金军面前吃瘪,北伐陷入了僵局。最为致命的是,南宋在西线四川的主将、名将吴阶的后人吴曦丝毫不顾先人的荣誉,在金朝利诱之下主动率部投降了敌人。这下子彻底让北伐的胜算归零,使得韩侂胄多年来的努力功亏一篑。虽说不久后吴曦被爱国义士杀死,但无法扭转当前的颓势,背后有强大游牧势力掣肘的金朝难以深入水网密布的南方,南宋亦无力北上,双方和谈只是时间问题。在和谈过程中,金朝方面私下要求宋帝必须交出韩侂胄的人头才能达成议和。
当然,宋帝本身或许碍于拥立之功不好下手,但他身边对韩侂胄恨之入骨的投降派自然会心领神会。1207年,在皇宫内的杨皇后和宫外的史弥远两人策划下,韩侂胄在上朝路上被人突然拦截带走击杀于密室之内,头颅被密封于盒内送往金国,自此宋金两国达成和议,轰轰烈烈的开禧北伐草草收场。
客观来看,韩侂胄确实在这次北伐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用人不明,让和自己关系匪浅的吴曦担任西线主帅,险些丢掉了四川。但需要指出的是,用人不明最多只能说明韩侂胄是个庸臣,仅仅是能力问题,在对待宋朝忠诚、恢复中原这样的大节上毫无亏损,完全不应该和秦桧这样的奸臣并列到一起。事实上,韩侂胄之所以最后落了个奸臣的罪名,主要还是离不开他在任期间得罪了不少信奉理学的读书人,对他们毫不客气。
由此不难理解,在尊奉理学的元明清三朝,韩侂胄本人的评价自然不可能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