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朝代,政治风险系数很高的官场都处处暗藏杀机,任何人置身其中“混起来”都是如履薄冰。 网上搜索获知:“据历史资料记载及学者考证,中国人历代平均寿命情况为: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朝和秦朝约为20岁、两汉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岁。” 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王朝,却有一位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年,活到92岁高寿的“官场政坛不倒翁”,他就是“中庸”宰相文彦博。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平均寿命49.76岁),享国319年。 在北宋时代的政治圈子里,有人羡慕千古才子苏东坡的风流快意,有人闲谈“改革宰相”王安石的仕途悲哀。而“中庸宰相”文彦博沉默得像块石头:哪边都不沾火星,关起门来下棋喝茶,活得安稳又通透。别人打得你死我活,他站在一旁一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可官场风暴一来,别人都倒了,他的身材依然是“屹立站定”般的挺拔。 笔者“初识”文彦博,是四十多年前青少年时代,经常在收音机里听河南豫剧《下陈州》,其中李斯忠扮演的包拯有句唱词:“一保官王恩师延岭承相……十保官文彦博协理阴阳。”
史料记载是这样记述文彦博的:“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注:另两位是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官殿中侍御史。又改河东转运使,知秦州、益州,入朝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年),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再次拜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在退居洛阳时,与富弼等13人组织、五老会’。宋哲宗即位后的1086年,经宰相司马光举荐,(81岁时)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元祐五年(1090年),以守太师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终年92岁。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撰有《大飨明堂纪要》《药准》,皆不存,今有《文潞公集》传世。” 文彦博在官场时地位有多高?史料记载,韩琦(生于1004年,河南安阳人)、富弼(生于1008年,河南洛阳人)和文彦博都是北宋中期一时成名的“三兄弟宰相”,韩琦和文彦博是天盛五年(宋仁宗时期的1027年)进士及第,富弼是天盛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韩琦去世最早,终年68岁,富弼活到80岁,文彦博活到92岁。三人中有“韩琦最有勇气,富弼最有威严,文彦博最有威望”之说。 文彦博的家人和后代也很厉害。文彦博娶妻陈氏、王氏,共生育八子四女。八子中除一子外,全是在朝或地方官员。四个女儿中,次女嫁给了包拯的儿子包绶,三女嫁给了礼部侍郎、书法家、文学家蔡襄的儿子蔡旻,有一孙女嫁给宰相韩琦的孙子韩治。
有人评论文彦博在官场很“油”。其实是他“嗅觉灵”,深知官场的“中庸之道”:该止损的时候断舍离,该缓和时一脸灿笑。那套“谁都不得罪”的功夫,连脾气倔强出名的王安石遇到了都挠头。如王安石变法时,新旧两党吵得翻桌子,他却转身劝宋神宗说“老百姓嘴里没一句好话,全在骂新法”。又信口对司马光说:“你看人家新党也真有几招搞钱的绝活,咱不能一棍子打死吧?” 文彦博为啥在官场上好玩“中庸之道”?因为他总觉得两边都是自己的朋友。如他七十多岁退出官场拍屁股走人时,朝堂上是轰轰烈烈的“后浪掀前浪”,而他却在岸上“坐在马扎上和人聊天磕瓜子”。 文彦博在朝做官时,心里始终坚守“不图立大功”。他常用老子《道德经》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思想来指导言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闲事都不参与、不搅和,“锅被翻了才烂糟”。 他还用“中庸之道”教育儿子做人做事。长子是个普通官差,平时买了好酒就找苏轼去喝,从来不参与官场复杂的套数。在朝堂乱成一锅粥时成为护身符,新党嫌他没用懒得搭理,旧党也拿他当文人雅士,危险自然都被挡在身外。次子在太仆寺学养马,每天和马粪打交道,琢磨出了一套养马经验攒成书,连宋徽宗都向他请教“怎么养好战马”。 文彦博“嫁闺女有手腕”。就是得是皇家近亲或手里攥兵的将门巨头,目的是关键时刻“能保命,能保权”。如有人告发他贪污谋私,前脚消息刚传到家,后脚亲家韩琦就带着几千兵在宫门口溜达,把前来的御史吓得脸都白了。 文彦博退居洛阳后组建了大宋版的“老年政治局”。他成天请富弼、司马光等13名“老政治骨干”喝酒聊天,表面赏花吟诗,实际上却是个“替皇家排雷的组织”。提拔新人名单一递上,文家的政治圈子不点头就“八成没戏”。他还把祖坟做成了政治地标,做官的路过得主动去拜谒文,烧香写字。就连臭名昭著的蔡京(1047年-1126年,北宋末年权相、书法家),路过也乖乖题个“晚辈拜谒”。 擅长“中庸之道”的文彦博,给家人定了三条“谁都不能犯”的铁律:不理财,不搞兵权,只搞文化。全家上上下下,都练读书写字,连佣人都得背几句《诗经》。如果有人说他们权臣家族,就有人立马跳出来辩白:“我们文家是书香门第,可不是什么奸佞之家!”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章惇(1035—1105年,1057年考中进士,后人将他与同榜的苏轼、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并称为“嘉祐十子”)执政,言官议论文彦博与司马光是朋党,反对王安石变法,诋毁宋神宗,于是将他由太师降职为太子少保。同年五月四日(6月16日),文彦博去世,享年92岁。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蔡京任右相时,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后来徽宗特别命令将文彦博从党籍中除名,追复他太师之职。政和五年(1115年),赐谥号为“恭烈”,后改谥“忠烈”。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文彦博与历代功臣40人从祀历代帝王庙,北宋诸臣入祀的还有吕蒙正、李沆、寇准、王曾、范仲淹、富弼、韩琦、司马光。
能见到百年风云,也是一种大本事。想当年的朝堂官场上,王安石变法口水横飞,司马光落井下石;蔡京曾先后四次任宰相,风光无限任期长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而终成笑柄。唯独文彦博,耍太极耍得水到渠成,像空气一样藏在每一个角落。你不注意他,他就在一旁抿大碗茶。论棱角,你看不出;论锋芒,他能藏得住。 估计文彦博心里始终认为:“人生苦短,转眼百年,不要总想着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候能让自己和家人后代能平安无事地‘好好活下去’,才是真正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