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帝王将相 > 正文
学习园地
  • 寇准:刚直不阿的北宋名相
  • 时间:2025-09-25 16:41:52        编辑:宗皓        点击量:110次
  •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大军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宋朝廷一片恐慌。许多大臣主张迁都避战,唯有一位大臣挺身而出,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他甚至拉住皇帝的衣袖,不让其退朝,直到真宗答应北上督战。这位刚直不阿的大臣,就是北宋名相——寇准。 寇准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少年得志,中年拜相,晚年却遭贬谪,客死他乡。他性格刚烈,直言敢谏,在北宋政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传奇宰相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中坚守自己的信念的。

    少年得志:敢捋龙须的 “狂生”

    公元 961 年,寇准出生在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的一个官宦之家。与寻常孩童不同,他自幼便显露出过人的胆识。七岁那年,父亲带他登华山,当其他孩子还在为陡峭的山路哭闹时,他已在崖边写下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的诗句,字里行间的傲气让随行的文人惊叹不已。

    十九岁那年,寇准考中进士,成了北宋最年轻的官员之一。按照惯例,年轻官员需在朝堂上接受皇帝面试,有人劝他虚报年龄以免宋太宗嫌弃他太年轻,寇准却梗着脖子反驳:“我刚踏入仕途就欺瞒陛下,以后还怎么为朝廷效力?” 这番话传到太宗耳中,反倒让这位以严苛著称的皇帝对他另眼相看,破格授予大理评事一职,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 在巴东任上,寇准展现出惊人的理政天赋。当地百姓为赋税不均的问题争执不休,他没有照搬律法条文,而是带着衙役走遍乡里,亲手丈量土地,根据实际收成制定税册。百姓们感激地称他为 “寇青天”,至今巴东仍流传着 “寇准背靴” 的传说 —— 说他为了查清一桩冤案,深夜背着靴子悄悄跟踪嫌疑人,最终为民伸冤。

    三年后,寇准被调回京城担任枢密直学士。一次朝堂议事,他与太宗因赈灾政策发生争执,太宗气得拂袖欲退,寇准竟上前拉住皇帝的衣角,坚持要把事情辩明。事后太宗感叹:“朕得寇准,如唐太宗得魏征啊!” 这句评价,既道出了寇准的忠直,也预示了他注定不会平坦的仕途。

    澶渊定策:以一己之力挽狂澜

    公元 1004 年,辽国二十万大军南下,连破数州,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消息传到开封,朝堂顿时炸开了锅。参知政事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枢密副使陈尧叟建议逃往成都,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言战。此时担任宰相的寇准却厉声说道:“谁主张迁都,就该先斩了谁!陛下御驾亲征,定能鼓舞士气,击退辽军!” 宋真宗本就胆小,被寇准连哄带劝才勉强答应亲征。可当车驾行至黄河北岸时,真宗看到对岸辽军的营帐连绵不绝,又吓得想要回撤。寇准此时又拿出了他的 “硬脾气”,对真宗说:“陛下若回师,军心必乱,辽军趁势追击,大宋危矣!如今前进一尺则国存,后退一寸则国亡!” 在他的力谏下,宋真宗最终登上澶州北城城楼。当宋军将士看到皇帝的黄龙旗时,欢呼声震彻云霄,士气瞬间高涨。 两军对峙期间,寇准不仅调度有方,还故意在城楼上与将领饮酒作乐,以示镇定。辽军主将萧挞览见状率兵攻城,被宋军床子弩射中身亡,辽军士气大挫。此时寇准抓住时机提出议和,却坚持 “岁币不得过三十万,过则臣请斩”。最终宋辽签订 “澶渊之盟”,宋朝以每年三十万银绢的代价换来了百年和平。

    盟约签订后,真宗对寇准愈发敬重,可这也引来了王钦若等人的嫉恨。王钦若在真宗面前进谗言:“澶渊之盟其实是城下之盟,寇准把陛下当成了赌注,这哪里是功臣所为?” 这番话戳中了真宗的痛处,渐渐疏远了寇准。公元 1006 年,寇准被罢相,贬为陕州知州。离京那天,他望着开封城的方向叹息:“我若为自身富贵,何必冒死劝陛下亲征?只可惜朝中再无直言进谏之人了。” 宦海沉浮:三起三落的刚直臣寇准的仕途就像坐过山车,罢相只是他多次贬谪的开始。在陕州任上,他依然不改刚直本性。当地官员为讨好他送来名贵砚台,他却说:“我为官靠的是心,不是这些外物。” 有人劝他收敛锋芒,他却指着自己的胡须笑道:“这把胡子都白了,性子是改不了喽。”

    公元 1019 年,寇准被重新召回京城担任宰相。此时宋真宗已病重,皇后刘氏趁机干预朝政。寇准看不惯外戚专权,秘密上奏真宗,请立太子并让太子监国。可事情败露,刘氏在真宗面前哭诉,寇准再次被罢相,贬为道州司马。离京时,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来送行,只有老仆背着简单的行囊陪他上路。 在道州,寇准生活清苦,却依然关心民间疾苦。他看到当地百姓饮水困难,便带领众人开凿水井,百姓们把这些井称为 “寇公井”。一次州官来视察,想让寇准行跪拜之礼,他却淡然说道:“我曾是大宋宰相,虽被贬谪,也不能向你这等小人屈膝。” 州官无奈,只得作罢。 公元 1022 年,宋仁宗即位,刘氏垂帘听政,寇准又被贬至雷州。当时的雷州还是蛮荒之地,瘴气弥漫,寇准却坦然面对。他在住处种满菊花,闲暇时就教当地孩童读书写字。一次他生病,百姓们自发上山采药送来,看着门前堆积如山的草药,这位一生刚强的老人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公元 1023 年深秋,寇准在雷州病逝。临终前,他让老仆取出当年澶渊之盟时真宗赏赐的玉带,对着玉带喃喃自语:“臣此生,对得起大宋,对得起陛下……” 消息传到开封,仁宗为他辍朝三日,追赠中书令,谥号 “忠愍”。当他的灵柩北归时,沿途百姓自发摆上祭品,路边的竹子上都系着白色的纸钱,世人称之为 “衣锦南归”。

    青史留名:硬骨头里的赤子心

    在北宋群星璀璨的名臣谱中,寇准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独特的。他好酒贪杯,曾因醉酒议事被真宗告诫;他性情刚烈,得罪了不少同僚;他甚至有些固执,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可正是这份不完美,让他显得更加真实。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寇准罢相后,有一次路过一个寺庙,寺僧不识他,索要香火钱。寇准笑着说:“我是个被贬的老官,没钱。” 寺僧却讥讽道:“看你穿得不错,还敢说没钱?” 寇准也不生气,只是写下 “曾为中书省长官,今作天涯放逐臣” 的诗句,寺僧这才惊觉眼前竟是大名鼎鼎的寇宰相,吓得连忙谢罪。

    如今在陕西渭南的寇准故里,还留存着他当年读书的窑洞。窑洞的墙壁上,有一处明显的凹陷,传说那是寇准年轻时练习书法,日久天长用毛笔磨出来的。这个细节,恰如他的一生 —— 以笔为刃,以纸为战场,在历史的长卷上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宋亡于神宗,始于寇准之贬。” 这话或许有些夸张,却道出了寇准在大宋命运转折点上的重要性。当大多数人选择明哲保身时,他偏要做那个逆浪行舟的人;当朝廷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时,他总能像澶州城头那样,挺直脊梁说一句 “我来”。 从十九岁踏入仕途到六十三岁客死雷州,寇准的一生就像一场漫长的坚守。他守的不是高官厚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心中那份 “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的信念。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莫笑老儒迂且拙,寸心肝胆向苍天。” 这份肝胆相照的赤诚,正是寇准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 上一篇:楚灵王“细腰宫”:千年前“瘦身狂潮”的血泪史
  • 下一篇:尉迟恭:从铁匠到门神的逆袭人生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中国教育部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