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帝王将相 > 正文
学习园地
  • 宰相史浩:白髯清风逸文心
  • 时间:2025-10-14 11:27:55        编辑:宗皓        点击量:122次

  • 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这句话讲的就是南宋鄞州的史氏家族。 南宋绍兴年间,明州鄞县的青山绿水间,曾有一位白髯飘飘的长者驾着乌篷船穿梭于东钱湖畔。 他时而抚琴吟哦,时而泼墨作书,时而与渔翁弈棋,时而为农女占卜吉凶,这便是史浩。他的一生,既是庙堂之上的政治传奇,也是江湖岸边的文人寓言。 他曾经是孝宗赵眘皇帝未登基时的老师,为皇帝的登基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也曾官居右丞相指点南宋江山……

    一、梦中得预言,金榜题名时

    史浩生而颖异,却家境寒微。为筹备科举,他常夜读至烛尽,常以湖畔芦苇为笔,在泥地上练字。 传说他在入京赶考前一晚,梦见一位银髯老者在大殿中为他赐下470件金玉器皿,醒来后满手墨香不散。 次日,家人送行时,卖饼婆婆将攒了半辈子的十贯铜钱塞进他衣袖,嗫嚅道:"史郎若中,莫忘了归家。" 这一年,史浩以42岁高龄金榜题名,成为绍兴十四年(1144)的进士。 后来他官至右丞相,府中财物果然与梦中数字契合。他命人铸铜钱千枚,每枚刻"饼婆之恩"四字,每逢中秋,便遣人送至普陀山脚下,托僧侣转赠贫苦老妪。

    二、循循善诱,拥立之功

    绍兴三十年(1160),史浩入宫为皇太子讲授《周礼》。 史浩对两位太子赵瑗(宋孝宗,时任普安郡王)和赵璩(恩平郡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当时也正是高宗赵构为选拔皇太子考验两位太子的时候。高宗皇帝曾给两位太子留作业,让他们各自抄写《兰亭序》一百本。 史浩曾上书《兰亭序》二本赐予二王,并在后面批注 “依此进五百本”,以此考验二人对君父之命的态度。 结果赵瑗不仅完成了任务,还额外多写了二百本,体现了其对君命的敬从和顺承;而赵璩则以 “未暇” 为由没有完成,史浩借此指出其对君父之命的不敬。

    第二个考验就是高宗赵构每人赐与十名宫女。 当高宗赐给二王宫女各十人时,史浩教导他们应以庶母之礼对待这些宫女,赵瑗听从了史浩的建议并加以礼待,而赵璩却没有这样做。 这反映出史浩注重培养赵瑗的礼仪规范和对长辈、下属的尊重,使其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举止。 史浩还以儒家经典传授他们治国理政之道。史浩为赵瑗讲授《尚书》《周礼》等儒家经典,向其宣扬治理国家的要道,如倡导君臣相得、重用相臣、疏远近幸、恭俭节用、忠厚仁爱等传统政治理念,为赵瑗日后的治国理政打下坚实基础。 史浩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两位太子的性格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对于自律、勤奋的赵瑗,史浩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使其在品德和学识上不断提升;而对于散漫、不羁的赵璩,则通过严厉的批评和教育,试图纠正其不足之处。 史浩不仅关注两位太子的文化知识学习,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政治才能。他通过各种事例和教育方式,让赵瑗学会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对待近习态度等实际问题,提高其政治敏锐度和处理政务的能力。

    在金兵南侵时,赵瑗请战,史浩 “力言太子不可将兵”,并替赵瑗草奏请求卫从高宗,以表忠孝,避免了可能因太子带兵而引发的政治风险,也体现了史浩在关键时刻对赵瑗的正确引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太子的职责,维护皇室的稳定和形象。 宋孝宗能当皇帝,史浩居功第一,后一度担任宰相。

    三、拜相成就,有目共睹

    史浩拜相之后,辅佐皇帝,励精图治:

    为岳飞平反:力排众议,推动朝廷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和官职,彰显公正。

    人才选拔:推荐众多贤能之士如张浚、朱熹、陆游等,为朝廷注入活力。

    军事与外交:反对贸然北伐,倡导稳健防御策略,避免可能的战略失误。

    内政与民生:主张减轻赋税、整顿吏治,关注民生,为百姓申冤,维护司法公正。

    辅导孝宗:作为孝宗的老师,有效引导其处理与高宗的关系,助力孝宗顺利即位和施政。

    昌明理学:推荐理学人才如朱熹,推动理学思想发展,对文化传承有重要贡献。

    四、孝心筑"小普陀",霞屿化灵境

    史浩之母洪氏晚年双目失明,常念叨要去普陀山拜观音。史浩便召集工匠,在东钱湖霞屿上凿石建寺,依梦中所见摹刻观音像,取名"小普陀"。 竣工那日,他身着便服,撑一叶扁舟载母渡湖。暮霭中,母亲听浪涛轻拍礁石,忽觉海风扑面,颤巍巍道:"儿啊,这普陀山果然灵秀。"史浩眼眶一热,泪滴入湖,化作粼粼波光。 此后,东钱湖畔的百姓传说,每至月圆之夜,湖心岛上会有银髯老者抚琴,琴声中夹着潮音。有人曾见史浩在湖心挥毫泼墨,所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字字如莲花绽放,被风一吹便隐入湖水。

    五、御前折笔谏,翰墨染忠肝

    某日,张浚上奏北伐,孝宗拍案称快,唯有史浩静立一旁。不赞成宋孝宗北伐,让他先安民。他缓步出列,用狼毫笔蘸墨,在御书房屏风上写下四字:"兵凶战危。"笔锋如刀,竟将屏风划出裂痕。 "臣非怯战,实不愿见浙东百姓流离。"他将手中毛笔折断,掷于赵昚脚下,"殿下若执意兴兵,臣愿以老血染战旗!" 史浩直言:国中无大将,张浚不能独当一面,北伐前景不妙,希望皇上谨慎。 宋孝宗励精图治,一直想收复河山,便震怒,夺其右相之位。便把史浩“送去”外地当官。 赵昚却暗中赠他一方端砚,砚背镌刻《出师表》,字迹与史浩笔法如出一辙。

    六、荐才不避嫌,三教归一心

    史浩爱才如命,常在月夜泛舟西湖,寻访隐士。一日,他偶遇醉卧桥头的朱熹,便以荷叶为盏,与之论道至天明。回府后,他命人取来《松斋梅谱》手稿,亲自誊抄一卷《朱子语类》,遣书童送往考亭书院。 更有传言,他在普陀山遇一高僧,僧人预言:"公他日当为太师,然需谏君十次,方不负苍生。" 20年后,史浩果拜太师,却在谢恩时将十道奏折铺满金銮殿:"臣十谏,皆因心中有西湖之水、东湖之月。"孝宗闻之,竟赐他御用折扇,扇面绘半湖荷影。

    七、书法风格与特点

    史浩书法的笔画刚劲挺拔,线条富有弹性,笔力雄健,每一笔都似有千钧之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无论是横、竖、撇、捺,还是点、钩、提等笔画,都能做到起笔、行笔、收笔的干净利落,笔笔到位,使整个字充满了力度感和稳定性。 如《霜天帖》中的字,笔画刚劲有力,每一笔都似刀刻般犀利,尽显史浩笔力的雄浑。史浩注重字的整体结构布局,字形修长,重心稳定,疏密得当,各部分之间穿插呼应,和谐统一。 他善于运用欹侧取势的方法,使字在平衡中又富有动感,增加了字的灵动性和趣味性。在整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保持了较为紧凑的联系,字距和行距的安排合理,使得通篇看起来浑然一体,气韵贯通,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感。

    史浩为人豁达洒脱,其书法风格也与性格相契合,充满了清逸之气和潇洒之姿。他不拘泥于传统书法的过于严谨规范,而是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使书法作品具有一种超凡脱俗、清新自然的美感。 史浩深受禅学思想的影响,其书法作品中也透露出一种禅意。这种禅意体现在字里行间,使作品具有一种空灵、寂静的意境,给人以心灵上的启示和慰藉。

    史浩书法作品中,墨色浓淡适宜,变化自然。在书写过程中,他能够根据字形结构和笔画的轻重缓急,灵活控制墨色的浓淡干湿,使整幅作品在视觉上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其书法线条流畅自然,无滞涩之感,行笔速度适中,快慢结合得当,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流畅之美。《鄮峰真隐漫录》:史浩的著作,其书法作品在其中有所体现。 书中还包含大量诗词、文赋等内容,不仅展现史浩文学才华,也丰富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使书法与文学相得益彰,成为艺术佳作。

    八、辞官归故里,醉墨书残阳

    淳熙七年(1180),史浩因陆庆童案再遭弹劾,遂挂冠归隐。他焚香沐浴后,将丞相印信投入东钱湖,湖面泛起金光。回乡那日,数千百姓夹道相迎,他却着布衣芒鞋,肩挑两筐书籍,筐上悬扇面题字:"还我渔樵身。" 归隐后,他日日研习书法,所书《桂冠帖》笔走龙蛇,被后世奉为"鄞派书法"开山之作。 传说其墨迹常有灵异:某年大旱,百姓取其《祈雨帖》置于田埂,竟引得乌云密布。他晚年作《东湖八景图》,画中霞屿、陶公岛皆活灵活现,后人评其画"有烟霞气,无簪笏痕"。 史浩有4个儿子:弥大、弥正、弥远、弥坚。其中,史弥远官至丞相,对南宋影响最大,是宋朝走向衰败的重要人物。

    九、余韵悠长,白髯入画图

    史浩辞世那年,东钱湖突降大雪。百姓传说,他临终前在雪中立了半个时辰,须发尽白如银,随后大笑三声:"吾今归普陀矣!"次日,湖心岛上发现一卷无款《心经》,字迹竟与他生前笔法分毫不差。 后人常在月夜见湖面有银髯老者撑舟,舟上置砚台一方,笔锋随波起伏。据说史浩曾写过《松斋梅谱》,现无真迹传世,但其书谱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却不可忽视。 鄞县文人每逢科考,必赴东钱湖祭拜,口诵《松斋梅谱》:"史公之文,如湖中荷影,清而不寒;史公之书,似山间云雾,逸而不散。"

    “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东钱湖南宋石刻群因为形态各异的石刻作品列阵后颇有兵马俑的气势,而被誉为 “江南兵马俑”。 白髯飘飘的史浩,终将自己活成了东钱湖畔最动人的传说。


  • 上一篇:廉颇:战国时期的历史巨将
  • 下一篇:布衣太尉灌婴:乱世中的智慧逆袭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中国教育部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