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阎锡山,稍微知道近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个山西王,在山西是一个土皇帝,可是关于阎锡山我们也许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其实这个人非常节俭,却对山西教育舍得花钱。山西四年级以前的学生都是免费义务教育。
阎锡山字百川,号龙池,1883年10月10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小时候进入私塾读过具有启蒙意义的书,之后便辍学跟随父亲经商。但是在1900年家道中落,在与父亲的一次投资中失败负债累累,无奈只好逃离故居。
在1901年,当阎锡山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时,正值山西复办武备学堂。阎锡山志向远大,不甘心自己当伙计的社会地位,体现不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很想进入新的学堂深造,使自己成为安身立命的阶梯,因此,当山西武备学堂的招生简章公布后,他便鼓足勇气,与黄国梁、张瑜一块报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阎锡山等三人皆被录取,刚开始阎锡山学习有些吃力,对一部分课程十分的不熟悉,但是他苦读研学,经过三年的学习,阎锡山各门均获得了好的成绩,其中国文分数名列前茅,操典也获得了最优的平均高分。于是很受当时武备学堂的主持人李廷飚的器重。李廷飚欣然赠字“伯川”,意在配锡山的“山”,而百川汇海,义取高深广大。这也就是阎锡山字伯川的来源。
另外,三年期间,阎锡山的政治思想也有很大的提高。风气闭塞的山西,人们的口头禅是“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之类已经过了时的口号。然而,即便这些口号,对阎锡山来说,也是此前未接触过的东西,因而颇具吸引力,他也有十足的新鲜感。自他之后的一些言论中,不难看出,他在政治上曾一度仰慕维新派的主张。这说明他当时是主张维新变法的。
学习三年届满,正是清政府增加公派留日学生学习军事的起始年。从这时起每年派百人左右到日本学习军事。经过甄选,入选名单中正好有阎锡山、黄国梁、张瑜拜把三兄弟,自此之后他们变到日本留学。然而,日久他从书刊上看到有关报道清政府愚腐的事情越来越多,才深深感到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确实误国颇深。阎锡山抵日本未几,日俄战争爆发,两国竟在争夺中国领土,中国政府却保持中立态度。这一桩大事,给像阎锡山这类留日中国学生很大的刺激。
有一天,阎锡山翻阅保皇党人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日本创刊的《中国魂》,他反复阅读,从康梁等人的尽情揭发中,他彻底知晓了清朝政府的无可救药。但是他对康梁一派提出的救国主张,却认为“断难有望”,于是他愤愤然将保皇党编印的书刊扔掉,同时他的政治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这一刹那开始,他立定志向,决心投身推翻满清腐败政府的行列。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下,他于1905年10月加入同盟会,曾会见孙中山并参与制订了同盟会的“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即同盟会在“南部各省起义时,须在晋省遥应”。从此,阎锡山登上了政治舞台。阎锡山政治思想是以“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为指要的实用政治理念,这类实用政治理念体现在他的统治行为、制度、政策及思想观念之中。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之后积极参与反清运动,并参与武昌起义,在此期间他逐渐掌握兵权并把自己的先进思想灌输到百姓心中。之后又改造军队,为了进一步控制新军,为发动起义作准备,阎锡山一连办了以下几件大事:一、他在暗里支持同盟会员“倒丁”活动的同时,又公开争取到山西巡抚丁宝铨、新军协统姚鸿发、山西咨议局长梁善济的赞同与支持。二、他和同志盟友赵戴文、温寿泉、南桂馨、张瑜、乔煦、常越,日夕密议如何促使新军革命化问题。三、积极在基层官兵中发展组织。然后部署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告捷,各省纷纷响应。
这时,山西也和全国其它省份一样,围绕政权问题存在着三种政治势力的角逐:第一种势力是清廷在山西的统治力量。第二种势力是立宪派。第三种势力是革命党人。经过这一战争,我们知道了,虽然它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充分暴露了清军的残暴和虚弱,使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进一步陷入孤立和瓦解的境地。它吸引了清军绝大部分主力,使清政府无力有效地控制和镇压其他各省起义,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革命军和革命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说到阎锡山,其实很多事情连你估计都不会相信,他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是真的节俭,而非做作的那种。对自己,阎锡山很抠门,早饭基本就是一碗寻常稀饭,有时候请客时也不过醋溜豆芽和一盘花生米,然后再加上一坛山西老酒。
在军阀混战的中原大战中流传着阎锡山这样一件轶事,说当时正好结束了一次军事会议,阎锡山提议要宴请众部将,搞得大家伙儿都兴致勃勃。当日众部将坐到桌前,看着下人端上来的一盘醋溜豆芽,一叠花生米面面相觑,阎锡山自己则带来一瓶山西土酒,好言相劝道:“咱都是当兵的人,也别图就着宴会大吃二喝了,今晚弟兄们就是聚到一起联络感情。我提议大家一双筷子吃饭,一个碗喝酒,这样的情义往后也难以忘记。”阎锡山先夹起半筷子豆芽菜,随后部下们挨个吃过去,喝了酒。
早有听闻阎将军为人特别抠门,对自己更是如此。他的每日早饭却不过一碗稀饭如此简单。更有甚者,某一日当下人收拾了碗筷准备洗时却被阎锡山叫住了,原来是为碗沿上的一粒米!他当众把那一粒米舔起,碗底干干净净了。下人很疑惑:“您作为堂堂的一位大将,怎么会那样把一粒米看得如此之重!”他厉声责骂道“一粒米怎么了就看不起了,这全府上上下下的人不都是靠它养活着呢吗?”众人默默受教,深以为然。
在当时军阀混战的年代,他主政山西的时期,他在各地兴办了大量的学校,推行义务教育。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巨额资金堪称天文数字。山西户籍的孩子在这些兴办的学校上学前四年级可被免除学费,每年还能获得一身校服,一双皮鞋。当时颁布的这些政策效果立竿见影,山西省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远超其他的省份。到1916年,山西省每万人中受过小学教育的人数居各省之首,达到290人。从1924年起,山西省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保持在五分之四以上。
1919年6月,阎锡山又开办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规定称:凡考入这所学校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其制服、食宿、讲义全部费用也由学校提供。在当时积贫积弱,混乱纷争的中国能做到如此的何其可贵!
不仅生活如此简单,阎锡山也不近女色。因为民国时期,大多数的军阀都是妻妾成群,但他只有一个妻子徐竹青,后来也是因为徐竹青多年不育,为了传宗接代才娶了一个妾室徐兰森。
即使到了晚年,阎锡山也是一样的简单,阎锡山在去世的时候留下了几条遗言“一切宜简,不宜奢;收挽联,不收挽幛;灵前供无花之木;早日出殡,不要久停。”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几条其实都是为了从简,不要铺张浪费。回首山西土皇帝的阎锡山这一生,也是为山西人做了一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