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的智者,多数人先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他以谋略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却终因北伐未竟、积劳成疾遗憾落幕。
而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智者比诸葛亮更懂处世之道,他便是范蠡。
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功成名就后却不恋权位;
三次散尽千金,又三次凭借智慧重获财富,被后人尊为“商圣”。
这位看透人生起落的智者,在临终前留下振聋发聩的告诫:“人有四祸,躲过便是福”。
这短短九字,藏着穿越千年仍不过时的生存智慧。
一、口无遮拦,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古人云:“言多必失,语多伤人”,口无遮拦者,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将自己推向险境。
战国时期的商鞅,便是典型的例子。
他在秦国推行变法,虽让秦国国力大增,却因性格刚直、言辞尖锐,直言不讳地驳斥满朝旧贵族,甚至不惜得罪太子。
变法成功后,旧势力的怨恨早已埋下祸根,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瞬间陷入孤立,最终落得“五马分尸”的悲惨结局。
他的谋略足以强国,却因不懂“慎言”,让自己死于非命。
反观范蠡,同样是劝谏君主,他却深谙“话到嘴边留三分”的道理。
勾践灭吴前,曾因急于求成想要贸然出兵,范蠡明知此举必败,却没有当众反驳,而是选择私下跪地进言,既点明了风险,又保全了君主的颜面。
他始终坚守“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的原则,既不违心迎合,也不逞口舌之快,既让勾践听进了劝告,也为自己留足了余地。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的分寸,从来都是处世的第一重门。
二、贪欲过剩,欲壑难填
《老子》有云:“知足常足,知止常止”,人一旦被贪欲裹挟,便会像坠入深渊,再也难以回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本可安享太平,却因贪念长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仙药,不仅让百姓苦不堪言,自己也因长期服用丹药,身体被掏空,最终在东巡途中猝死,留下的秦王朝也因暴政迅速崩塌。
而清代的和珅,更是将贪欲演绎到了极致,他利用职权大肆搜刮财富,甚至克扣军饷,家中财产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国库收入。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乾隆去世后,嘉庆帝立即下令抄家,和珅最终被赐自尽,一生贪来的财富,终究成了送他上路的“催命符”。
范蠡却早早看透了“贪欲”的可怕。
当年勾践灭吴后,范蠡作为第一功臣,本可封侯拜相、享受无尽荣华,但他深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
权力和财富如同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于是他果断辞官,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彻底远离朝堂纷争。
和他一起辅佐勾践复仇建国留下来的大功臣文种不听范蠡劝告,认为理所当然的应该被封赏,不长时间却被勾践赐死。
后来经商时,他也始终坚守“只取七分利”的原则,从不贪图暴利,甚至在生意最红火时主动散财,帮助百姓。
正因为这份“知止”,他才能在财富与权力的漩涡中全身而退,三次散财仍能东山再起。
三、骄矜自傲,满则招损
《周易》中有言:“亢龙有悔”,意为龙飞到极高的地方,便会有悔恨之事发生。
人一旦骄傲自满,就会看不清自己的位置,最终栽下跟头。
三国时期的关羽,武艺超群、战功赫赫,却因性格孤傲,常常目中无人。
孙权曾派使者为儿子向关羽之女求亲,本是缓和两国关系的好事,关羽却当众怒斥“虎女安肯嫁犬子”,不仅得罪了孙权,更让东吴上下对他恨之入骨。
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兵败麦城,最终被斩首。
他不是输在武艺,而是输在“骄矜”二字。
同样是功成名就,范蠡却始终保持着谦卑。
他成为天下闻名的富豪时,没有穿金戴银、耀武扬威,反而常年穿着粗布麻衣,与普通百姓无异。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乞丐,不仅没有嫌弃,反而主动上前作揖,还赠予钱财。
有人不解,问他为何对乞丐如此恭敬,范蠡回答:“富贵不过是时运,今日我为富商,明日或许便成路人,何必因身份而傲慢?”
正是这份“不骄不躁”,让他在商界始终保有好名声,也避免了因“树大招风”引来的灾祸。
四、执念太深,执迷不悟 佛家常说:“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人若对某件事、某个目标执念太深,往往会陷入偏执,最终伤人伤己。
秦朝丞相李斯,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他不惜与赵高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害死了贤明的公子扶苏,扶持胡亥继位。
可他没想到,胡亥昏庸无道,赵高更是心狠手辣,最终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不仅自己被腰斩,还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他执念于功名,为此不择手段,却最终被功名反噬,落得家破人亡的结局。
范蠡则用一生证明了“放下执念”的智慧。
他辅佐勾践灭吴后,明知继续留在朝堂能获得更高的地位,却毅然选择隐退。
他放下了对“权力”的执念,换来的是安稳的余生。
后来他的儿子在楚国犯了罪,有人劝他动用自己的人脉和财富疏通关系,可范蠡却拒绝了。
他说:“执念如沙子,攥越紧漏越快。我若为儿子徇私,便是违背道义,最终只会引来更大的灾祸。”
最终他只是花钱聘请律师,让儿子接受公正审判,虽有遗憾,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也避免了因“护短”而牵连家族。
………………………………………………………………………………………………………………………………
怎么办呢?以下几条也许能帮助你醒悟:
1.应对“口祸”: 开口前先问问自己,这话能不能说。 说话前停顿片刻,想想这句话是否会伤人、是否会惹祸,守住言语的分寸,便是守住了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应对“贪祸”: 想要事先延迟一下,三天以后还想要的话再去伸手。 面对诱惑时,给欲望“降温”,若三天后仍觉得非要不可,再去争取,多数时候会发现,很多欲望不过是一时冲动。
3.应对“骄祸”: 得意时先别忙着腾云驾雾,先看看自己的脚下是悬崖还是路。 顺境时多一分清醒,想想自己的优势是否稳固,是否有潜在的风险,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才能走得更远。
4.应对“执祸”:
执着时先算笔账,拿自己十年的寿命去换值不值。 当陷入执念时,问问自己:这件事是否值得用健康、亲情甚至生命去换?想清楚利弊,自然能放下执念,回归清醒。
范蠡的一生,是“避祸得福”的最好写照:他躲过了功高震主的杀身之祸,躲过了财富带来的是非之祸,最终在乱世中安享天年,留下千古美名。
而“人有四祸,躲过便是福”这句话,早已超越了时代,成为后人处世的指南。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诱惑与陷阱,若能记住范蠡的告诫,避开这“四祸”,守住内心的分寸与清醒,便是最大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