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韬武略 > 正文
学习园地
  • 古人的权谋“小心机”:战国窃听器
  • 时间:2025-10-12 11:06:23        编辑:宗皓        点击量:133次
  • 古代权谋不止于朝堂厮杀,更藏着许多充满巧思的“操作”,以下这些趣味知识,带你看懂古人的权力博弈智慧:

    一、 战国“窃听器”:听瓮

    早在战国,古人就造出了原始“窃听器”——听瓮。它是一个大陶瓮,使用时埋入地下,瓮口对准目标方向,人趴在瓮口就能清晰听到远处对话。后来升级出“地听”,在瓮内铺薄皮革,声音放大效果更强,既能侦查敌军动向,也能监听宫中密谈,堪称古代版“隔墙有耳”的硬核工具。

    二、雍正的“反贪监控网”:密折制度

    清朝雍正帝为防官员贪腐、结党,搞出了“密折制度”。他允许四品以上官员直接写密信给皇帝,内容从弹劾同僚、汇报地方动态,到日常琐事都能写。这些密折由专人直送御前,雍正亲自批阅,全程绕开内阁等中间环节。这套“官员互相监督”的秘密网络,让大臣们时刻处于“被盯着”的状态,不敢轻易越界。

    三、 刘邦的“联姻权谋”:和亲政策

    刘邦建汉后,用“和亲”玩了一把高明权谋。他采纳娄敬建议,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单于,表面是“送美女换和平”,实则暗藏三层算计:一是稳住匈奴,为汉朝休养生息争取时间;二是用血缘纽带软化匈奴敌意;三是借机在匈奴安插眼线、收集情报。此后,“和亲”成了历代王朝拉拢周边势力的经典手段。

    四、宋朝科举“防作弊双保险”:糊名+誊录

    宋朝为杜绝科举“人情舞弊”,发明了“糊名法”和“誊录法”。“糊名”是把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糊住,让考官“认不出人”;“誊录”则是让专人把考生原卷重新抄写一遍,考官批改的是抄本。两种方法结合,彻底堵死了“认笔迹给高分”的漏洞,大大提升了科举公平性,也成了古代防范“考试权谋”的标杆。


  • 上一篇:美人计:古代权谋中的致命温柔刀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 分享到:
  • 我来说两句
    登录后可评论



  • 中国教育部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